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冷鏈食品可追溯,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平臺今年怎么建,它會達到什么效果?”
“標準化菜市場,商務局承擔了14個,還有200個便利超市、200個便利店。這項任務完成得怎樣?”
“居民小區的公共充電樁,有好多是壞的,還有好多車位被燃油車占了。這個問題協調起來,是不是很棘手?”
“智慧平安社區,過往一共建成477個。今年一年要完成3300個。一下子加這么大的量,是怎樣覆蓋的?”
牛年春節剛過,天津廣播電視臺一檔節目很火。這期《百姓問政》報道中,天津市市場監管委主任林立軍、商務局局長張愛國、發改委副主任梁軍、公安局副局長孫連凱亮相直播間,就20項民心工程實施情況,接受主持人和現場群眾的“拷問”。
不止他們,在《百姓問政》連續5天播出的“向群眾匯報”特別節目中,天津市承擔民心工程任務的20個委辦局相關負責人逐一登場,向全市人民匯報2020年民心工程完成情況,介紹2021年工程項目和重點任務。針對工作中的難點堵點、老百姓的疑點痛點,這些局長、主任、區長直面難題,釋疑解惑,回應解決之道。
這是一場年終考,也是一份責任狀。考的是上一年的成績,承諾的是新一年的責任。一位局長從直播間出來,連說自己出了一身汗:“這是全市的民心工程,可不能考砸了,千萬雙眼睛在盯著吶。”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日前,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2021年20項民心工程。逐項看民心工程‘清單,緊緊抓住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旨在進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2月2日,《天津日報》在頭版報眼的位置刊登了題為《我市2021年20項民心工程》的消息,并在同日的2版刊發了20項民心工程的具體內容。
“我年年都關注,特別是社區養老和社會保障的內容。”看到新一年的20項民心工程,企業退休員工郭宏很高興,因為他所關心的養老服務“列進去了”。
今年是天津市實施20項民心工程的第15個年頭。自2007年以來,這項工程實施了300個項目、1331項具體工作,涉及住房保障、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社會保障、交通出行、教育醫療、食品安全、文化惠民、人居環境、社會管理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眾多方面。
翻開今年20項民心工程清單,不僅有“老內容”,也有“新關注”。
“老內容”是指百姓有持續需求的項目,像“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新增義務教育學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新建改造城鄉道路”等,“比如隨著海河英才政策的出臺,落戶天津的外來人員孩子需要解決上學問題,我們就會持續把增加義務教育學位放進民心工程中,今年目標是增加3.2萬個。”天津市人民政府民心工程辦公室(民心辦)主任霍英杰這樣解釋。
而“新關注”,是根據城市和社會發展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新產生的問題。例如,針對新能源車保有量不斷增加的現狀,民心工程的第十四條提出“建設公共充電設施。增建新能源機動車充電設施,在居民小區建設公共充電樁2000臺”;針對垃圾分類的開展,第二十條提出“提升垃圾處理能力。新建寶坻區、寧河區、薊州區3座廚余垃圾處理廠,新增日處理能力450噸,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滿足全市垃圾分類處置需求”。
霍英杰所在的“民心辦”是天津市民心工程的協調和組織機構,在20項民心工程指揮部的基礎上成立,設在市政府辦公廳下,牽頭負責民心工程立項論證、動員部署、協調推動和檢查督導等工作。
“天津市每年要開展眾多的民生工作,民心工程是民生工作中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內容。”霍英杰表示,“民心工程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市委、市政府圍繞群眾需求,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當年能完成,未來可持續,以此為標準選取的一些亮點項目、貼心項目,是向市民許下的莊嚴承諾。”
“除了《天津日報》、天津廣播電視臺等權威媒體在每年年初向社會發布當年的工程‘清單外,我們每個季度都會通過各種形式向公眾公布階段性進展,讓百姓隨時了解工程進度。”民心辦另一位相關負責人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說:“實際上,從項目的征集開始,直到最終完成,自始至終,20項民心工程都處于百姓的關注與監督之中。”
88908890,是天津市民所熟知的便民專線。2018年開始,這條便民專線多了一項新職能——“我為民心工程提建議”。每年在一段時間內,8890便民專線服務中心開辟民心工程專席,接聽市民電話,收集社會各界對民心工程的建議。
