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教學實際上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觀察問題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夠在中學歷史學習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以及相關的知識應用能力。尤其是在中學學習階段歷史的閱讀學習實際上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學生的必備技能要求非常高。歷史閱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當中必須具備的一項基礎技能,本文將從現代初中歷史的閱讀特點和重要性入手,簡要的對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閱讀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歷史初中閱讀能力提升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1-0106-03
1.引言
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閱讀能力的提升實際上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整合個人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個人閱讀以及歷史學習技能,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必備前提。同時如果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不足、閱讀能力不足一定會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時的興趣和發展,所以在初中教育教學階段對于歷史教師來說,更重要的事情是幫助學生提升歷史閱讀技巧和能力,讓學生在認識到歷史閱讀重要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教學策略,讓學生對歷史閱讀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核心綜合素養。
2.歷史閱讀的重要性
對于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閱讀能力培養實際上是初中生學習中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歷史學科實際上是一門社會面和知識面非常廣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以人文科學以及思想文化和經濟軍事政治教育等學科都有著非常緊密聯系的,能夠貫通上下幾千年古今中外的課程。所以歷史的學習教育一味地想要靠教師的課程講解很難達到教學目標,那么在學習過程當中想要提升歷史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學生就應該不斷進行大量的歷史閱讀,逐漸拓寬歷史知識面的同時,才能夠更深一步地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精髓。另外,在新課標改革的教材方案實施過程中認定歷史教材是其他教材學科重要的基礎教育資源。實際上歷史學科教育過程當中,學生必須學會利用各種各樣的渠道去獲取信息了解歷史材料的史實依據和重要性,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養成講證據、重歷史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通過對歷史的學習階段能夠進一步養成高效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對歷史擁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另外,歷史的閱讀非常有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拓寬個人視野的同時,引發學生的個人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逐漸提升文化素養和人文修養,還能夠在潛移默化的日常生活當中,帶動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對于學生日后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意義。
3.初中歷史閱讀特點
對于初中的學習來說歷史的學習能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各科課程學習的動力。而對于中學歷史培養來說,不同年級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
(1)七年級的學生,因為學習還處于基礎階段,所以他們在心理上依舊保留著一些兒童時期的心理特點,不容易對抽象的歷史知識以及文化理解,對于歷史的認知程度也非常淺。但是實際上七年級的學生具有非常靈動的特性,他們對于形象生動地和豐富有趣的歷史知識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行為都保持在對歷史趣味性的熱愛當中。所以在七年級的歷史教育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利用趣味的學習模式來帶動學生的歷史閱讀教育,讓學生保持在靈動的學習氛圍中強烈的對歷史閱讀表達出個人的學習熱情。
(2)八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狀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一時期也對歷史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這一階段正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形象的思維,讓學生能夠開始理解抽象的歷史形態。在歷史學習閱讀過程當中學生的興趣雖然可能會減弱,但是學生對于學習的目的性更能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讓他們能夠高效地對這些事情進行分類。八年級的學生在進行歷史閱讀的過程當中非常注重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發生的特征和內容往往會忽略背后的一些意義和形態。所以八年級的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充分利用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特點制定符合他們學習習慣的教學計劃,以及方式指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更加深入地去閱讀人物傳記,并且深入地去分析挖掘人物背后的事件意義,提升他們的概括能力。
(3)九年級的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一是要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洞察能力,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充分地提升歷史理解能力。九年級的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年齡的增長,對相關故事以及歷史文化的了解也不斷豐富。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個人學習計劃來對歷史故事和閱讀過程中的一些事件和人物進行高效的整理規劃。另外,學生能夠具有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思考傾向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的發展和形態有了明顯的理解。學生能夠對歷史中的一些本質和規律性問題作出簡要的分析和探究。因此,教師在針對九年級的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教育的過程當中,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可塑性的特點,來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本質。在學習過程當中積極地開展一些課內課外的活動,讓學生從歷史閱讀能力抓起更好地提升各種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青年。
4.歷史閱讀研究現狀以及教育措施
4.1提升初中歷史閱讀能力的角度
(1)初中的歷史閱讀能力可以分為單純的非文本閱讀能力和歷史文本資料閱讀能力兩種。在初中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方法意義以及過程等各種角度進行入手,探尋屬于初中學生的具體教學方式。因為初中學生的課堂計量非常大,知識點也非常多,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思維能力以及發展特點的提升都能夠幫助歷史學習的閱讀能力提升。歷史教師展開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和特點,從課堂提問、培養學生課后復習以及課前復習意識等方面入手,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來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計劃當中仔細地去推敲歷史閱讀的意義。
(2)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的興趣激發和閱讀能力培養對于歷史課程的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歷史教師應該以合理的目標和明確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怎么去進行歷史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仔細推敲課本中的結構和文字,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升閱讀效率。
(3)初中歷史教育過程當中應當以學生的閱讀材料為主要學習材料,充分地利用自主探究以及課程規劃等形式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遷移,讓學生在圖文的洗禮當中進一步牢固地掌握歷史閱讀的方式。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引導并幫助學生歸納歷史的知識點,采用層次化的閱讀方式和技巧,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理解閱讀知識的效率,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
