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季嬌
從教二十年,筆者深知,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對于開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與語文課不同,沒有對知識點的反復強調,更多的是在情境體驗中辨析、明理、導行,學習氛圍也更寬松活躍。而教材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疑問無處不在,每一個疑問點都能成為鍛煉學生探究能力的好時機。如何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課前鉆研教材,精準確定探究內容
對學生來說,對于生活中責任擔當和法令法規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總會有困難出現。但“能由學生探索發現的,教師決不能單純傳授和代替”。這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自主探究、交流探討的方式,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啟發,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靈感,獲得自己的真實感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備課時,可以選擇以下三個方面內容的教材布置學生進行課前的探究:
一是走訪調查類。教材中需學生進行調查的內容較多,均與家庭生活、所居住社區的活動有關。如第2課《讓我們的家更美好》第一主題“擔當家庭責任”的活動園,課前學生以自己填寫和對家長進行訪談的形式,填寫自己能做到自理自立的具體表現以及家長希望“我”能自理自立的方面等內容,初步認識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如第5課《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課時讓學生課前調查一些社會活動中遵守或違反公共秩序的情況,寫下自己的調查感受,初步形成自己的判斷。
二是搜集資料類。如第8課《推翻帝制民族覺醒》,教材正文承接前一課內容,介紹了革命黨人登上歷史舞臺探索救國之路的時代背景。人們為什么會用不同方式來紀念孫中山先生?學生帶著問題收集孫中山的資料,在資料的梳理中感受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情懷;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讓學生查找資料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線索進行梳理,并嘗試制作時間軸,初步了解相關史實;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第一課時,請學生收集小崗村改革前后的照片或故事,課堂上進行分享,體會新制度對促進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
三是觀看影視紀錄片類。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這一主題的6課教材均為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但是離學生生活較遠,課前如能布置學生觀看相應內容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如《圓明園》《甲午風云》《長征》《地道戰》《開國大典》《上甘嶺》等影視紀錄片作品,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畫面更直觀地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一些事件和歷史人物,知道近代我國遭受過列強的侵略以及中華民族的抗爭史,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教師既尊重教材又不滿足于教材,結合班級實際,對教材進行重組加工。教學設計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住愛國的基調,抓住時代的主旋律,在環環相扣的啟迪和思考中使學生得到最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教的唯一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學。”教學時,教師把思考和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用“搜集資料同分享”“自主探究后再交流探討”等方法來學習,提高教學實效。
二、注重課堂形式,引導積極探究互動
根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把文本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采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處處給學生營造出活學、樂學的氛圍,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教學新理念,以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一是設置開放式問題的教學策略。體現在教學內容和結果上的開放,發散學生的思維,適時引導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如第4課《我們的公共生活》第一課時,活動園中有一幅這樣的情境圖:在公園里,一個學生走到長椅前,心想:“沒有人來,沒有人坐,我可以躺在上面嗎?”教師由此引出思考的問題:“不同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人們為什么要在公共生活空間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學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白在公共生活空間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第11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第三課時意在使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學技術成就。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就“假如我們到現在還完全依賴外國制造會怎樣”這一議題展開討論,體會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一系列建設成就的不易。還可請學生思考:“原子彈破壞力如此之大,為什么我國還要研制它?”學生結合了解到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國情,在各抒己見中認識到我國當時研制核武器的必要性。在開放性的問題中,學生鍛煉了思維能力,獲得真實深刻的感受。
