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梅英


【摘要】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成熟、開放、視野宏大的國際意識已成為中國公民的基本素質之一。與普通班學生相比,國際班學生更需要國際素養的前期培養。為此,筆者在班級內開展德育活動,通過創設情境、美德養成,互訪互學、開闊眼界,課程滲透、批判思考等三個環節,使學生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對德國國家和文化的認識,同時增強了國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素養,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關鍵詞】高中德育班級管理國際素養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1-0049-03
一、背景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去國外進行深造,且留學生年齡呈降低趨勢。我校德語DSD項目為德國外交部海外教育司發起的一個官方的合作項目,其目的為在全球范圍內招收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德國的大學預科學習。學生除了要具備必要的德語語言水平,同時也需要參加國內的高考,并達到德方相應的分數要求。
德語班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總體較為優越,相較于普通班學生,德語班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多元化。學生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容易受到西方的價值觀影響。許多同學一方面崇尚個性表達,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權利意識,但另一方面往往走向另一個極端,漠視中華傳統文明禮儀,缺乏基本的禮貌素養和集體榮譽感。
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成熟、開放、視野宏大的國際意識已成為中國公民的基本素質之一。相較于普通班學生,這一批即將跨出國門面對新世界的德語班學生更需要國際素養的前期培養。但是許多德語班學生尚未具備基本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素養,他們對西方人和西國文化的認識較為片面,在國際交往中容易走向一味盲從和一味排斥的兩個極端。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和班主任工作經驗,提出并開展了普通高中國際班德育實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二、德育實效性提升策略
(一)創設情境、美德養成
在我的班上有許多這樣的學生,他們雖然人很聰明,成績也不差,但是不懂得感恩,將老師的無私奉獻視為理所當然。有些學生說話做事不注意分寸,在與老師的交流過程中有調侃過頭的現象,也有些學生在學校看到老師不問好,缺乏基本的禮貌。高一期末,我班技術、地理和歷史三門學科這幾門課程即將接近尾聲。借此機會,我召開了“感恩師長”主題班會。首先,我借著幾門課的結束引入主題,請同學們談談他們眼中的這幾位老師。同學們都給出了“負責、認真、敬業”等積極的評價。然后,我又請幾名課代表講了任課老師的故事,曬出這些老師的照片,讓大家看到這些老師平時看不到的一面,體會到老師敬業奉獻的真心。之后,我請同學進行情境模擬,讓學生也體會一下被無視和被出言不遜的感受。幾次模擬過后,班里漸漸安靜下來,大家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言行不妥之處。這時,我請大家思考一下自己平時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并拿出準備好的紀念冊,請學生給這些即將分別的任課老師寫上想說的話。
針對德語班學生普遍個性較強,且容易受西方不良思想影響的現象,我在班級里召開了“勿忘來處,美德先行”系列主題班會活動,先后從“文明禮儀”“感恩師長”“同窗情深”等三個角度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旨在養成他們這些寶貴的中華傳統美德。
(二)互訪互學、開闊眼界
1.游學感悟,總結匯報
高一年級暑假期間,德語班的同學赴德國亞琛進行了為期20天的游學活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感受和總結,我在行前給學生布置了作業:全班23名同學分成口頭報告組和書面總結組,在游學結束后分別以兩種形式向家長進行匯報。最后,12名同學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配合PPT,分別從德國飲食、德國旅游景點、德國生活習慣等方面介紹了他們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詳實地展現了他們在德國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在場的家長也共同分享了此次游學成果,見證了同學們的成長。
另外10名同學則以文章形式記錄了自己的感悟。以下為一段節選:
走在亞琛的大街上,有很多不同的面孔,有歐洲人,有黑人,有雅利安人,還有華人,這是個國際化的角落,隨便走進一家店,可能接待你的人的德語不是很好,但你仍很努力地跟他用德語交流,他卻很努力地用英語回答你的問題……路上雖然不像寧波那么整潔,但一切都井井有條。車來人往,不會有汽車按喇叭,也不會有行人急急忙忙。人們都是很熱心的,看到你捂著肚子蹲在路邊,會主動要求幫忙。走到哪里,只要你輕聲地說句“打擾一下”,人們都會微笑著幫助你。德國跟中國處處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通過這次游歷,我明顯地感受到我們在城市方面的差距已經非常小,甚至很多地方,都超過了這個發達國家,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仍然有很多事情做得比我們更好,所以我們應該去學習他們的長處。一個民族為何會優秀,就是因為他會不斷學習其他優秀文化。我希望我們能在德國學到更多,為我所用,發揚傳統。—— Z同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通過聆聽學生的報告和看他們寫的文章,我可以體會到年輕的他們來到異國他鄉時的好奇、思索和感慨,通過向家長匯報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學生又再一次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了整理,并將原先對德國這個國家喜愛和欣賞轉化成和激勵自己學習和前進的動力。
