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杰 劉芳清 劉靜波 陳麗樺 陳鵬 黃振國

摘要 以湖南省津市市大關山村為例,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維度,篩選出16個二級指標和40個三級指標,構建出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村域;鄉村振興;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7-0212-03
Abstract Taking Daguanshan Village in Jinshi City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from five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ce, 16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40 tertiary indicators are screened out,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poliay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Village area;Rural revitalization;Index system
作者簡介 張曉杰(1986—),女,山東榮成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員,碩士,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
黨的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列為國家戰略之一[1]。要將黨中央和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和“三步走”目標具體化,并具有操作性,必須建立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建立鄉村振興分類評價指標體系,開展鄉村振興評價,對于全方位展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的狀態,評價各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動態掌握各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進程,及時反映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的薄弱環節,準確研判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施前景,有力推進湖南鄉村振興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腳點在村(社區),只有村(社區)的振興,才能全面實現鄉村振興[2]。目前學術界有關鄉村振興評價的研究多集中在縣市區和鄉鎮層面[3-5],構建村域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迫在眉睫。該研究以湖南省津市市大關山村為研究對象,對村域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研究,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方面監測鄉村振興發展進程,分類指導推進鄉村振興,以期為村域鄉村振興發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1 村域發展現狀
1.1 村域概況
大關山村地處津市市城郊,位于市城區西南面,二廣高速穿村而過,境內氣候適宜,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水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民俗特色濃厚,是道教“第四十八福地”。
大關山村共有農戶668戶,總人口2 392人,其中勞動力1 373人,占總人口的57.4%;大關山村土地資源豐富,全村土地總面積1 134.9 hm.2。其中耕地238.1 hm.2,園林草地653.3 hm.2,建設用地126.2 hm.2。村莊產業發展主要以油茶產業和生態休閑旅游產業為主,輔以傳統養殖加工產業。
1.2 問題短板
一是缺乏系統科學的整體發展規劃。干部村民有想法、有行動,但發展項目時缺乏長遠考慮和綜合考慮,如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目前出現資金瓶頸,鄉村振興沒有一個好的總體規劃引領發展。二是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尚未建立。村民家庭種植面廣、規模大,休閑旅游環境和景點建設基礎較好,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層次較低,社會顯示度不高。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待培育。村內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留守農民技能素質相對較低,大多數習慣采用農戶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少,更缺乏大的龍頭企業組織帶動。
1.3 特色優勢
一是資源區位條件好。關山是傳說中的道教“第四十八福地”。村內林地、園地、草地、水面成片分布,占地比重大,山林、水、草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村境近城,交通方便,是城區居民休閑的最佳去處。二是家庭種植四季水果規模大。全村大部分農戶庭院都種植有四季水果,主要品種有楊梅、枇杷、桃、紅橘等,水果種植面積超過60 hm.2,十分適合發展農家水果采摘休閑。三是休閑旅游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已建成觀景臺、十二生肖廣場、民俗文化展覽館、元帥井、許愿湖、環湖走廊、百步石階、野外露宿營、櫻花大道等景觀;扶持發展了關山小舍、秀美關山農莊、關山嶺農莊等;修建了5 000 m綠色籬笆墻、15 km生態走廊;5 km生態旅游風光帶。四是 “綠色存折”創新示范推廣價值大。2017年,大關山村探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綠色存折”制度,農戶憑“綠色存折”可到垃圾分類中轉站兌換現金或生活用品,實現以廢易物、以廢變現。該模式已通過新聞媒體宣傳,屬于鄉村振興的亮點,如能充分挖掘其文化社會價值,可助推旅游產業發展。
2 構建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2.1 導向性和綜合性相結合
導向性是指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的動態監測、綜合評價,將鄉村發展逐步引導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軌道上來。而綜合性主要是指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體系,各項指標之間相互聯系,因此,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際情況。
2.2 典型性和可比性相結合
典型性是指指標評價體系應該具有代表性。作為評價體系,應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出上級黨委政府對發展目標的要求,反映出人民群眾對鄉村發展的真正意愿。而可比性是指評價體系應具有的比較性。評價體系建立在現有的統計制度之上的,所選指標必須是可度量的,既要便于操作,易于采集,又要有可比性,可用來作比較,并確保其準確性。
2.3 創造性和歷史性相結合
創新性是指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要與眾不同。目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進行監測評價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國內暫未形成一套成熟統一的評價體系,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需要不斷嘗試,大膽創新。歷史性是指評價體系要尊重歷史因素、注重傳承。任何社會評價都必須全面地看問題,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與傳統的評價體系聯系起來,吸收其先進、可用的養分,去除其過時、落后的成分,以保持其先進性。
2.4 硬指標和軟指標相結合
硬指標是指評價體系中比較剛性的指標,包括生態稟賦、經濟發展、人均收入、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這些指標往往是可以直接量化的。而軟指標是指評價體系中比較柔性的指標,比如文化、道德、社會建設、生態保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鄉村人才保護等指標是定性的,無法直接量化,需要進行一定的計算和轉換。在以往的一些評價體系中,人們比較重視硬性指標,因為它們便于量化統計,而不重視定性的軟指標。
