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西楠
摘 要:語言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語言產業發展的好壞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因此,探索語言產業的價值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相關理論和文獻進行梳理與綜述,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語言沖突和趨同,并對其原因進行闡述。在指出語言產業的價值后,從五方面提出語言產業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價值;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26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9-0138-03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正式建成,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十年的探索和發展。自由貿易區成立的目的是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貿易便利化,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聯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主要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合作等多個領域進行互利互惠,合作共贏[1]。目前,東盟已經成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2019年1—6月中國—東盟進出口貿易額突破2 9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4%[2]。這說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語言的作用不可忽視。語言不僅是中外交流的橋梁,而且發揮著文化傳播的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語言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凸顯,語言經濟學也應運而生,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相關學科體系并不完整,更多限于理論探索。語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比較寬泛,不僅限于國家、民族和地區語言的產生與發展,還包含語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諸多方面。由此,語言產業逐漸形成,是以語言為核心的新的產業形態,語言產業的價值是值得研究的內容。本文的研究重點是聚焦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探索語言產業的價值并提出發展建議,有利于進一步豐富相關理論研究,實際意義也十分明顯。
一、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一)理論基礎
語言經濟學最早由美國的馬爾沙克教授提出,他提出了相關概念,使得人們開始探索語言的經濟價值[3]。語言經濟學理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人力資本,并且可以通過語言獲得其他資本,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應當以潛在的經濟效益為基礎[4]。語言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本,也具有商品屬性,還是一種公共產品。
語言產業的存在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表現在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作用。語言產業并不在現代社會才產生,古代印刷業、近代同文館等均屬于語言產業的范疇,到了現代,語言產業的概念等才逐漸建立起來。語言產業的分類十分豐富,語言出版、語言藝術、語言培訓等均屬于語言產業的范疇[5]。從實際意義來看,語言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值得探索,例如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具有多種價值。
國際貿易理論中,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也是本文的研究基礎。絕對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交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比較優勢理論則認為,各個國家在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每個國家均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借此完成國際貿易。這些國際貿易理論在中國與東盟十國的貿易中也同樣適用,也是推進國際貿易的基礎。
(二)文獻綜述
從語言產業的研究來看,陳鵬(2012)對語言產業的概念、語言產品的邊界和語言產業基本要素進行了詳細分析[5];李宇明(2019)對語言產品形態和產業業態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對語言產業的發展提出設想[6]。從語言價值研究來看,宋澔(2016)從資源和資本的視角解析了語言產業的經濟價值[7];劉倩等(2020)從“一帶一路”的角度分析了語言的經濟價值[8]。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語言體系來看,目前的研究側重于語言人才方面的研究和建議,對于語言的價值以及語言與經濟的互動影響的研究并不豐富。整體上來看,目前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中語言價值的研究并不多,也不夠深入,部分研究僅限于對語言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并未形成完整體系。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于借助基礎理論,指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的價值,并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沖突與趨同
(一)語言沖突
中國有56個民族,5大語系,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官方語言是普通話。而東盟十國的語言體系相對復雜,官方語言有泰語、馬來語等,也有通用語言如英語等,還有少數民族的方言。由此可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初,語言沖突難以避免。一方面,表現為語言政策的沖突。如前文所述,中國與東盟十國的官方語言存在差異,整個語言體系也存在差異,這是語言沖突的表現。另一方面,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初,需要進行商務交流或洽談,語系的差異無法進行直接交流,只能依靠翻譯或者使用通用語言英語,這就為初期的貿易合作增加了難度,所以也是語言沖突的表現。