問計于民,是天津市實施20項民心工程的重要特色。據天津市民心辦介紹,民心工程最大限度地集中群眾的智慧力量,每年都要開展“我為民心工程提建議”征集活動,這種形式不僅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擴大和提升了民心工程的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通訊手段日益豐富,了解民意的渠道越來越多,征集時間也從原來的10天增加到15天。除了8890專線,市民還可以通過寫信給民心工程辦公室、撥打新聞媒體熱線電話、登錄“天津政務網”“北方網”以及“津云”客戶端在線留言等方式提出意見建議。
“我們歲數大了,吃飯不方便,孩子離這兒遠,希望街道上能辦個食堂可以去那兒買飯”。
“我們小區是2005年建成的,到現在十幾年了,路面都壞了,坑洼不平,環境也沒有老舊小區的好。能不能把次新小區這個問題也改善一下”。
“這個地區坐落在解放南路東側,在浯水道上,我們只能坐車6、7站地到河西區紅霞里,上那兒去買菜。現在紅霞里菜市場也拆了,還是希望能夠建個菜市場”。
……
“我為民心工程提建議”征集活動,平均每年收到數千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會被工作人員逐一記錄,然后在民心辦梳理、分類,進入調研、論證階段。
“啟動立項工作一般是在9月或者10月。”上述民心辦另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征集上來的建議,民心辦形成報告,一邊上報給市政府作為決策參考,另一邊要將報告連同群眾建議的原始情況,與各相關市級主管部門對接,百姓的建議將作為確定明年20項民心工程的重要參考。”
來自天津市民心辦的資料顯示,“8890征集熱線”開通的2018年,群眾意見建議比上一年度增長了39%,累計收到意見建議3736條,包括住房、醫保、入園、雨季積水等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各區、各部門結合群眾的意見建議,又上報備選項目107個。經過逐項研究、反復論證,征求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及各區、各部門意見,報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后,2019年的民心工程才“出爐”。從征集建議到工程“出爐”,前后歷經4個月左右的時間。
就在2019年民心工程緊張醞釀的同時,家住河東區常州道街道的“80后”二孩媽媽侯珅正在為老二昂仔的入園問題而煩心。
2020年的夏天,就在侯珅準備為孩子報名申請每月收費6000元的私立幼兒園時,看到了家門口河東區鳳凰幼兒園的招生簡章。“我馬上給老公打電話,感覺自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侯珅這樣形容那一刻自己的感受。
作為天津市民心工程的項目,河東區鳳凰幼兒園在2019年5月成立,并于2020年夏季正式對外招生。園所納入河東一幼教育集團管理,實現高端起步、高位發展。按照天津市新建幼兒園的標準,鳳凰幼兒園的保育費每月640元,加上伙食費,每月也不到1000元。
鳳凰幼兒園園長王穎清楚地記得,幼兒園剛剛貼出招生簡章的那幾天,每天都會接到很多咨詢電話。后來,他們干脆在幼兒園門口擺上桌子,面對面回答家長們的問題。“我們設置了9個教學班,可提供270個學位,為周邊十余個拆遷安置小區的孩子提供優質教育,解決他們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建于2018年的河西區德賢幼兒園同樣是天津市民心工程項目,是為河西區新八大里規劃配套而建,有效解決了周邊眾多新建小區孩子的入園問題。“買房的時候就看到了樓下正在建設一家幼兒園。當時就想著,以后要是孩子能在這里上幼兒園,得多幸福。”對于35歲的鄧杉來說,幸福就是家門口正好有一所優質幼兒園,每天早上不出小區,就能看著6歲的女兒劉晴依開開心心走進幼兒園。
伴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解決入園難的呼聲越來越高。2019年的民心工程中,天津市提出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50所,全市新增幼兒園學位4萬個。而當年的完成情況顯示,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21所。全市新增幼兒園學位6萬余個。可謂超額完成了任務。
翻看民心工程“清單”,天津市已經連續12年將學前教育工作列入其中,持續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建設。2020年,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3%,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9%,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3.1%,三項指標均已達到并超過國家要求。
“保障民生這項工作非常龐雜,我們究竟要把什么樣的項目列入民心工程?就是要看它能不能解決市民最關心、最盼望的問題。”霍英杰說。
