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
獨特性思維指的是一個人的見解不同于其他人的見解,能立足自身,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常常發現不少學生存在從眾心理,別人如何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他也依樣畫葫蘆。這樣就缺乏了思維的獨特性。在教學中要巧妙地抓住思維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索疑難問題,想象作品的空白之處,并進行創新延伸,這樣就能讓問題深化,促使學生養成獨特性思維。
一、疑難點,循環中建構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深入,所以他們常常在閱讀中會遇到一些疑難點。不少學生此時都會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嘗試獲得答案,然而,這樣的思考缺乏獨特性。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些機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疑難點,自行解決問題,然后再嘗試提出新的問題,并再次解決,在這樣的思維循環過程中,學生能進行自主建構,養成思維的獨特性。
在學習《在柏林》時,學生發現了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鼓勵他們說出這些問題,并嘗試深化問題,將諸多小問題總結成一個大問題。“婦女在數數字,她在數什么?”“車廂里為何沒有健壯的男子?”“聽了男子的話后,大家都沉默了,這是為什么?”總結這些問題,學生要探究的就是這篇小說的內容和主題是什么。學生總結疑難點,并嘗試思考,認為這是一篇控訴戰爭罪惡的小說。此時再鼓勵學生循環思考,再次提出問題,如有學生發出了疑問:“能體現戰爭的場景有很多,為何不寫正面戰場,而要寫火車中發生的這段場景呢?”這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探究文章的主題,思考作者如何反思戰爭,展現戰爭和和平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這樣的深入挖掘中,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建構,對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學生認識到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就是為了控訴戰爭,從平民生活的角度入手展現戰爭的殘忍,以此來引起世人沉思。
學生發現,隨著自己的理解逐步深入,一些原本覺得疑難的地方逐漸變得不難了。但是隨之也會出現新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會逐步深入,一步步推進,在循環思考中更好地完成自主建構,其思考也會更具有創造性。
二、空白點,挖掘中拓寬
不少作品由于行文和構思的需要,留下了一定的留白處,很多學生都會跳過這些地方,在教學中要利用這些空白點,進行問題深化,嘗試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具有思維的獨特性,所以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嘗試拓展留白處。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想法,鼓勵其大膽表達。
在學習《少年閏土》時,有學生觀察到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文章在寫閏土的話時,總是使用省略號。學生并未深究下去,此時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其深化問題:“作者為何要用這么多的省略號呢?是因為閏土說話結巴嗎?不知道如何表達?還是別的原因?”這個問題給學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學生嘗試圍繞這些空白點展開思考。有學生提出:“我覺得這是為了展現閏土的話滔滔不絕,閏土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此時鼓勵學生以此為切入點探究作品如何展現人物形象:“除了用省略號表現能說會道以外,文章還從哪些角度入手展現閏土的形象?”學生發揮了思維的獨特性,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如有學生提出:“作者展現了閏土的形象,這是一個健康而活潑的形象。”還有學生認為:“我覺得作者用了反襯,‘我的知識淺薄反襯出了閏土的見識廣博。”圍繞空白點,學生深入挖掘,表達了獨特的想法。
圍繞作品的空白處展開創造,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更能讓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寬度得以拓展。學生思考的角度更寬泛,那么其思維就更具有獨特性,也能更深入地解決各種問題。
三、延伸點,遐想中創新
部分作品有開放性結尾,讓人感覺意味深厚。要把握住這些文章中的延伸點,鼓勵學生運用獨特性思維,嘗試展開創新思考的活動。這樣學生就能在想象中讓故事更豐滿,有助于提升創新能力。
《坐井觀天》一文有著開放性的結尾,并未交代青蛙是否跳出了井。圍繞此處進行問題深化,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延伸,續寫故事。“大家覺得青蛙是不是會跳出井來呢?你能寫一下后續的故事嗎?”不同的學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其創作的作品也不同。有的學生認為:“青蛙非常守舊,它不會跳出井來的。”還有的學生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它會有好奇心的,我會寫它離開井,去外面看看。”還有的學生更具有創意,寫了小鳥叫來了伙伴,強行將青蛙抓了出來,青蛙一開始不開心,看到了壯闊的山河后才知道小鳥說的是正確的。在這樣的自主創作中,學生展現了獨特性思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個性化續寫。
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更深入,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展開延伸,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展開自主創作活動,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
若學生具有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其思考就具有獨特性,常常提出新穎的觀點,能打破常規,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打破思維定勢的影響。同時,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敏銳,能牢牢地抓住特殊現象進行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用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進而發展思維的獨特性,提升個性化閱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