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枚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過:“一般學校把兒童全部時間占據,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如何能把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的資源開發出來,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去開展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創造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獲得舒暢的心境與高生活質量的教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增強社會責任感呢?下面就舉一些我班級的活動例子,談談自己的想法,拋磚引玉。
一、學玩傳統的游戲,我運動我快樂
現在的孩子昂貴高檔的玩具玩不出樂趣,被電子游戲迷得七葷八素的。不是時代不同了,是孩子缺少引導。如果把傳統游戲引進現在孩子的生活,就能夠豐富孩子們的游戲。于是,我們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先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游戲的調查。孩子們通過調查學習,與祖輩、父輩進行了很好的親子溝通,根據孩子們的調查了解,我們將一些經典的傳統游戲進行推廣,年輕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學、一起玩。其實,這些游戲大部分是群體游戲,講究規則和配合。孩子們通過玩這些游戲,可以更好地融入集體,培養品德、體能、智力和競技意識,身心得到了鍛煉,也給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
二、班級聯誼活動,收獲友誼和快樂
學生一直受到愛護班級榮譽的教育,與其他班級總是形成競爭的緊張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也會遇到成長的煩惱,比如高年級的以為是大哥大了,對低年級學生的不友好也時有發生,而低年級的兒童多么希望大哥哥大姐姐能帶著一起向前走呀!于是,我創造機會,讓高年級的學生與低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手拉手。在活動中,大孩子和小孩子增加了了解,小孩子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大孩子的責任感增強。我們還跨越地域限制,讓學生與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第二完全小學的對應班級,開展圖書漂流聯誼活動,讓兩地的孩子都有了遠方的小伙伴。
三、創建情景模擬活動,人人成為小能手
許多家長和老師常常感嘆:現在孩子的眼睛缺少“發現”的能力。其實孩子的一雙慧眼也是需要培養的。適合學生鍛煉的事情可作為培訓內容。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通過創設微型生活情景,指導班級各個小團隊共同做,這也是帶動學生團隊一起努力的有效方式。比如,我班的“尋找最‘美的人走訪活動”,讓孩子們發現身邊美好的人———辛勤勞動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尊老愛幼的人、勤奮刻苦的人……讓孩子拍下美好的瞬間,并走近他們,采訪交談,發到班級QQ群,一起來感受身邊最美的人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的世界。
有些家長感慨,孩子沒有責任心,那就讓我們來模擬一次護蛋活動吧!讓學生體驗一下,一個易碎的雞蛋就好比是弱小的自己,父母保護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多么不容易呀!同樣,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需要我們關心愛護的人,這是我們的責任擔當。孩子們“護蛋”的過程,就是親身體驗父母、老師呵護自己的過程,知道他們付出的艱辛,引導孩子們換位思考,體諒父母、教師在教導過程中的不易,并由此及彼,從關愛父母、老師開始,逐步學會關愛他人,從小培養責任擔當的核心素養。你看,孩子小心翼翼、想方設法的樣子,誰說沒有責任心呢?
四、家政活動展示,我是勞動小達人
“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做好家務也是一門技能,而且會做家務的人情商高,無論男孩還是女孩,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無疑是收獲成功的助推力。會收拾整理小屋,會做幾道拿手可口的小菜,會養育盆栽,會修理電器,會編織,會裝飾……這些看似對升學無用的事情,恰恰會讓生活充滿情趣!懂得生活之美的人,抗挫折能力也強,遇到難事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懂得無論遭遇怎樣的悲慘,都能平靜淡然地度過艱難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生命之美,美在平凡而瑣碎的日子,美在感恩惜福,珍愛身邊人。我們組織的是長期活動,為做一道可口的美味,準備很長時間,從選食材到佳肴上桌一系列的程序,孩子都親力親為,體驗中感受辛勞帶來的快樂,并組織家校聯歡活動,與大家共同分享勞動的喜悅,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了許多個“小暖男”“小棉襖”。
五、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我是志愿者
我們學校提倡運用家長資源帶學生走進儀征的各個角落。儀征迎接世界園藝博覽會,周邊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家長在為儀征的建設奉獻光和熱。班主任與家委會商量,策劃活動方案,精心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出課堂,來到工廠、社區、博物館、電影院……親身體驗更能使學生明白家長工作的辛勞,感受家鄉發展的速度。例如,我班組織的尋訪家鄉變化之“大眾汽車廠的一天”,學生參觀“分鐘車間”時,看到機器人手臂一氣呵成的組裝過程,個個驚嘆不已;還有“城市背包客”活動中,學生走進各行各業,當“一日職業人”,體驗職業人的職責和艱辛,了解了我們的衣食住行需要許多人為我們付出辛勞。
拓展學生的生活權利,使學生成為自由的人。學生可以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擇有意義的活動,如求知、義務勞動、社交、體育鍛煉以及社團活動等,使其身心放松,體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地發展,讓他們的童年在活動中得到滋養,從而擁有個性化的生活。
作為班主任,我們除了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做有溫度的教育,做有情懷的生活詩人,做孩子們生命里的重要他人,用心陪伴、真情化育,不僅有現實的成績,還要有踏實而溫暖的日常。
著名心理學家史金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教育是把學校所學的東西忘光了以后,還留下來的東西。”多年以后,當我們回頭審視,會發現真正留下來的讓人受益終生的是文明素養、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這恰是我們需要的核心素養。孩子們回憶童年時光,可能記憶猶新的就是那無數次的活動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