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越是開放就越要注重安全,不管是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國際經貿合作的深化,都必須牢牢守住安全的底線。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強化經濟安全的基礎性地位
經濟安全是指一國維護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處于不受根本威脅的狀態和能力,具體體現為一國保障其經濟主權獨立、經濟發展所需資源有效供給、經濟體系獨立穩定運行、整體經濟福利不受惡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損害的狀態與能力。從廣義上看,經濟安全包括資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科技安全等諸多方面,表現為一國政府能夠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制度和相關法律、確立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管控本國經濟、抵御外國資本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和沖擊、保持國內外市場競爭優勢、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盡管國際社會依然對軍事安全等傳統安全高度關注,但經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格局出現重大轉變,世界主要國家越來越重視如何保障經濟安全的問題,特別是重點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努力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
經濟安全在我國國家安全中處于基礎性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三條要求,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經濟實力的強弱不僅影響政治社會穩定,而且關系國防軍事等領域建設的財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經濟這個基礎。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國際經濟關系,除軍事、政治等傳統安全外,國際金融不穩定性、貿易沖突、產業競爭等新型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當前經濟安全的形勢及挑戰
當前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挑戰明顯上升,經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經濟安全范圍很廣泛,既要避免將任何問題都打上國家安全的標簽,防止國家安全泛化,又要突出重點,進行深入研判。
維護金融安全是保障經濟安全的主要內容,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金融危機外溢性突顯,國際金融風險點仍然不少。2008年金融危機等所引發的全球市場波動,詮釋了美國金融危機溢出效應的巨大沖擊。2020年疫情全球性擴散暴露了產業鏈、價值鏈重構的潛在挑戰。當前數字貨幣、互聯網金融等快速發展,而相關的監管手段相對滯后,促進國際金融穩定的秩序尚未實現深層次變革,客觀上使金融安全面臨眾多挑戰。
強化產業安全是保障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是宏觀經濟的依托,產業發展偏離度過大或者產業自主能力下降,都將導致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動搖甚至崩潰。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競爭,有助于提升本國產業競爭力,同時,對外開放也促使外國資本越來越多地參與本國產業甚至控制本國產業,由此滋生內在的產業安全問題。近年來美國限制芯片等高新技術出口,對華為、抖音等進行封殺,國家安全泛化風險升溫,強化產業安全已經成為日益迫切的任務。
經濟安全涉及面廣且傳導渠道極為復雜,洞悉經濟安全趨勢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的潛在風險。疫情全球擴散促使世界主要國家訴諸超常規政策,全球難以回避非常規措施所滋生的外溢風險。世界主要央行資產高位運行問題未見改變,金融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所滋生的泡沫化等潛在風險突出。高杠桿問題未見顯著變化,世界主要經濟體債務高企風險突出。新技術形態范式改變,基于互聯網的創新越來越重要,繞開集中化監管帶來的對國家安全影響的擔憂不斷升級。傳統的多邊合作機制不僅無法有效應對,而且復雜多樣的區域治理機制可能造成混亂,產生相互絞合難分的“意大利面條碗”效應,導致經濟安全問題越發突出。
守住經濟安全底線的基本思路
提升國家經濟安全,重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我國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既要深入研判及應對影響經濟安全的各主要領域的問題,又要從整體上構建經濟安全的保障體系。
一方面,明確核心利益及出臺守住安全底線的重點政策。保障經濟安全重在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走什么道路是我國經濟社會大局的關鍵。40多年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是我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制度保障,要堅持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在此基礎上,牢牢把握金融安全在經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將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堅決治理市場亂象,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建設,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健全預防和化解經濟安全風險的制度機制,保障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建設項目以及其他重大經濟利益安全。
另一方面,提升經濟安全本質上有賴于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還有賴于構建完整的經濟安全保障體系。要構建完善經濟安全的監測指標體系,建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機構組織體系。明確金融、產業、貿易、糧食等各領域在經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涵蓋各安全領域的監測指標體系,在宏觀層面上對經濟安全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形成動態有序的國家經濟安全監測體系。建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機構組織,負責實時分析國家經濟安全形勢,避免由于突發因素而產生被動局面,保障國家在應對外部威脅時能夠守住底線,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作者:陳建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責任編輯 / 王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