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诮Y構功能主義,將供銷社系統分解為幾個子系統從而明晰供銷社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表明:供銷社系統可以分為經濟、政治、社會3個子系統,且都有相應的組織結構來實現其功能,統一于供銷社為農服務的目的之中。我國供銷社結構功能變化的歷程也是我國政府改革的歷程,這個過程受到政府、市場、社會的相互作用。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構成供銷社結構和功能調整的主要動力。
關鍵詞 供銷社;組織結構;功能
中圖分類號 F30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7-0260-04
Abstract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is a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serving for agricultur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do the “three agriculture” work well. Based on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is paper divides the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system into several subsystems so as to clarif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ubsystems, and all of them have correspond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o realize their functions, which are unified in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ervices for farmers.The course of structural function change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in China is also the course of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stitut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djustment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Key words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Function
作者簡介 盧釔名(1997—),男,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治理。
供銷合作社改革是我國走向市場經濟、激發農村經濟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自家庭聯產承包制在農村全面推廣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帶動了供銷合作社的改革。供銷社逐漸由計劃經濟運營轉向市場化運營其功能定位亦發生變化。
對于供銷社的研究,國內學者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供銷社在農村活動中的作用和產權歸屬有較深的研究。計劃經濟時代以國營網點為基礎的農村流通體制迅速瓦解,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個體戶、供銷社等多個經營主體。農村商品流通存在設點不合理、低級競爭等現象,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各種資源,構建新型農村流通網絡[2]。在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小農業、大流通的特點下,農村供銷社體系的分布之廣是其他農村商貿流通主體所不能比擬的,并且供銷社擁有網絡、資金、政治、品牌形象等優勢[3]。從網絡組織角度來看,供銷社的優勢在于其密布的網絡節點,利用系統內垂直和水平合作優勢[4]。同時供銷社體系在農產品批發市場領域發展具有后發、組織和基礎條件優勢,供銷社網絡承擔了我國農村經濟作物的購銷功能[5]。近年來,電子商務日益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對于促進農產品流通電子商務化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6]。我國農業生產呈現出小規模的特點,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往往存在農業投入難、資金短缺的問題,由于農民在金融服務中處于弱勢,難以獲得融資。供銷合作社積極參與建設農信擔保公司,為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廣大農戶和其他為農服務經濟組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充分發揮在農村金融中的作用[7]。由于城鄉二元制差異的存在和城市化擴展對農村資源的汲取,農村出現空心化和人口結構老齡化導致農村土地荒蕪。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供銷社指導下成立農村土地托管合作社對流轉的土地進行耕種,提高土地效益[8]。部分地區探索“村級黨組織+供銷社+農民合作社”的“村社共建”模式,在促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進農業走向規模經營,提升基層供銷社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9]。綜合來說供銷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培養新型的農民、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有效載體,有利于發展現代化農業,構建和諧農村[10]。
供銷社改革過程中的組織性質和產權結構也是學界的關注點。有學者認為供銷社并不是真正的合作經濟組織,只是名義上的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應是處在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亦民、亦官、亦商的特殊組織[11]。因而其產權歸屬亦存在邊界模糊,供銷合作社的確是“集體所有制”的,但這個“集體”的組成邊界從來都是模糊的,導致現實中供銷社集體資產的產權主體虛化[12]。
從研究的視角來看,國內研究者多從經濟和制度變遷的視角對供銷社進行研究。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看,在政府為中心的格局下,供銷社制度變革呈現較強的路徑依賴特點,容易被鎖定在低效率狀態[13]。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走向深度市場化的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將有其獨特的路徑和方向[14]。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國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主要圍繞制度需求、供給兩方面:制度需求角度,供銷社從集體所有制到合作制的歷史變遷,有其客觀性和需求基礎;制度供給角度,供銷社在改革開放以后制度供給存在滯后和非均衡性,這制約著供銷社改革的進程[15]。但是這些研究都沒有涉及供銷社的組織屬性和功能。該研究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視角出發對供銷社的結構和執行的功能進行分析,力圖明晰供銷社的功能定位。
