林津津
(汕尾市人民醫院 外科, 廣東 汕尾516600)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 是造成女性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影響極大[1]。 目前, 臨床針對乳腺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 通過手術操作切除乳腺癌病灶以改善疾病對患者的負面影響。 但手術操作具有創傷性,不僅會導致患者生理功能下降, 還會使患者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 進而影響術后康復, 因此在圍術期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2-4]。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手術患者71 例, 旨在探討整體責任制護理對乳腺癌手術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71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n =35) 和觀察組 (n =36)。 對照組年齡23 ~73 歲, 平均 (53.6 ± 2.4) 歲; 腫瘤分期: Ⅰ期12 例, Ⅱ期23例。 觀察組年齡24 ~75 歲, 平均 (54.2 ± 2.6) 歲; 腫瘤分期: Ⅰ期15 例, Ⅱ期21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入院后經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均確診為乳腺癌; 有手術治療指征和適應證; KPS 評分超過60 分;對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 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疾病者; 合并嚴重腎、 肝及心臟疾病者; 意識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合并手術禁忌證者。
1.3 護理方法
1.3.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主要包括: 觀察和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 以避免休克的發生; 對患者呼吸頻率進行觀察, 判斷術中是否有損傷患者胸膜而引發的氣胸; 觀察引流管固定和引流情況, 記錄引流液體積、 性質和顏色; 術后1 d對患者開展患側上肢功能鍛煉, 術后2 d 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做好防護, 術后1 周對患者開展肩部功能鍛煉, 術后12 d 指導患者通過患側手臂自行洗臉、 梳頭等。
1.3.2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整體責任制護理, 選擇1 名責任護士、 2 名輔助護士和1 名質控管理護士成立護理小組, 負責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全程治療護理工作中的各項護理工作。 以崗位為依據進行分級, 明確不同層級護士的工作職責, 按照分級、連續和彈性排班法結合責任包干和分層管理, 規范化護理分工, 將護理責任落實到個人。 每名責任護士至少負責三名患者的護理工作, 按照24 h 責任制以及8 h 工作制開展護理工作。輔助護士的主要工作為記錄患者每日動態, 及時匯報患者的異常情況, 再由責任護士向主治醫師匯報。 具體護理措施包括:為患者創建安靜、 整潔和舒適的病房環境, 按照作息表指導患者飲食和休息; 在飲食方面指導患者遵循少食多餐原則, 增加高纖維食物攝入量, 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通過微信等社交網絡普及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 開展健康教育, 增強患者對自身病情和手術的了解; 利用經驗分享、 轉移注意力、 心理輔助類游戲等方式開展心理護理, 緩解患者焦慮、 抑郁等負性情緒; 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和實施功能康復鍛煉, 出院前進行出院指導, 并進行出院后跟蹤隨訪, 合理調整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過程, 告知患者定期復查。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①生活質量采用SF-36 簡明生活質量量表從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軀體疼痛和精神健康四個維度進行評估, 各維度分值為0 ~100 分, 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②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統計, 滿分100 分, 分為滿意(>80 分)、 基本滿意 (60 ~80 分) 和不滿意 (<60 分) 三個等級, 護理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生理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6 57.56±3.48 82.36±3.42* 54.71±3.25 88.57±2.45* 55.43±3.51 86.96±3.12* 56.47±3.34 82.34±2.47*對照組 35 57.61±3.51 70.15±2.67* 54.76±3.32 73.65±2.37* 55.48±3.55 73.42±3.34* 56.52±3.28 70.64±2.56*t 0.060 16.794 0.064 26.083 0.059 17.641 0.064 19.600社會功能 軀體疼痛 精神健康>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P
2.1 生活質量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 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1.67%, 高于對照組的6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目前, 乳腺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臨床多認為與乳腺增生、 月經初潮較早、 家族遺傳、 物理或化學因素等有關。 外科手術是治療乳腺癌患者的常用方法, 雖能有效清除病灶, 改善患者病情, 但因手術屬有創操作, 根治術還會切除患者乳房組織、 改變其外形, 從而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不適, 影響其術后恢復[5-6]。 因此做好乳腺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對促進其康復臨床意義重大。
整體責任制護理以患者為中心, 責任護士制定并實施有目的和有計劃的護理措施, 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促進患者術后盡快康復[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開展整體責任制護理后其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 提示與常規護理相比, 整體責任制護理模式對提升乳腺癌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具有積極影響。 分析原因如下: 整體責任制護理更加注重責任到個人, 能夠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積極主動地為患者提供協調的、 連續的、 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 增強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 獲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可明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 使其積極進行術后康復鍛煉,從而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 同時, 該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通過為乳腺癌手術患者提供溫馨服務、 親情化語言溝通技巧、 民主化責任制管理和細致化護理干預, 能夠很好地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 有助于構建相互信任的和諧護患關系, 從而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 整體責任制護理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 提升其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