(4)歷史學習過程當中運用專題教學方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明確歷史之間的發展特點。同時利用比較探究法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記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和閱讀過程當中都能夠找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以自主學習的形式進一步帶動學生提升整理和規劃的能力。
4.2初中閱讀的方式
(1)歸納閱讀法
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要明白循序漸進是必然的。所以在學習過程當中必須要按照線索貫穿始終的學習方式來進行閱讀。教師在展開歷史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充分強調教材與課外書籍結合的重視程度,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當中需要建立起獨自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在面對每一節科目和單元的學習過程當中,都需要首先以課堂教學材料為框架進行學習一次結合課外閱讀的相關資料來進一步補充和豐富。
(2)讀圖閱讀法
歷史學習過程當中利用地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手段。學生在歷史資料閱讀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圖文轉換的方式來獲取歷史信息和歷史知識利用圖片對比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歷史事件發生的狀態。
(3)材料閱讀法
材料閱讀在近年來的學習過程當中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考試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材料閱讀的題型。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可以利用材料閱讀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要求學生要通過閱讀學會逐字逐句分析直到最后找到材料中所提到的關鍵點,認真總結歸納文章,所提出的知識層次以此達到更好的解題效果。
5.提升初中歷史閱讀的措施
5.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身學習興趣引導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合理有效的措施來進一步提升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加入到歷史知識的閱讀學習當中,主動地進行思考和研究分析,讓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都能夠進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充滿興趣和欲望以此形成高效的學習循環。另外,教師在學習過程當中也應該逐步明確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中他們一直是主人翁,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充分地在閱讀學習中展現自我的價值,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責任意識。
5.2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書籍
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不能單單的靠課內的歷史資料書籍進行學習,需要尋找更多的歷史課外書籍來進行閱讀。大量的歷史知識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選擇不同種類的歷史資料,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資料來主動進行閱讀。當然不能完全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去進行茫然的選擇,應該幫助學生選擇合理的書籍閱讀范圍,讓學生在這些閱讀范圍當中選擇適合自己或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去進行閱讀。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應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重點進行閱讀。而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問題解決,所以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特點,來分配合理的閱讀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料。在解讀重要的歷史資料的過程當中將課外書籍以及相關的課內材料相結合,教給學生如何做好閱讀筆記,以便更好地鞏固和掌握歷史課程中所需要記憶的知識重點。在學習過程當中對于一些內容較為淺顯的課外書籍,教師可以利用快速閱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效率,讓學生明白有些歷史資料只需要簡單地抓住人物和事件即可,并不需要深入地進行挖掘,不需要浪費大量的時間。
5.3明確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的關系
歷史教學過程當中學生需要明白歷史課堂以及課外閱讀之間的關系,只有合理的分配閱讀才能更好地為課堂中的教學提供基礎保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告訴學生,如何正確地進行課外閱讀引導學生以一個合理和科學的態度對課外閱讀進行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課堂教學為主體課外閱讀為輔的學習目標去進行閱讀學習。在實際學習和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切入點從非常多的歷史資料中,來幫助學生挖掘一些有意義的閱讀主題,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歷史學習和閱讀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當中,高效地提升個人的語言文字整理和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一些歷史史實故事資料時學生可能會對某件事情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師可以針對相關的背景進行提問,同時可以針對人物進行提問,在針對當前事件和其他事件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這些問題來描述歷史故事的產生形態,以及其他故事的比較狀態,從而提升他們的總結概括和分析能力。
5.4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
歷史閱讀學習過程當中學習成果是評價學生學習效率的基本條件。在歷史閱讀學習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深入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歷史的過程和結果,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發現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鼓勵學生高效地進行閱讀,讓學生逐漸提升自我閱讀質量。另外,教師需要在課程中建立更加高效的評價機制對于每學期或每個月都要制定一些評價檢測機制,讓學生定期的對個人閱讀情況,以及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利用成績評比的方式或者歷史知識競賽以及歷史故事會等形式來豐富學生的學習評價動態,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歷史的學習和閱讀的快樂,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明確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個人的參與程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個人學習興趣。
6.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能力以及閱讀能力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好奇心和可塑性來展開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從而逐漸提升自我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 賈雪楓.2017年年度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主要問題回顧與前瞻——基于《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文章的分析[J]. 中學歷史教學.2018(8).
[2] 萬靈,花遠杰.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深層次歷史思維——以部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為例[J]. 中學歷史教學.2018(4).
[3] 謝銀波.立足校本實踐,進行課題研究,達成專業成長——淺談初中歷史學科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的融合途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3).
[4] 張靜.論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 成才之路.2017(27).
[5] 王曉龍.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淺思[J].試題與研究,2020(26):80-81.
[6] 蔡景輝.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閱讀教學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0):44-45.
作者簡介:
鄒婷(1990年12月26日-),女,漢族,重慶人,研究生,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