二是將課堂活動化的教學策略。教師精心設計一些具有教育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如匯報分享、故事會、新聞播報、面對面采訪、辯論、演講等,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教學第3課《弘揚優秀家風》“優秀家風代代傳”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分組辯一辯“時代發展了,寫家書是否落伍”,讓學生在辯論中認識到優秀家風可以隨著時代發展創新傳承的方式,但家風的內涵是不變的。教學第6課《我參與我奉獻》“參與公益”的內容,組織學生展開“做善事一定要有錢”“做善事不一定要有錢”的辯論,在學生辯論的基礎上,推薦閱讀角的故事《慈善要用心衡量》,引導學生理解公益善舉不以大事小事來衡量,不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而要以愛心來衡量。再如,教學第7課《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第二課“圓明園的訴說”時,可組織學生圍繞“圓明園遺址的重建與保留”展開辯論,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從而銘記歷史、不忘屈辱、奮發圖強。又如,教學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可組織開展以“紅船精神”“學習和傳承長征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培育愛國情感。在教師創設的活動化的課堂氛圍中,學生通過探索性活動探求知識,用靈動的學習方式,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關注課堂過程,力求確保探究實效
課堂過程中,教師始終致力于挖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調動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學習和交流,讓學生組成四人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探討學習,有明確的分工,有組長負責組織討論,有記錄員、匯報員,匯報的內容是綜合了全組的意見,有代表性,這樣的分工落實在每一次小組合作中。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喋喋不休,沒有道德知識的灌輸,有的只是學生的真實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學生的相互交流、討論,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在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第一個話題“改革創新謀發展”學習中,教師利用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工業、科技、文化、生活等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國情,讓學生分類做好新聞報道的收集。如何將收集到的信息生動地呈現呢?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以新聞播報的形式,將有關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新聞靈活地進行匯報交流。學習小組內,四人各司其職:一個學生擔任欄目主持人,負責進行小組新聞播報的串講和小結;兩個學生擔任播音員,負責播報小組成員收集的新聞;還有一個學生是小記者,在新聞播報后對現場的老師和同學進行采訪,談感受。全班學生通過小組學習和全班交流充分感受我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理解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其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聯系自身享受的學習環境來感受“科教興國”戰略給每個公民帶來的好處。
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一直在參與、跟進,有意識地參加到不同小組的學習中,傾聽學生之間的交流,再適時地進行小聲的鼓勵和指導,尤其是引導關注每個小組中每個人的情況,讓每個人都得到尊重,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讓課堂學習更積極有效。這樣的課堂生動、鮮活、靈動,體現了德育的開放性,達到知行統一的課程理念。
四、課后巧用資源,啟發延伸探究內涵
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回歸學生真實的生活,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感悟,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為適應學校生活和未來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因此,教師應把教學內容向課外進行延伸,有意識地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落實更具實效。
一是書面交流。教學第1課《讀懂彼此的心》,可讓學生和家長進行“愛的交流”親子活動,學生以“你們的愛,我體會到了”為題給父母一段話或一篇小文;在自愿的情況下,家長以“我的愛,想對你說”為題回復一段話或一封信,與孩子進行對話,增進親情。教學第3課《弘揚優秀家風》時,可與語文學科結合,課后開展“寫家書”活動,認識到家書是維系情感、傳承家風的好途徑。
二是主題展示。教學第7課《不甘屈辱奮勇抗爭》后,可請學生將自己收集的鴉片戰爭的英雄故事,通過講一講、演一演、制作手抄報等形式進行分享,激發學生對先輩的緬懷之情。在教學第三單元后,課后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歌曲傳承活動,唱響《五月的鮮花》《松花江上》《南泥灣》《歌唱祖國》《我的祖國》《春天的故事》等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歌曲,學生在歌聲中對祖國的進步和發展有了充分的認識和體驗,更懂得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三是實踐走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家長帶孩子到戰爭遺址參觀,如到北京的圓明園遺址公園,想到昔日輝煌的“萬園之園”只剩下如今的殘垣斷壁,感受圓明園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慘遭搶掠、焚毀的悲痛歷史;到革命教育基地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重走紅軍路”,如前往陜西延安的寶塔山、楊家嶺、棗園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梁家河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追憶革命歷史,學習革命精神;走進博物館、紀念館了解真實的歷史,如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充分了解那段遭受屈辱的黑暗歷史,侵華日軍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帶給中華民族的巨大心靈創傷。進一步思考和體驗先輩們走出苦難、復興中華的艱難歷程,樹立愛國志向。
本冊教材的教學活動,著眼于學生發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認知發展為主線,情意發展為內容,探究交流互動為呈現形式,運用多媒體與學科融合,使其在活動中學習、探究、體驗、發展。課的結束是另一個活動和生活體驗的開始,當學生們真正用心靈去探究、用行動去實踐時,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命力才得到煥發和延續,汲取力量,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