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云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學生身心發展為基礎,提升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及人文素養。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際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如:課時少,內容多,學生能力不足,教學方法陳舊等。那么,在這些諸多的問題下,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質量就成了每位信息技術教師所考慮的問題之一。因此,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模式來代替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實用性和創造性極強的思維工具,看似簡單,實則有效。不僅幫助學生思考、記憶,還為學生理清思路提供便利條件。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想象力也隨之提高。
一、借助思維導圖,繪制教學大綱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主要以知識點繁多為主,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直接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傳授學生知識,則極易出現學生埋頭記筆記的現象,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點也不能完全吸收,致使學生產生巨大壓力。因此,就需要教師借助思維導圖為學生繪制教學大綱,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教師所講的重難點知識。例如:在教學《應用軟件的開發工具和平臺》時,教師可這樣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繪制:先將主旨“應用軟件的開發工具和平臺”寫在黑板的正中間,隨后將教學流程,即:軟件開發工具的功能、軟件開發工具的特性、軟件開發工具的分類、軟件開發環境結構、常用開發環境等,一項一項呈現出來(此過程可將標題用適合的圖形聯系起來),再確定了這些大標題后,再細分小標題。例如,“軟件開發工具的功能”又分為五個步驟1.認識與描述客觀系統;2.儲存及管理開發過程中的信息;3.代碼的編寫與生成;4.文檔的編制或生成;5.軟件項目的管理,以此類推。隨著思維導圖的逐步構建,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步驟完成每項學習任務,且過程簡單、清晰。此外,學生在模仿教師板書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細致地分類與歸納,并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凸顯出了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在繪制概念圖時,借助思維導圖,使學生快速抓住教學重難點的同時,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想象力也隨之提高,從而為之后的深入學習奠定有效基礎。
二、借助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新課改提倡學生在學習時展現的是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若只依靠教師自己的力量,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師不僅要做傳播知識的人,還要充當學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師需將關注點放在訓練學生信息技術的運用上,借助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信息技術發展脈絡”時,由于涉及的知識點不多,如第一臺計算機的相關資料、計算機的發展歷程、網絡技術發展趨勢等,這些內容難度都不高,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將這些知識清晰地繪制出來,并進行結構的搭建。首先小組成員需要分派具體的任務,如:學生甲繪制第一臺計算機的相關資料;學生乙繪制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學生丙繪制計算機及應用的發展。
經過合作學習,將各自負責的部分,整理并歸納到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上。如學生甲整理的資料是:世界第一臺計算機誕生的時間是1946年,地點是美國,特點是由大約兩萬只電子管組成,占地170平方米,運算速度每秒5000次等;學生乙歸納的計算機發展特點是:外形越來越輕巧,操作越來越簡易,功能越來越多,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價錢越來越便宜,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闊;學生丙歸納的知識點是:計算機應用的發展情況是網絡化、多媒體化、巨型化微型化、人工智能化、虛擬現實等。隨后小組成員將本章節的收獲梳理清楚,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在正式上課時,各小組之間展開評比,看哪組展示的思維導圖具體、完整,及時補充不足之處,通過這種形式繪制的思維導圖,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及記憶,更為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供便利條件。
三、借助思維導圖,提升復習效率
信息技術教學的復習課是以鞏固已學知識和技能為主,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整體構架和內在知識的聯系。在通常的復習課中,學生們普遍存在“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但實際操作時就會頻頻出錯的現象。”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復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完整地構建各種知識的體系,還能加深對以往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復習“信息系統的組成”時,關于計算機硬件組成部分的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就可要求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整理相關的知識點,利用線條、符號等標志圖示還原微型計算機的組成結構,從而將它們之間的關系變得清晰,把大腦中的認知結構完整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快速地回顧。因此,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可實行性,教師以學生自身情況為基礎,合理運用思維導圖繪制教學大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不僅降低相關知識點的難度,還為學生對以往所學知識的鞏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方面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