3 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理論分析法,根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規劃和鄉村建設實際情況構成預選指標集和目標值集;其次,通過德爾菲法以專家打分的方式篩選指標和目標值,構建出包括16個二級指標和40個三級指標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1 產業興旺
從農業生產條件、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化水平4個角度評價產業興旺程度。其中,“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反映了耕地資源保障能力和農產品持續供應的能力;“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反映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綜合作業水平,是衡量物質裝備條件的重要指標;“‘三品一標認證率”是指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占當地所有農產品產量的比重,反映了農產品安全生產和標準化生產所到達的水平;“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重”反映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
3.2 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是生態建設的重點,以往農業農村政策中的“生態宜居”側重于人居環境的建設,在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中同時強調人的獲得感,實現“宜居”的發展目標。“森林覆蓋率”反映了生態環境初始稟賦;“農戶庭院綠化美化率”反映了村莊生態保護動態變化狀況;“農戶自來水普及率”反映了農村飲用水安全指數;“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是衡量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和衛生改善的重要指標。
3.3 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6],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7]。據此,選取了“公共文化發展”和“優秀文化傳承”2個二級指標,下設7個三級指標,能全面考察鄉村文化建設情況,反映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
3.4 治理有效
鄉村治理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8],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9]。據此,選取了“公眾參與”和“治理效果”2個二級指標。公眾參與下設的4個三級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治理的效率和有序性;集體經濟收入則直觀地反映了鄉村治理的效果。
3.5 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本所在,要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推進健康鄉村建設[10]。其中,“農民收入”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效率;“社會保障”反映了社會救濟制度對鄉村居民的保障程度。
4 政策建議
4.1 振興鄉村產業
依托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和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發展。根據大關山村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建設水果生產基地、油茶產業基地、生態優質水稻油菜生產觀光片、綠色蔬菜生產基地、花卉苗木觀光休閑園、草地奶牛養殖觀光基地、生態優勢水產養殖基地和農產品產地加工基地,同步構建“一心兩帶多點”的鄉村旅游產業布局。重點打造水果休閑園、百花園、綠色優質農產品展覽館、天下第一福址、觀景臺、十二生肖廣場、孝文化廣場、民俗文化展覽館、元帥井、許愿湖、環湖走廊、百步石階、水果觀賞采摘園、百畝大草原。同時在全村選擇發展一批集休閑、康養、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生態莊園。
4.2 加強鄉村建設
立足實際,以大關山原住民生活區域為核心,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郊野田園、景觀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等內容,將大關山村打造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游憩、觀光、體驗、戶外活動的農業公園。構建“一心、雙軸、六組團”的村莊空間格局,尊重村莊原有空間布局,引導新建居民點相對集中,配套農家屋場、文化、休閑、體育設施以及景觀綠化;整治農戶房前屋后環境臟亂差,開展庭院綠化美化,打造花果飄香、空氣清新的美麗庭院;建設稻谷烘干、稻米加工、油菜籽加工和有機肥生產綜合加工廠,建設水果、旱雜糧、蔬菜、瓜果等商品化處理加工廠;在村內選擇一批生態休閑條件較好的農家庭院,發展以特色農家餐飲、休閑娛樂、觀賞采摘、科普教育為主的生態農莊。
4.3 整治鄉村環境
通過生態工程全面實施村莊污染防治,加快改善村莊環境條件,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村民提供便利、舒適、衛生、優美的生活環境,同時實現土地等資源的節約利用,努力形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鄉村面貌。以居民集中居住區為重點,推進全村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開展庭院衛生整治、庭院綠植培育、庭院美化提升、庭院文化建設工程。
4.4 繁榮鄉村文化
加強對天下第一福祉、元帥井等歷史
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文化遺址周邊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保護好文化遺址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以“仁”“孝”“誠”“愛”為主題,開展善行義舉四德榜評選活動。在全村范圍內,開展和諧鄰里、助人為樂、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好家風評選活動。建設鄉村小舞臺、農家書屋、親情聊天室等綜合文化場館,為村民提供便捷優質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充分挖掘帶有傳統鄉土氣息的文化表演節目,借力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依托村民文化廣場舉辦農民運動會、廣場舞大賽、百團大賽等文體賽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學理論,2017(11):1-12.
[2] 劉芳清.一村一策:精細推進村域鄉村振興[J/OL].研究與決策,2018(9)[2020-04-25].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13867.html.
[3] 段德罡,楊茹,趙曉倩.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研究:以楊陵區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37(2):24-32.
[4] 王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思考:以寧國市市域鄉村建設規劃為例[J].安徽建筑,2018,24(3):46-47.
[5] 郭豪杰,唐世喬,張德亮.云南省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3):244-246.
[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A].2018.
[7] 鄭家琪,楊同毅.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7):38-40.
[8]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A].2018.
[9] 張挺,李閩榕,徐艷梅.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8):99-105.
[10] 浙江省統計局課題組,方騰高,王兆雄.浙江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9(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