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11月8日記者節,我總是感慨萬千。說起來,我也是一名從業21年的老記者了。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頭扎進新聞圈,做起了風風火火、橫沖直撞的一名小記者。我記得我初入行時,沈陽的媒體特別紅火,每天的報攤上,都疊放著數種報紙,現在有一些報紙已經不見蹤跡,說起來不勝唏噓……
辣 從服務類新聞跑起
當時媒體的競爭也是白熱化的,一個新聞事件,往往會呼啦啦來一大批記者,有報社的,有電臺的,有電視臺的,還有周刊的,記者們根據采訪戰線,或是聯合起來一起采訪;或是互通有無互相提攜;或是追求獨家新聞報道,以便第二天在同行面前揚眉吐氣。當時的記者是真累啊,每天根據前一天安排好的線索,至少要跑三條新聞,然后別人下班的時候回到報社,開始碼字寫稿。我是新人,沒有戰線分配給我,自然是更難了些,需要自己找線索,而不像其他老記者一樣等待所分配戰線的新聞發布那么輕松。我就從民生維權報道入手,每天跟報社負責新聞熱線的同事套近乎、挖線索。誰家水管漏水找不到鄰居,物業不管;哪個老年人在小區摔進下水井;誰的車在路邊被劃……我都不嫌事小,第一時間就去現場了解情況。由于當時的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很強大,基本上事情都能順利快速地解決。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后來新聞熱線部的同事遇到好的線索,都首先找到我,讓我去采訪,甚至有的報社同事家里遇到難題,也讓我這個小記者出面,報道協調。我也由一開始的對有戰線記者的羨慕,變成了堅守自己為讀者服務出發的宗旨,不嫌新聞事件小,不嫌麻煩,以解決民生問題、為讀者維權為目標,漸漸創立了影響力。雖說民生維權不容易出新聞爆點,但是我也在這些瑣碎的新聞中挖掘到了驚喜。比如有一個我采訪過的居民,有一天給我打電話,說鄰居陳大爺把居民院里一個廢舊的沙發當劈柴,竟然發現一張20萬的銀行存單。當時我記得是年末,報社正在食堂熱熱鬧鬧地舉辦新年聚餐,我找了幾個攝影記者想一起去采訪,都沒人感興趣,不得已,我獨自坐公交車前去采訪。到了那里,一堆鄰居議論紛紛,大冬天里誰也不怕冷,都在努力回憶存單上名字的鄰居現在住哪,畢竟是20萬啊。
稿子寫完后,已經是晚上8點,總編和頭版編輯都在等我的稿子,這可是我這個民生小記者頭一次獲得如此殊榮。我的稿子第一次被留給了一版重要位置,要知道,我們民生版面一直都在40多版的位置啊。類似的采訪經歷很多,我的感觸就是,以讀者的事為重,以媒體服務精神為重,稿件不分大小、不分分量,民生記者也能寫出好稿子。果然,堅守了四年多的民生維權陣地,采訪事件不分大小,我先后靠服務類稿件獲得了東北新聞特等獎、東北新聞一等獎、遼寧新聞一等獎二等獎等殊榮,我再也不會抱怨沒有其他記者得天獨厚的戰線優勢了,小記者堅守服務讀者的陣地,也能干出大明堂。
酸 采訪中的辛酸讓我更強大
這是當記者的成就感,當然工作中也有很多辛酸。由于每天的新聞來源是讀者熱線電話,這里的情況也很復雜,有的讀者買的醬油里有頭發,以新聞曝光為由威脅廠家高額賠償,那么我們采訪的時候就要有足夠的證據和法律依據來判斷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被讀者的訴求左右,或是讓廠家敷衍消費者。記得有一次,我為一個養殖場維權,稿子正在寫,領導說我被采訪對象投訴了,因為養殖場的人說我和他是親戚,所以要求對方必須接受他要求的賠償條件,否則就讓新聞曝光。這是我第一次委屈地哭了,但是后來,我還是跟領導和對方廠家作了詳細解釋,并在稿子上客觀地反映了雙方的情況。
風風火火地跑了五六年新聞,報紙類新聞行業越來越衰敗。報紙版面一縮再縮,我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心里想沉淀下來,精耕細作地研究深度稿件,做一些更有分量、更有內涵的稿件。趕上婦女雜志社在2013年年末面對全省統一招考編輯,我想轉行當編輯的夢想被點燃了。經過統一考試和面試,我以招考崗位第一名的成績來到婦女雜志社做編輯。我一直喜歡女性雜志,《知音》《婚姻與家庭》《好日子》是從上大學開始直到今天,依然購買的雜志。我覺得,一本好的雜志,真是像每個月都期待的好朋友來訪一樣,字里行間的交流,讓你知道,作為一個女性,如何從這個智慧淵博的好朋友身上汲取能量、知識、經驗和指導。我們的《婦女》雜志就是始終致力于做女性的閨蜜、老師、知己,為職場女性、農村婦女、女大學生提供幫助與支持。