游學活動之后,我做了一個滿意度問卷調查。學生對本次游學活動的總體效果滿意度統計數據如下:
由數據得知,本次游學活動效果滿意度較高,大多數學生都通過此次活動得到了滿意的收獲。
2.接待德生、溝通合作
我校與德國耶拿市恩斯特-阿貝高級文理中學為姐妹學校。2018年9月26日至10月4日,德國耶拿市恩斯特-阿貝高級文理中學師生16人代表團來訪。9月27日下午,我班學生與來訪德方學生組成了3~4人小組,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深入交流。
通過三個環節的交流與溝通,中方學生一方面向德方學生介紹了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更為細致地了解到德國同齡人的生活,同時也鍛煉了他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主動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三)課程滲透、批判思考
除了交流互訪活動,在平時的課程中,我們也有意識地滲透了國際知識、國際禮儀、德國國情等的內容。尤其在德語課上,比如在上“節日”這一單元時,學生通過教材了解了德國傳統節日如圣誕節、復活節、啤酒節、狂歡節等等。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德國常用的項目教學法,讓學生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介紹我國的傳統節日。
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確定本組探究的具體方向和內容,和展示成果的形式,同時細化每位同學在整個項目過程中的負責部分,通過組內商議,最終形成一個工作流程表。
“春節”小組對班級同學進行了有關春節的問卷調查,問題包括:
(1)春節對你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嗎?為什么?
(2)春節的傳統你認為我們應該傳承下去嗎?為什么?
(3)春節的哪些習俗你認為無法理解,需要改進?
本項目涵蓋了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和習俗的理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反思。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并產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在本次節日主題的項目教學中,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德語視角的思考與領悟則貫穿整個項目始終。不同于項目開始前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負面評價,在項目結束后許多同學表示,換個角度看,中國文化還是有許多迷人的魅力。
三、德育活動總結
通過在德語班中各項德育活動的推進,筆者發現班級里學生從日常的言行舉止和內在的思想層次,都有了積極的提升。
(一)學生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
經過主題班會的教育,我班學生慢慢改變了之前較為冷漠自私的態度,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重拾起文明禮儀,在與老師交往過程中也能夠掌握分寸,做到尊敬師長、感恩師長。在學校的集體活動如運動會、社會實踐活動中,同學們也體現出了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同伴之間互相的關愛。系列活動讓尊師、守禮、團結、和諧等中華傳統美德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
(二)學生加深了對德國國家和文化的認識
通過親身游學德國和中德師生交流互訪等活動,學生開闊了眼界,對德國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有了真切而詳實的了解,這為他們高中畢業后盡快適應德國的學業和生活做好了準備,也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三)學生增強了國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素養
通過與德國學生的面對面交流和相處,學生學會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與此同時,通過課程中跨文化內容的滲透,使學生在進行國際交流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盲從,也不排斥,而是以一種客觀的心態,保持本民族優良傳統與價值,吸取其他民族的優秀之處。通過學生在游學之后的總結,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開始具備這種批判性的思維。筆者有理由相信,這些同學今后在德國留學時,也會積極參與傳播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全球文化的交流。
創設情境、美德養成,互訪互學、開闊眼界以及課程滲透、批判思考等三個環節,層層遞進,并相互作用,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本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增進了學生的國際意識,最終目標為培養學生成為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湯自安.國際高中開展德育的行動研究[J].甘肅教育,2018(10):22.
[2]任潔.高中國際融合課程背景下的德育新探索[J].上海教育,2016(29):68-71.
[3]劉楠.淺談高中國際班德育現狀及改進建議——以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為例[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