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差異。我國與東盟十國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別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初期,文化并未走向趨同化發展,因此文化的差異就容易引發語言的沖突。特別是一些地區存在宗教信仰,如果事先并未充分了解則可能造成語言溝通不暢。其次,思維模式的差異也會表現為語言沖突。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理念,尤其是經濟方面,在未進行深度磋商之前很難形成統一的思想,因此容易引發語言沖突。最后,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的差異。行為規范方面,例如時間觀念不同等,在商貿合作初期可能會造成語言沖突。不同國家的價值觀不可能完全相同,在雙方過程中也會不斷表露出來。
(二)語言趨同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受到政策以及現實貿易發展需求等因素的影響,語言逐漸呈現趨同化。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呈現不斷攀升趨勢,因此雙方的文化和語言交流等方面也變得越來越順暢。早在2004年,漢語就成為東盟國家的熱門語言,例如越南國家的商販可以使用簡單漢語售賣商品。2013年,中國—東盟語言文化中心成立,主要目的在于加強雙方的民間交流,也有利于為雙方長久貿易合作關系奠定基礎。201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首先在國內健全東盟十國官方語言專業,為語言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通道。
中國與東盟的語言趨同并非短時間內的發展結果,而是在不斷交流、合作中慢慢形成的趨勢。首先,推進“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語言產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中國與東盟越來越多的交流也促進了語言的趨同。其次,經濟區位影響。中國與東盟山水相連,地域相接,具有各自的優勢資源,在交往過程中自然會促進語言的趨同化。最后,中國與東盟發展的歷史緣由決定。早在21世紀初期,我國就與東盟簽訂了自由貿易區合作協議,到現在經過近20年的探索與發展,雙方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行為規范等方面也逐漸走向趨同,因此這也是語言趨同的原因。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的價值
從我國的語言產業發展來看,起步較晚,尚處于探索、培育階段,語言產業屬于知識經濟的范疇。總體來看,我國的語言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對漢語產業培育缺乏重視。實踐中我國更注重對漢語的推廣,并未從漢語產業建設出發制定相關戰略和規劃。其次,信息化程度仍需提升。科技賦能,才能進一步促進語言產業的發展。最后,語言人才儲備不足。語言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因此需要不斷儲備語言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這些問題也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存在的問題,需要在探索語言產業價值的同時解決。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來看,語言產業具有經濟、文化、情感等多方面價值,推動雙方貿易關系的穩定,也有利于消除文化障礙。基于此,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價值進行闡述。
第一,經濟價值。語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充分說明研究語言產業經濟價值的重要性,這是因為語言產業與經濟發展總是息息相關的。總體來看,語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容忽視。具體來看,首先,貿易合作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隨著貿易額的不斷攀升,語言產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外貿交流與磋商過程中,需要語言架起橋梁,通過多次溝通最終達成貿易協議。不僅能夠增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往,也為雙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其次,語言服務方面。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我國語言服務總產值超過370億元,在營企業數量也呈現增長趨勢。語言服務的發展有利于推進語言產業的延伸,也可以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便利,從而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因此語言服務的完善也是語言產業經濟價值的體現。最后,語言發行方面。語言發行主要指語音、文字等內容的傳播與發行,例如書籍、語音制品等。通過語言發行可以促進語言產業增值,同時拉動經濟增長。
第二,文化價值。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的文化價值值得深思,如何借助語言產業消除文化差異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文化價值表現在:其一,促進語言文化推廣,體現語言的力量。語言是交際的重要工具,在語言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會帶動文化的傳播。例如,孔子學院、漢語橋等的建立與發展,有效帶動了漢語和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中,需要了解各自文化特征和相應習俗,才能更好地開展貿易合作,在此過程中就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其二,語言藝術的多樣化可以增進文化交融。語言藝術的豐富也是語言產業文化價值的體現,主要表現在相關的表演活動等,如小品等形式。借助于語言藝術,我國和東盟各國能夠以更加輕松的方式了解各自國家的文化,以更加豐富的藝術形式表達文化內涵,有利于雙方的文化融合。其三,消除文化差異與障礙。文化差異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初期遇到的重要問題,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障礙呈現減少趨勢,但是差異與障礙的存在依然會影響未來的合作與發展。因此,需要依靠語言產業的發展來解決相關問題。
第三,社會價值。語言產業的社會價值主要考察的是整體性與全面性,并非針對個體而言。其一,體現在語言教育方面。隨著我國與東盟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漢語在東盟國家逐漸受到歡迎,相關的漢語培訓機構也逐漸建立起來,相應的漢語教師等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加,這就為漢語的推廣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國一些院校也逐漸開設東盟國家的語言課程,例如泰語、越南語等,這些都是社會價值的具體表現。其二,體現在推動國家和企業發展方面。貿易合作與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促進雙方共贏局面的形成,所以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不僅對從事語言產業的企業數量增加有積極影響,而且從整體上看更有利于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的發展建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要發揮語言產業的作用,既應當看到語言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也應當合理開發語言資源,科學利用產業價值,推動產業完善與發展。為此,本文主要從我國角度提出了語言產業的發展建議。