1 新中國成立以來供銷社演變
結構功能主義認為多個子系統按照一定的組織架構組成社會,這些子系統構成一個相對穩定并且持久的結構;社會結構中的每個子系統都相互影響并對社會整體的存續發揮各自的功能。我國的供銷社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新時代,其組織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所發揮的功能也隨著社會的需要而發生變化。供銷社起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對于農村經濟的管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將原有的地主經濟轉化為社會主義經濟。但當時剛剛經歷戰爭,農村物資匱乏尤其是生產生活資料缺乏。為解決供需矛盾、穩定物價,成立了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主管全國合作事業。1954年,根據國營商業與合作社實行城鄉分工的原則,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由此供銷社的組織框架大體確立,供銷社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原有的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供銷社與商業部合并,減少對農村經濟的計劃調節,供銷社逐漸向農民的經濟合作組織轉變。但在市場化大潮的沖擊下,供銷社的經營出現困境。農村流通領域中供銷社不再扮演唯一的角色,個體經營點雨后春筍般冒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供銷社逐漸陷入經營困境。這一時期,供銷社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功能定位的不明確,是繼續按照計劃經濟的思路進行供銷社管理還是轉型成為市場中的一員。1995年2月,中央發布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明確了供銷合作社的性質、宗旨、地位和作用,并決定恢復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00年,供銷社的組織架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重新設立,各級供銷社在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同時繼續保持其原有的政府職能。2006年開始鋪開的新網工程對于供銷社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供銷社網點逐漸在全國恢復。2009年11月,《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邁入了新的改革發展階段??v觀這一時期的供銷社歷史變遷,其組織結構由龐大到精簡,其功能也由全面管理農村經濟活動到為農服務。透過供銷社的演變可以看到其背后國家與市場、社會的關系演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治理不再由政府唱獨角戲,市場和社會的力量也在逐漸參與社會治理。
2 供銷社目前的結構功能分析
帕森斯流派的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系統能夠保證自身的維持和延存,需要滿足4個功能性條件,即“AGIL”。其中,A (Adaptation)即 “適應”功能, G (Goalattainment) 為“目標實現”功能, I(Integration) 即 “整合”功能, L (Laten-cy) 即 “潛護”功能。在現實社會中,這4種功能的子系統演化為經濟、政治、社會共同體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統,這4個子系統共同構成了作為整體、均衡、自我調解和相互支持的社會系統[16]。借助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可以將供銷社系統分為3個獨立而又相互影響的子系統,通過分析子系統來明確供銷社的功能與結構。
2.1 經濟系統
2.1.1 農產品流通職能。
經濟系統是指供銷社系統所承擔的經濟職能,通過供銷社下屬供銷子公司和農村供銷網點等來實現經濟功能。截至2018年底,供銷系統有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2 783個,其中,省級供銷合作社32個,地級市供銷合作社342個,縣級供銷合作社2 408個,全系統基層社共計31 792個。供銷社系統在經過新網工程和重建工程后基本完成全國縣級供銷社的重建,其基層社的網絡逐漸密集,基層社的恢復與振興是供銷社經濟系統運轉的前提。供銷社最重要的經濟功能即承擔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流通是連接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鍵環節,對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起基礎性支撐作用[17]。2018年供銷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58 925.9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9 191.9億元,增長4.1%;農產品類銷售額21 054.1億元,增長14.3%。供銷系統最重要的是農產品的銷售和農村生活用品的銷售。棉麻等經濟作物的產量大、產期集中同時又具備部分戰略物資屬性,要求流通方具備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基礎,一般的私人流通主體難以承擔棉麻的流通需求。在供銷社組織架構中,專門成立棉麻局來指導我國農村中的經濟作物如油料、棉花、麻等統購統銷活動。對于涉及民生領域的農產品流通如蔬菜銷售等,供銷社在流通平臺的構建上發揮著建設性作用。各地的供銷社改革文件均指出,要大力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增強倉儲運輸、冷鏈物流能力,推動批發市場與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專業大戶建立直接采購關系,促進農產品順暢銷售。
2.1.2 社有企業。
在供銷社的經濟系統中,社有企業扮演著細胞的角色, 所有的經濟功能都需要通過社有企業來實現。2018年末,供銷系統共有各類法人企業22 474個。其中,省社所屬企業1 263個,省轄市社所屬企業3 091個,縣社所屬企業16 436個。各級供銷社下屬的社有企業承擔了各級供銷社在本區域的經濟功能的發揮。
社有企業的經營范圍依照供銷社的經濟功能來制定,如中國供銷集團下屬的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負責農用生產資料的銷售,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棉花的具體購銷事宜,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再生資源的業務板塊。社有企業雖然歸屬供銷社管轄,但與國有企業又存在明顯區別,因其歷史原因當前社有企業的主要目標是推進社有企業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在持股上靈活機動以調動經營者和職工的積極性,同時規范企業改制行為,切實防止社有資產流失。完善企業財務、投資和風險控制機制,加強內部審計監督,提高管理水平。
