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合作共建 成華區與高校開展創新項目共建,分別打造了以人工智能、生物化學、納米材料等為主場景的6個創新實驗室,從而加強高中教育改革,推進高中育人模式變革,提升高中教育質量。
在課堂上進行無人機飛行模擬訓練,在生化創新實驗室里做實驗……這些新奇有趣的教學形式在成都市成華區的校園里都能找到。近年來,成都市成華區上承國家科技與人才發展戰略以及成都城市智慧治理系統,下接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先后承擔智慧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13個,探索出一條具有成華特色的智慧教育推廣、落地之路。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就已明確提出,“利用新興技術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和體系重構”。在成華區,這一變革如何實現?重構前后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成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華區以科研引領課堂變革,開展“區域館校課程構建研究”“翻轉課堂教與學研究”等省部級課題研究,并實施課程迭代行動,研發“基礎+拓展”信息化課程,形成了機器人編程、可視化編程等創新教育拓展課程。
為了不斷智能化迭代技術環境場,成華區攜手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構“一平臺一中心,一校一空間三庫”的智慧教育生態環境。其中,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由程洪教授領銜,在外骨骼、機器學習等項目有很高造詣。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述湯教授領銜,具有很高的學術聲望和專業理論水平。成都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的雷濘菲團隊,帶領高中生和大學生一起在列五中學生化創新實驗室開展“狹葉紅景天的懸浮培養研究”,成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重點課題。此外,成華區還與四川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科技創新人才的聯合培育。
與此同時,成華區與高校開展創新項目共建,分別打造了以人工智能、生物化學、納米材料等為主場景的6個創新實驗室,從而加強高中教育改革,推進高中育人模式變革,提升高中教育質量。目前,人工智能科普、人工智能編程已覆蓋全區所有公辦中小學校;創客教育中的機器人編程已排上雙慶中學、電子科大附小等學校的選修課表;高中創新實驗室的智能識別、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智能課程也將在6所高完中全面鋪開。
據悉,致力于打造西部領先智慧場景的成華區還將建成5所省級“智慧教育學校”示范校、9所市級“數字校園”示范校、21所區級“智慧教育學校”示范校為塔基的生態場景,打造列五中學、華西中學等成都市高中拔尖人才早期培養基地校、科技創新人才聯合培育基地重點場景,其中高中實現智慧場景的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校覆蓋率達50%以上。
教師隊伍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成華區以技術賦能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指導力、應用力,分類開展CIO(校園首席信息官)、IT主管、融合應用種子教師、新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被確定為成都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先行試點區。2020年利用寒暑假,成華區利用網絡空間開展《成華區提升中小學教師TPACK三年行動計劃》之2020年“融技術、聚資源、同分享”主題研修活動,各級學科參與55個、活動132次,參與教師4000余人,活動訪問量超過21萬。近3年累計獲評部級優課33節、省級優課44節、市級優課466節。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作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成華區打破時空界限實現遠程督導援藏,建成了四川省首個“丹巴高中成華班”,成為四川省教育援藏精準扶貧扶智品牌。在創新技術的支撐下,成華區建立起教育督導信息平臺、管理系統及專用App,通過遠程投送課堂,對彝區涼山州、藏區丹巴縣開展精準扶智,兩地師生可以進行實時在線互動,實現督查記錄“零延時”、實時監控“零縫隙”、互動交流“零距離”、線上管理“無盲區”,助力智慧教育資源共享,均衡教育。
基于成都將創建西部首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促進技術與產業迭代發展,成華區將智慧教育與城市智慧治理相融合。秉承社會治理的“職能大轉變、數據大整合、效能大提升”理念,成華區智慧教育中心與智慧城市治理中心實現“雙中心”數據融合、業務互動,對接接入衛健系統、公安系統等27類教育數據,綜合運用城市治理大數據,精準指導建設規劃、招生劃片等教育工作。依托云平臺網絡學習空間全互聯優勢,整合教育教學業務應用35個、行政管理應用27個,實現教育管理與教育教學數據融合。
為促進教育資源供給相一致,早在2018年,成華區就建成、開通了四川省首個“區校一體化”的智慧教育云平臺“人人通”和實體智慧教育中心。如今,這一智慧教育云平臺空間已發展為提供教育、教學、教研、管理等5個類別62個適合區域特色的區校一體化模塊,開發并引入數字資源640萬條。成華區64所公民辦中小學的教職工和近2000個班級的中小學生均開通了學習空間,在為師生和家長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也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數據分析、教育評價、決策評估等管理空間服務。2020年全年,成華區“人人通”平臺整體活躍率為79.36%,教師活躍率約為84.48%,學生活躍率約為78.69%。
構建智慧教育體系,實現海量數據多向融通是關鍵。成華區將應用空間構建線上線下研修共同體,以名師為核心,開展區域本土資源研發,創新研發本土化課程81門共計超2.3萬份學科資源,豐富區域優質公共資源庫,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和使用效益。區域共計使用教學應用次數超260萬次,使用教學資源28萬余項,有效互動授課數達5000余次,為全區全部初高中學校提供在線智能檢測服務。通過對平臺各類數據的通融,成華區還讓遠程督學、共享圖書館、晨檢智能上報、近視防控等成為可能。2020年2月至5月新冠疫情期間,成華區率先在四川省啟動網絡保學居家學習工作,云平臺定向供給保學專題資源超過4000條,累計訪問次數達4.18億次,日均活躍用戶數超6.05萬。雙林小學校長程鄭以介紹,在疫情期間,該校依托成華區智慧教育云平臺開展了“病毒狙擊馨闖關”活動,通過云平臺上傳了近7000件作品,點擊量超過6萬次。
成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4年,成華區將繼續投入近4億元啟動“智慧教育”新基建工程,實施智慧環境的迭代、云平臺的升級、大數據中心的完善、成渝雙城優質資源的共享等六大行動21個項目。“在未來的智慧課堂上,我們雖然身不能至,但可以借助北斗衛星、VR系統、3D全息影像等技術,如同身臨其境地學習山川形勝,甚至可以像看4D電影一樣,隨著知識的展開,在課堂上感受到風雨撲面,聽到鳥語,聞到花香。”
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崔昌宏也一直在關注成華區智慧教育的發展,他表示,希望成華區繼續加大智慧化平臺建設,讓教育大數據鮮活起來,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強化教育教學及管理的過程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為師生的共同成長和全面發展畫像,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為全省智慧教育工作提供成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