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召開現場協調會,是天津市實施民心工程的一大特點,目的是有效研究項目實施中的難點,及時推進工程建設。協調會前,分管民心工作的副市長都會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工程建設情況。例如2019年夏天,就走訪調研了河西區第八幼兒園(隆昌路分園)、河東區南大橋雨水泵站和河東區魯山道棚戶區等工程現場。
“當年立項、當年完成”與“科學立項”“項目可持續”一起,被定為天津市民心工程的立項原則。各責任單位將工作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部門和具體負責人。同時科學制定實施方案,排定階段重點工作進度,量化建設目標,建立考核機制、督查機制、協調機制、長效機制,做到任務、標準、進度、時限、責任“5個明確”,確保項目有序推進,保證高效率與高質量。
環環相扣,形成工作閉環。“所以,我們心里還是很有底氣的,像道路改造升級、菜市場建設等,年初就敢公布具體路段和地域的詳細信息。”上述民心辦另一位負責人說道。
作為2018年20項民心工程項目,河東區大直沽菜市場從當年3月7日停業到6月21日重新開業納客,只用了3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改造升級,實現華麗“轉身”。百姓口中“攤位分區不明確、擺放不規范,消防安全隱患突出”的菜市場變身成了WiFi全覆蓋、線上支付全覆蓋、提供免費車位、攤位電子屏顯示星級評價、每日菜價及農藥殘留檢測全透明的“網紅智慧菜市場”,200多個攤位不僅可滿足周邊小區近4萬人的購物需求,甚至吸引了河西區、濱海新區的很多市民專程前往。2020年1月,河北區僅用28天時間,就讓匯光里菜市場如期投入運營,解決周邊10余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買菜問題。這樣的建設速度在天津不是個例。
高效率實施的同時,民心工程也保持著高質量。為了徹底告別以往給人的臟亂印象,天津市菜市場完全按照標準化菜市場進行建設。“在我們這兒逛菜市場,是不是感覺就像逛超市?”大直沽菜市場經理郭建軍曾經管理過一家商業綜合體,如今將很多現代化管理理念帶到了新的崗位。在她看來,這種變化,承載的是百姓的舒心和愜意。2020年年底,天津市標準化菜市場已達到317家,中心城區基本可達到居民步行10分鐘到達一個菜市場,買菜購物便利多了。
“我們有兩重身份,一是民心工程的組織實施者,二是普通的天津市民,民心工程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民心辦的工作人員都有這樣的感覺,這項工作給了自己更多的成就感和榮譽感,“走在路上聽別人談起,這條路通了之后上班快了10分鐘;親戚朋友反映這兩年幼兒園選擇余地多了,不像以前一樣要秒殺,我們從心底覺得很開心。”

菜市場折射大民生 為了徹底告別以往給人的臟亂印象,天津市菜市場完全按照標準化菜市場進行建設。截至2020年年底,天津市標準化菜市場已達到317家,中心城區基本可達到居民步行10分鐘到達一個菜市場。
民心工程贏得民心。日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編寫的《高質量發展藍皮書(2020)》發布了2019年中國經濟共享發展指數。在全民共享發展方面,天津位居全國各地區第1名,并且在“十三五”期間始終保持在這一位置。“表明天津市較好地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目標上成績斐然。”該報告對此給出了這樣的解讀。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從1983年開始,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為群眾辦一批實事,后來演變為20項民心工程,成為天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地標工程和品牌工程。而老百姓口碑的背后,是天津秉持民生為本、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也是持之不懈、真金白銀的傾情投入。近年來,天津將財政支出的75%用于民生領域,讓百姓共享城市發展的最大紅利。
“20件實事,年年有變,年年也有不變,都是圍繞這幾方面開展,一是兜底線、保安全,努力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二是建設施、抓服務,努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三是抓重點、強治理,持續提升生態宜居水平;四是抓統籌、促均衡,著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不論是棚戶區改造,提前和延長供暖,還是解決‘一老一小問題,都是為了讓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霍英杰表示。
最近,家住密云路附近的劉書下班后都喜歡到附近轉一轉,看看被列入今年民心工程的長江道提升改造項目是不是開工了。“應該不會等太久。”劉書知道,政府承諾的事,讓人心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