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榮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已經改變了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的做法,但存在矯枉過正,滑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對話”就是讓學生說,從而把閱讀課上成自然交談課。筆者認為閱讀教學要關注文本,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關注文本,又要關注學生,兩者不可偏廢。
一、關注文本,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
錢夢龍談備課的方法時說:“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復復地想。”錢夢龍就是在用心關注文本。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重視基礎———關注文本。
(一)“關注文本”反對“疏離文本”
多媒體的濫用,容易讓師生“疏離文本”。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對提高課堂容量,優化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多媒體的濫用,侵占了學生發揮想像的空間,限制了學生對文本語言藝術的鑒賞。
(二)“關注文本”反對“架空文本”
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處理文本提供了很多新的理念,但在一些公開課、競賽課上發現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許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花精力去研讀“文本”,而是在匆匆看過“文本”后,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教學設計上、課外內容的補充上或制作多媒體課件上,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上就是聽著老師的所謂講解,看著老師的多媒體演示等等,導致教師不能花精力帶領學生關注文本,研讀文本,造成教學效率的低下。
(三)“關注文本”反對“輕視文本”
語文界的許多專家曾提出來,語文教學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葉圣陶先生也曾講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些思想對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有些老師對此作了片面的理解,在處理文本內容時隨意,而把重點放在對課外內容的補充上,放在對教材內容的深層次的挖掘上,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這種做法是謂“輕視文本”。
我認為,“用教材教”需要從“教教材”做起。文本如果沒有精耕細作,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就處在一種沉睡的狀態。在對待文本的態度上,要首先追求對文本的一種深刻理解,然后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文本的內容、結構呈現方式等多個角度做出相對準確的理解,使文本真正成為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材料。
二、關注學生,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
李海林老師曾這樣描述語文教學的過程:“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在學生與文本‘接觸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過程:這個意義的建構有兩個來源,一個就是文本,一個就是人自己這個“文本。”因此,我們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我們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解讀到什么程度,最后還是要歸結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的程度上。
(一)關注學情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不同個體,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學情,即使同一個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有不同的學情。因此我們在處理文本時要時刻關注學情,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有的放矢的。關注學情包括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原有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等方面。
如:《金岳霖先生》這篇回憶性散文,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可以教。但是,在高中階段要教到什么程度學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是小學教學,應該突出一個“趣”字。……如果是初中教學,應該突出一個“真”字。……如果是高中教學,應該突出一個“苦”字。”(呂冀平《負暄瑣話·序》)
這種對同一篇課文的不同處理,是由這篇課文在不同學段語文教材的不同要求決定的,受編寫的意圖影響的,但歸根結底是由學生的學情,尤其是由學生的年齡等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中,教師處理同一篇文章時肯定要關照到學生的學情,是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根據學情,基礎弱者淺教淺學,基礎強者深教深學。
(二)反對“偽關注”
有的教師按新課程的理念,注意到了對學生的關注,課堂上讓學生講感受、講觀點,但許多課堂對學生的關注只是淺層次的“偽關注”,追求表面的熱鬧,對學生的觀點是“你對,我對,大家都對”,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這是教師的文本解讀的立場出了問題,這是不對的。
因此,我們教師要真正地關注學生,沉下心來研究學生,當學生的理解和文本主旨發生偏差、甚至矛盾時,我們要有一個評判原則。
我們的閱讀教學要“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牢牢把握語文教學的“本”和“生”,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提高語言能力。如何“關注文本”和“關注學生”,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