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嵐 施倩雯 林琦智

摘 要:近年來,隨著現代信用經濟體系的建立,在大數據被廣泛運用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產生了校園信貸,其提升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卻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鑒于此,在分析影響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意愿因素的理論基礎上,以江蘇高校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設計并進行問卷調查,基于UTAUT模型中的變量指標,通過獲取的一手數據進行研究假設與路徑分析,并為引導信用企業重視大學生體驗,提高信貸產品質量及企業聲譽的同時,預知并降低信貸風險提出參考意見,以期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成長環境。
關鍵詞:現代信用;UTAUT;大學生信貸;行為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9-0066-03
引言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各行各業的行業模式通過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而創新,互聯網金融行業如日常生活中的支付寶等都衍生了“螞蟻花唄”“借唄”等消費信貸產品。《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擁有2 000余家互聯網信貸平臺,金融放貸數額達到4.4萬億元,同比增長904%。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猛烈地發展起來了[1]。本文對大學生校園信貸行為進行調研,分析大學生校園信貸影響因素及其使用意愿和使用行為,從而提出風險防范措施。
一、大學生校園信貸影響因素理論分析
1.技術采納與利用整合理論。UTAUT整合模型,全稱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中文名稱一般叫做技術采納與利用整合理論。UTAUT模型解釋用戶對信息技術的接受和采納行為的力度達到70%,因此,為了更好地探究目前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的影響因素,本文以該理論和在其4個核心變量基礎上加入的感知風險、企業聲譽、平臺質量和政府就緒度為參考,設置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分析研究。
2.感知風險。趙冬梅等(2010)從大學生感知網絡購買風險的網絡行為角度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感知網絡購買風險的因素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消費者網絡購買商品意愿的重要因素[2]。
3.企業聲譽。Robermadriga(2000)把服務型企業的聲譽與新銷售產品的顧客感知和其印象忠誠度作為兩個變量,發現企業聲譽與顧客對新產品的印象和感知呈現正相關,說明當企業在社會公眾中具有良好聲譽時,消費者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意愿增強。
4.平臺質量。鄭蔓華等(2020)研究發現,木質家具O2O網站的系統易于導航、反應便捷、安全性高等優秀的平臺質量,有助于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和在線行為黏性[3]。
5.政府就緒度。王鴻敏等(2018)認為,促進校園貸良性發展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與防控[4]。對于促進消費信貸的健康發展,焦繼軍(2006)認為,可以從征信體系、法律法規等方面完善消費信貸體系[5]。
二、調查過程
本次調查研究共發放的206份問卷均達到有效問卷標準,涉及江蘇省多所高校各年級學生,經管類、理工類等多個學科門類,在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后,通過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深入探究。此次調研分析的結論基于上述調查問卷統計數據之上。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校園信貸產品使用概況。本次調查問卷采用網絡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由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每月生活費主要集中在1 000~1 500元之間,成為影響其使用校園信貸產品的因素之一。另外,調查選項數據顯示,認識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分期樂、趣分期、名校貸的分別有193人、155人、43人、20人、18人,可推斷大學生群體接觸的校園信貸產品主要以螞蟻花唄為代表見圖1。
2.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績效期望分析。調查數據顯示,約48.06%大學生認為使用校園信貸消費產品極大地方便了其生活,8.25%的大學生不贊成;對校園信貸消費產品先消費后付款的方式滿意的大學生有47.58%,10.68%的大學生不贊成;認為校園信貸能夠更好地解決財務問題的大學生占比為40%,反對的占比為11.65%;52.43%的大學生認為校園信貸是時代進步的有用的產物,7.77%的大學生反對。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使用校園信貸平臺進行信用消費的有用程度較為認可。
3.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努力期望分析。數據顯示,53.88%的大學生能很輕易地學習使用校園信貸產品,8.25%的大學生不贊成;54.85%的大學生認為校園信貸的前期消費和后期還款都簡單易懂,6.8%的大學生不贊成;50.97%的大學生認為校園信貸平臺界面清晰容易理解,對此6.8%的大學生反對;認為自身具備使用校園信貸產品的條件和能力的大學生占比為50.97%,不贊成的學生占比是7.82%。從中可以看出,信貸平臺界面清晰,操作過程簡單易懂,且大學生學習能力強,學習使用信貸平臺的難度大幅度降低,因此大學生感知到使用校園信貸平臺進行信用消費的容易程度較大。
4.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感知風險分析。數據顯示,73.78%的大學生對校園信貸產品會刺激盲目消費這一方面表示擔心,有4.37%的大學生持反對意見;69.9%的大學生擔心校園信貸產品會泄露個人信息,僅有1.46%的大學生反對;擔心無法及時還貸會影響信用等級的大學生占到66.51%,反之占比是3.4%;71.36%的大學生擔心使用校園信貸過程中會被騙并造成損失,2.91%的大學生反對。由此分析可得出,大學生在使用校園信貸平臺進行信用消費時能較好地感受到各種風險的存在,并對其風險有著清醒認知,關注其有用性的基礎上不能忽視信貸產品的風險性,且在多方位評估方能使用的基礎上還需更加謹慎。
5.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企業聲譽分析。數據顯示,32.85%的大學生認為絕大多數校園信貸平臺可信度高,14.01%的大學生反對;46.37%的大學生認為好的校園信貸平臺能夠站在大學生的角度提供服務,對此7.25%的大學生反對;認為很多校園信貸平臺服務全面周到的大學生占36.71%,不認可的大學生占比是9.18%;48.31%的大學生認為好的校園信貸平臺能向大眾普及并被熟知,有7.25%的大學生反對。由此分析可以得出,市場中有絕大多數的校園信貸企業聲譽較低。
