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樂
“學貴有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能提升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促使學生帶著疑問閱讀,主動探討問題,將促使學生發展思維擴展能力和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更好地協調師生關系。然而,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在很多時候思考不夠深刻,沒有問題可提,又或者所提的問題都比較淺層化。針對這個問題,要指導學生從深度、廣度、高度這三個方面入手思考,逐步發展提問意識。
一、推敲細節,深處質疑
不少小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夠深入,只是注意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沒有進行深入解讀。針對這個問題,要指導學生抓住那些平常忽略的細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解析,嘗試推敲細節,讀出文字中隱藏的意味。
在鼓勵學生閱讀《黃山奇石》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整篇文章寫的全部都是石頭,可是,大家在閱讀的時候還是感到津津有味,不覺得內容重復,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這樣就促使學生關注了平常忽視的地方,嘗試思考這篇作品的寫作方式。此時鼓勵學生閱讀作品,嘗試圍繞這個主問題提出相關的小問題,大膽地進行質疑。如有學生提出疑問:“文章雖然寫的都是石頭,但是因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我們讀的時候不感到枯燥乏味。可是,我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黃山有那么多石頭,作者為何單單選擇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幾塊石頭進行重點描寫呢?”還有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為何不將天狗望月等石頭也詳細地寫一下呢?”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深入下去,探究作者怎樣選擇寫作對象,學生發現:“作者所選的都是有代表性的石頭,而且有像植物的,有像動物的,也有像人的,這樣寫比較全面。”
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直接將相關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那些具有“陌生性”的地方,思考作品中為何會展現出特別的韻味,這種韻味來自于何處。這樣學生就能圍繞細節展開分析,讓提問更有深度。
二、發散思維,廣處質疑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嘗試讓質疑變得更有廣度。此時要給學生一定的啟發,促使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問題。學生會發現,思考的角度不同,獲得的發現也會有所不同,在以后的閱讀中也會嘗試從多種角度入手思考問題。
學習《司馬光》的時候,鼓勵學生嘗試分析“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并鼓勵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圍繞該人物提出各種問題。這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有發散性,有的學生從文章本身的內容入手提出問題,提出:“司馬光為何如此勇敢,他和其他的小朋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的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一般的小孩,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嚇傻,可是,司馬光卻十分冷靜,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這樣寫是否真實呢?”還有學生從歷史人物司馬光的角度提出問題:“司馬光從小就如此聰明,那么他長大了之后是不是會更聰明呢?有什么關于他長大后的故事嗎?”鼓勵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自主探討,必要的時候運用上網搜索等方式獲得輔助閱讀的資料,促使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馬光。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鼓勵學生從詞語的選擇、句式的挑選、修辭手法的運用、作者的情感變化、作品的寫作背景等若干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并多提出幾個“為什么”。這樣的學習就更具有廣度,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會隨之得到發展。
三、聯系生活,高處質疑
課堂提問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較大的距離,這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提問缺乏生活性,所以學生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思考,學生自然也無法自主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所以要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回憶生活中的經驗,嘗試找出和生活的不同之處,提出問題。
學習《落花生》的時候,鼓勵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提問,嘗試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認為:“我覺得父親對于石榴的評價不夠準確。其實,石榴也可以吃,也對人類有貢獻。長得好看,并不是石榴的錯,不能因為它們長得漂亮,就否定了它們的貢獻啊。就好像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長得很帥、很美,但是他們也對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學生的提問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展開,此時鼓勵學生結合作品的主旨,嘗試解決問題:“父親難道不知道這些道理嗎?父親為何要強調落花生的美德呢?”學生再次深入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悟:“或許父親不是想要故意貶低石榴等,而是認為樸實無華并有用,這是更大的美德,他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于是就故意強化了這一點。就好像有的人故意追求外表,穿華麗的服裝,甚至整容,忽略了心靈美,這樣就是錯誤的。”
聯系生活進行提問能讓學生逐步意識到文學作品的創作往往來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寫作的時候也要積極關注生活,這樣才能寫出更“接地氣”的作品。這促使學生的質疑具有一定的高度,并找到學習的動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想,引導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促使學生養成勇于提問、樂于提問的思維意識。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就會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并發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