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溪,潘麗,潘寶龍,楊宇舟
(1.昆明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 檢驗科,云南 玉溪 653100;2.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核醫學科,云南 昆明 650032)
胃炎為多種原因導致胃黏膜急性、慢性炎癥,是消化系統多見疾病[1]。患者多表現為中上腹疼痛、腹脹、暖氣、食欲下降、惡心及消化道出血等[2]。胃炎包括急性、慢性及特殊類型。患病率隨年齡增長增加,慢性胃炎在中老年及以上年齡段人群更多見,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緊密聯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HBV感染流行強度在不同地區表現出較大差異[3]。本研究從我院選取適量病例為調查研究對象,如下文所述。
1.1 臨床資料。從我院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接收治療的胃炎76例,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5例,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乙肝兩對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76例患者中男、女53例、23例,年齡20~63歲,平均(41.21±4.75)歲,胃潰瘍53例、胃癌23例。健康體檢者男23例,女12例,年齡20~64歲,平均(42.22±4.76)歲。所有對象年齡、性別對比(P>0.05),無統計學差異,可對比。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4]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中胃炎相關診斷標準,經病理確診;②自愿參加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障礙;②血液系統疾病;③拒絕實驗。
1.3 方法。清晨空腹狀態采取胃炎、健康體檢者靜脈血適量。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醫院提供的配套試劑,于室溫下展開檢測胃炎、健康體檢者靜脈血中乙肝兩對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等水平,觀察乙肝兩對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IgG、IgA免疫球蛋白的檢測結果。
1.4 臨床評價。觀察胃炎、健康體檢者體內乙肝兩對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IgG、IgA免疫球蛋白的檢測結果。
1.5 統計學處理。將本研究111例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 22.0軟件中行詳細分析,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s)表示,而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率(%)進行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76例胃炎患者靜脈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檢測。具體如表1。

表1 76例胃炎患者靜脈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檢測(n,%)
2.2 76例胃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標記檢測結果。具體如表2。

表2 76例胃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標記檢測結果(n,%)
2.3 胃炎、健康體檢者血中免疫活性細胞檢測結果。胃潰瘍患者體內IgG、IgA水平與健康體檢者對比(P>0.05),無統計學差異;胃癌患者體內IgG水平高于健康體檢者IgG水平(P<0.05),IgA水平低于健康體檢者IgG水平(P<0.05),有統計學差異,如表3。
表3 胃炎、健康體檢者血中免疫活性細胞檢測結果(±s)

表3 胃炎、健康體檢者血中免疫活性細胞檢測結果(±s)
注:與健康體檢者對比,*P>0.05,與健康體檢者對比,#P<0.05。
分組 例數 IgG(g/L) IgA(g/L)健康體檢者images/BZ_256_353_399_354_400.png 35 3.44±1.70 0.88±0.52胃潰瘍 53 3.41±1.43* 0.89±0.47*胃癌 23 7.33±1.62# 0.61±0.54#
胃炎根據不同致病因素可分為應激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及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5-6]。不同致病原因導致胃炎發生的病理變化不同,主要包括上皮損傷、黏膜炎癥反應及上皮再生等。急性胃炎由病理變化分為單純性、腐蝕性、化膿性及糜爛出血性等。慢性胃炎由病理變化分為萎縮性、特殊性及非萎縮性等。IgG、IgA為免疫球蛋白,IgG在免疫應答中發揮激活補體,中和多種毒素功效。IgA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組織,可阻止病原入侵。HBs-Ag為乙肝病毒外殼部分含有的表面抗原,核心位置含有核心抗原(HBc-Ab)。HBe-Ag為判斷HBV活躍性的關鍵標志物,和HBV-DNA載量具有密切聯系。
本研究胃潰瘍HBs-Ag、HBe-Ag、HBc-Ab陽性率為77.36%、62.26%、79.25%,胃癌HBsAg、HBe-Ag、HBc-Ab陽性率為95.65%、、82.61%、91.30%;胃潰瘍血清HBsAg、HBe-Ag、HBc-Ab陽性率92.45%、77.36%、83.02%,胃癌血清HBs-Ag、HBe-Ag、HBc-Ab陽性率95.65%、86.96%、91.30%;胃癌IgG水平高于健康體檢者IgG水平,IgA水平低于健康體檢者IgG水平。提示胃黏膜中IgG、IgA等免疫活性細胞增多。與胃粘膜局部免疫功能具有聯系。腸道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腸為胃幽門到肛門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具有重要功能。多數消化作用及幾乎所有消化產物吸收都在小腸內進行。胃腸道為人體重要器官,是第一道防線,局部免疫蛋白含量變化早于全身。
饒國健[7]通過7200例接受胃鏡檢查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乙肝病毒(HBV)對胃病發病的作用,結果顯示乙肝病毒陽性胃病發病率高于陰性發病率,研究指出需提高乙肝病毒篩查陽性患者重視程度,認為HBV可誘導發生免疫損傷、甚至細胞惡性改變。張衛文等[8]對623例HBV慢性感染健康攜帶者展開研究后發現在兩年隨訪時間內有1/3左右HBV健康攜帶者進展為慢性乙型肝炎,指出基線HBV-DNA載量為HBV健康攜帶者進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發現胃炎患者舌質紅者人數多于舌質淡、淡紅人數。
綜上所述,血清中HBs-Ag、HBe-Ag、HBc-Ab陽性者越多,胃黏膜陽性率也升高,胃潰瘍、胃癌患者需重視HBV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