6.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系統質量分析。數據顯示,認為很多校園信貸平臺系統設計合理的大學生占比為43.2%,不贊成為16.5%;認為很多校園信貸平臺能夠保證個人信息安全的大學生占比46.12%,不贊成的學生占比26.67%;45.15%的大學生表示大多數校園信貸平臺的系統交易處理速度較快,對此有19.9%的學生反對。由此分析可以得出,在互聯網金融發迅速的背景下,現階段信貸企業重視大學生群體的用戶體驗并積極提高信貸產品質量,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易、迅速、穩定的操作,并能同時滿足大學生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需求。
7.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社會影響分析。數據顯示,53.88%的大學生接觸信貸產品會受周圍的人的影響,18.45%的大學生不會;46.12%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宣傳會促進自己使用校園信貸,21.36%的大學生不贊成;34.47%的大學生認為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能夠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29.13%的大學生反對。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理較強,周圍同學的行為以及媒體的引入會使校園信貸消費行為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8.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政府就緒度分析。數據顯示,45.63%的大學生認為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面政府制定了有效的法律,19.42%的大學生反對;45.15%的大學生認為政府已經制定了有效的法律來打擊校園信貸詐騙,19.9%的大學生不贊成。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將校園信貸有效地納入法律規范之內,給予了大學生較強的安全感,對于校園信貸的監管比較到位,促進了校園信貸的良性發展。
9.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行為便利條件分析。數據顯示,認為自己具備校園信貸所需要的基本素質的大學生占比62.62%,不贊同的學生占15.05%;有45.6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擁有穩定的還款來源,有25.24%不贊成;認為在使用校園信貸時會有客服幫助自己的大學生占比39.81%,不贊同的學生占26.21%;43.69%的大學生表示校園信貸產品平臺的交易費用低且便利程度高,23.3%的學生反對。由此分析得出,對于校園信貸消費的認識比較到位的大學生占有絕大部分比例,表明這部分學生具有較理性的信貸消費觀,并且大學生具有生活費等穩定的還款來源,還款能力與信貸消費度呈正相關。
四、結論及可行性建議
1.結論。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生集中使用的信貸消費產品為花唄和京東白條,且日常使用頻率較高。影響大學生信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時可以發現大學生雖然能夠敏銳地通過社群、政府、企業獲得信息來決定是否使用信貸產品,卻存在極少有大學生擔心校園信貸產品會泄露個人信息的不利局面,這增加了校園信貸的風險[6]。
2.建議。為了有效引導信貸企業重視大學生體驗,提高信貸產品質量及企業聲譽的同時預知并降低信貸風險,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成長環境,提供以下參考建議。
第一,學生提高自身品質素養。大學生應該提升控制自我風險、金融風險的能力,培養理性投資與消費的意識,提高財務戰略規劃的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人生觀和價值觀。群體之間,切勿攀比消費、沖動消費、盲目消費,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從根源上減少校園信貸慘案的發生。
第二,學校加大對學生信貸意識的關注力度。從對于校園信貸網絡金融產品的信息獲取和使用途徑分析來看,大部分學生對校園信貸網絡金融知識的掌握和了解還不夠深入,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定期開設網絡信貸與消費相關的課程與法律知識講座,教育大學生正確樹立網絡消費理念[7],幫助其培養正確的網絡消費觀,并且能夠學會正確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三,政府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校園金融信貸本身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幫助,有良好的政策出發點,但有部分的信貸產品利用了法律和政策的空子,誘導認知能力儲備不夠、實踐經驗積累不足、自控力較差的在校大學生。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校園貸相關產品的市場監管和力度,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規,完善審核方式、監管渠道、結果問責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第四,信貸企業提高自身產品質量。信貸企業提供校園信貸產品,首先要滿足大學生需要;其次,要注重社群影響,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做好廣告普及宣傳,提供優質服務;最后,要做好平臺的升級維護,提高產品使用的穩定性與便捷性。企業應合法運營,針對影響大學生使用信貸產品意愿的因素,完善自身的營銷模式和商務模式,使自身經濟發展走向良性循環狀態。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校園信貸產品給高校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諸多風險,且影響大學生使用校園信貸產品的因素逐步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因此,企業應做好學生群體自身分析,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成長環境,并結合大數據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具有雙重意義。
參考文獻:
[1]? 艾瑞咨詢系列研究報告(2018).數字[J].上海信息化,2018,(2):9.
[2]? 趙冬梅,紀淑嫻.信任和感知風險對消費者網絡購買意愿的實證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0,(2):305-314.
[3]? 鄭蔓華,黃夢嵐,湯德聰,吳晶晶,許安心.顧客感知質量對顧客在線粘性的影響[J].林業經濟問題,2020,(2):80-89.
[4]? 王鴻敏,閆海水.淺析大學“校園貸”的亂象成因及發展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18,(36):116-117.
[5]? 焦繼軍.消費信貸發展的制約因素及促進策略[J].經濟問題,2006,(11):73-74.
[6]? 董弘倩.大學生校園信貸的法律風險與防范[J].法制與經濟,2017,(3):49-50.
[7]? 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報,2016,(3):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