從2014年1月1日入職雜志社做編輯,到今年的5月份,雜志社需要改革創新,需要新生力量,需要原創稿件,我毅然報考了記者崗位。記者崗位需要采訪,需要接觸外界,可能比較辛苦一些,記者部的四名同事中,我是年齡最大的,也是做記者時間最久的,但我仍然干勁十足。這是我的老本行,我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為需要的讀者奉獻媒體人的光和熱。
苦 少有的幾次被拒絕的采訪
與年輕時的橫沖直撞不同,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在采訪時不再只注重結果,比如采訪對象必須搞定,無論如何也要采訪到這個事件、解決這個難題,而是學會了從對方的感受和難處出發,如果對方不希望被打擾,那么我寧可放棄好不容易挖掘到的采訪的題材,體諒理解對方的難處。
記者工作從尋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到鎖定典型的采訪人物,都是很重要的環節,往往都說采訪辛苦,但其實很多采訪的過程并不艱辛,要找最典型的采訪人物,而且要讓對方接受采訪才是最難的環節。之前的我,幾乎從不放過任何一個采訪線索,如果對方出于種種考慮不同意采訪,我也會想盡辦法說服對方接受我的采訪,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以給更多讀者以警示,體現社會價值。所以說,我的采訪計劃幾乎從不落空,我也不允許它落空。但是,在我至今的采訪生涯里,有兩位采訪對象被我“放過”了。
今年夏天,我想做一組特殊行業的女性選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快遞員、女外賣員、女司機、女獄警這幾個行業,畢竟這個行業男性從業者占大多數,女性寥寥,會有很多讀者關注她們的生活現狀和工作狀態。一天傍晚我去遛彎時,在小區門口看到一個行色匆匆的女孩,她身穿的橘紅色外賣服格外顯眼,我驚喜地叫住了她。我問:“你送完這單了嗎?有時間嗎?”女孩很疑惑,但是腳步沒有因此停下。她說:“你有什么事嗎?”我覺察出自己太唐突,尤其晚上遛彎穿著休閑,特意解釋了一下:“我是婦女雜志社的記者,想采訪你關于女性外賣員的生活,方便加個微信,等你有時間咱們聊聊嗎?”女孩特別愧疚地說:“姐,我真的沒時間,謝謝你了。”我本想再堅持,可我看到她不曾停下的腳步,為生活所累的疲憊,我突然決定放棄了。我不想因為我的堅持為難了她,因為她的時間太寶貴了,那是她不得不為生活在奔跑,即使我約她在空閑時間采訪,但她的休閑時間一定少得可憐。我真是不忍心打擾。
一個周末我逛商場時,遇到了一位年過六旬的女性外賣員。她的腳步幾乎踉蹌了,但是手里緊緊抓著幾份外賣,下電梯的時候還差點摔倒。我扶住了她,看到她神情焦慮、眼神迷離,我只能盡可能把寒暄的語句精簡成一句話:“大姐,可以加下微信嗎?我是記者,想了解一下女性外賣員的工作……”可是她連頭都沒回,甚至都沒拒絕我,就看了我一眼,繼續腳步沉重地走開了。我理解了她,她為生活拼盡每一分鐘,真的沒有閑時間來與人交流甚至采訪。否則誰會在這個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奔波送餐,與年輕小伙干著一樣辛苦的工作呢。采訪到她們,一定會有很精彩的故事,但是,沒有采訪到,也是對她們的一種理解與支持。
甜 得到了讀者的認可
多年采訪中,我遇見很多不一樣的人,聽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與各行各業精彩的人物成為了朋友,加上微信,從此繼續關注著她們的人生故事,這對于我來說,是收獲,是幸福。
還記得蘇家屯區為老人開辦愛心餐廳,數年來如一日地提供免費午餐的盧靜,在與她采訪交流的一上午時間,我深深感到,一個善良的好人,她是有多么偉大。后來就連央視都報道了她的事跡,可她還是堅守初心,默默地為大家奉獻著愛心,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心餐廳,這其中,也包括看過我們對她的報道,聯系我們想為她的愛心餐廳提供蔬菜、瓜果、桌椅的熱心讀者。這就是我們采訪報道的目的與快樂。還有大連火車站客運車間值班站長劉曉云,我采寫的《大連火車站有個百度云站長》,記錄了她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崗位作出不平凡的貢獻,她開心地把我們的雜志擺放在了火車站服務臺和列車上,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雜志的精彩內容,這也是讀者對我們雜志的認可與支持。
21年,歷經了我的青年、中年,我還將繼續在記者的崗位上不畏風雨,服務讀者,做一個有責任有良心的媒體人,因為我21年記者生涯的不變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