第一,制定適合語言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從產業形態來看,語言產業屬于新興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并且相關的產業體系仍需完善。因此,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考慮語言產業的問題,由政府主導,制定科學合理的語言產業發展戰略。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來看,在意識到語言產業的重要性之后,也都從國家戰略的角度進行定位[9]。另外,我國還應制定語言產業相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應當立足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實際,從語言產業發展的現狀出發,制定既能解決現有問題,又有利于語言產業長期發展的規劃。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將成為語言產業發展的指導,引導語言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第二,合理開發利用語言產業的價值,形成良好產業發展環境。首先,我國應充分認識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語言產業的價值。前文已經闡述了語言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的重要性,語言產業的推動和管理部門應當從產業發展實際和需求出發,按照相關戰略及規劃要求,引導語言產業良好發展,凸顯語言產業價值。其次,開發并利用語言產業的價值。我國應尤其注重語言產業經濟價值的開發和利用,因為經濟價值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同時,注重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增值,從而讓語言產業更好地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服務。
第三,加強語言產業扶持與引導,構建規范的語言產業。語言產業的規范性是其穩定發展的充分條件,特別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語言產業應注重規范性。其一,應加強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的保護。依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發展實際情況,我國應制定相關措施進行語言產業保護,避免出現過分強調語言傳播而忽視產業發展的問題。其二,加強對自由貿易區內語言產業的扶持。這就需要政府發力,通過政策優惠、鼓勵措施等推進語言產業的有序化發展。其三,加強對自由貿易區內產業的引導。從自由貿易區內語言的發展現狀、貿易需求等因素出發,政府相關部門予以必要指導,引導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向好發展。
第四,發揮信息科技的帶動作用,促進語言產業智能化、專業化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科技的輔助,特別是語言服務方面,借助信息科技可以實現智能化發展。其一,依托信息科技可以孵化新的語言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智能語音等,從而孵化出新的語言產業,為自由貿易區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其二,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可以實現語言產業轉型升級。信息科技的變革總是能為事物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也不例外。隨著信息科技的更新,語言翻譯可以實現多語種同時切換,提高翻譯精準度和速度,有效提升語言服務效率。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語言產業也會更加專業化。
第五,加強語言人才建設儲備,帶動產業發展。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語言產業發展來看,初期時存在漢語教師缺乏、語言人才儲備不足等情況,影響雙方的交流,也不利于語言產業的快速發展。現階段,要推進語言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的建設儲備。高校方面,應當設立更多有利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專業,讓更多人才學習東盟各國的語言,從而為語言產業發展奠定基礎。語言人才自身方面,應當迎合自由貿易區發展需求,自身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強化自身語言素養,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貢獻力量。總之,語言人才建設與儲備是語言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五、結論與展望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和完善將為我國外貿總額的提升而發揮巨大作用,同時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也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語言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因此關注語言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本文以語言經濟學以及相關的貿易理論為基礎,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語言沖突與趨同化,同時指出語言產業具有經濟、文化和社會價值。因此,應制定適合語言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語言產業的價值、加強語言產業扶持與引導、發揮信息科技的帶動作用和加強語言人才建設儲備。未來,隨著語言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信息科技等新動能的出現,必將向智能化、專業化等方向邁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語言產業也將不斷延伸,呈現良性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 黃偉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9.
[2]? 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權威發布)[EB/OL].人民網,2019-08-01.
[3]? 付慧敏,洪愛英.語言經濟學視域下的語言競爭與語言規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77-83.
[4]? 趙春曦.基于語言經濟學理論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商論,2019,(8):255-256.
[5]? 陳鵬.語言產業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2,(3):16-24.
[6]? 李宇明.語言產業研究的若干問題[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2-19+123.
[7]? 宋澔.基于資源和資本雙重視角下語言產業經濟價值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6,(11):94-97.
[8]? 劉倩,芮亞楠,劉清杰,劉敏.“一帶一路”視角下語言的經濟價值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4):142-148.
[9]? 褚鑫.語言產業經濟發展基礎及發展建議[J].稅務與經濟,202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