2.1.3 電子商務。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社會生產和流通日益呈現出信息化、便捷化的特點。農產品流通正處于傳統流通渠道轉向新型電子商務的轉變之中。相對于傳統渠道,電子商務具有虛擬化、交易全時性、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的優勢。在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的情況下,農民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由于長期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產品的流通與銷售處于較低層次。供銷合作社在農村電子商務中發揮著主體作用,通過發揮供銷合作社覆蓋廣而全的優勢,尤其是基層供銷社的作用,使農戶聯結在供銷社之中增強產品競爭力。供銷社的另一優勢在于提供電子商務平臺減少農戶的技術和信息投入,使得農戶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共同的信息和技術資源?;鶎庸╀N社作為農民合作組織,在電子商務中必然以集體為單位,因此在農產品篩選中會淘汰劣質產品從而維護自身的產品信譽,倒逼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改進,提高產品質量。
2.1.4 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
目前我國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主體呈多元化,個體經營、企業經營、供銷合作網點等,各個流通主體相互競爭共同實現農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基本保障。相對于私人經營的銷售網點,供銷合作網點的優勢在于其公益性和密布的網點。私人經營網點的基本追求在于利潤,因此私人經營網點只分布在能夠得到一定利潤的人口稠密村莊,而部分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的村莊則缺乏生活用品銷售網點。供銷系統的生活用品銷售功能由來已久,改革開放前供銷社就承擔農村生活用品的流通任務,是農村居民生活用品來源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后,供銷社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度收縮在農村的供銷網點,但隨著新網工程的開展,供銷網點開始在農村恢復。新時代供銷社的定位是為農服務的組織,因此供銷網點帶有惠農性質,即使是無利可圖的地區都需要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對于像煙花爆竹和少量農用化肥等物資也在供銷網點的經營范圍之內。當前供銷系統的發展方向是加快發展農村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以農村連鎖超市為基礎培育壯大日用消費品連鎖骨干企業,改造傳統經營網絡,加強區域物流、農村零售終端建設,逐步形成現在的三級連鎖經營體系。從而在新形勢下通過農村日用消費品網絡的建設來實現為農服務的目標。
2.2 政治系統
2.2.1 妥善解決歷史問題。
在供銷社的政治功能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妥善解決以往遺留的歷史問題。供銷社的歷史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改革開放時期,供銷社不適應市場經濟轉變,大部分供銷社經營困難造成供銷社負債。當時供銷社的經營困難造成部分供銷社職工的養老保險等問題。二是市場經濟下對于供銷社性質的確認與供銷社股權歸屬的問題。供銷社尤其是基層社的所有權到底是社員所有還是國有,具體表現在對于供銷社經營土地的確權問題。三是理順供銷社和社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供銷社是社有企業的上級主官單位,過去存在社企不分的情況,缺乏現代企業制度。社有企業在經營上應當采取自主經營的方式,避免上級供銷社的過多干預。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已出臺系列文件旨在解決供銷社歷史問題,主要通過社企改革的方式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解決歷史問題。社企改革的重點在于建立理事會和監事會來理順供銷社和社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供銷合作社理事會是社屬資產所有權代表和管理者,理事會要落實社有資產出資人代表職責,監事會要強化監督職能。各級供銷合作社應當組建供銷集團公司、社有資本投資公司,通過企業投資來實現為農服務的職能。聯合社要把握好社有企業為農服務方向,加強社有資產監管,促進社有資產保值增值。有關政府和金融機構通過資金扶持,支持供銷社處理歷史債務,從而解決歷史包袱。
2.2.2 農村治理。
2020年正值我國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農村治理正處于原有治理模式轉向新時代治理模式轉變之中。伴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是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以低流動和農業產業為基礎的農村治理模式難以為繼,亟需新的治理模式。供銷社因此與農村經濟的關聯性而與農村具有天然的聯系,供銷社在實現其農村經濟功能的同時可以深入參與農村的治理。農村治理的一大內容就是村民內部的矛盾解決,村民之間的矛盾涉及經濟、人情、家庭等。這些內部矛盾往往是細微的,如村民之間的金錢糾紛、公共用地占用、人情往來等難以斥諸法律的事件。但這些細微的事件卻又在侵蝕村民之間的認同和團結合作關系,矛盾的長時間積累會引發難以控制的糾紛,因此村民內部的矛盾不容忽視。村民內部矛盾難以解決的一個關鍵在于缺乏各方認同的中間調解角色,依靠農村內部調解往往受人情和血緣紐帶的影響難以做出公正裁定進而激化矛盾。供銷社參與農村治理的重要內容就是扮演農村內部矛盾解決的第三方角色。供銷社作為農村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村民在日?;顒又薪煌l繁,同時作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主觀上不受人情和血緣關系的影響。作為擁有較強經濟實力和政府色彩的供銷社在農村具有較高的威望其裁定與意見能得到村民的認可。將供銷社的黨建和農村的黨建整合是目前的重要內容,加強黨對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的領導,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同供銷合作社基層服務組織等新社會組織建設結合起來,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活動,共同打造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基層組織網絡向農民合作組織延伸,綜合服務向農戶和田間覆蓋。
2.2.3 生產安全監管。
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生產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表明我國商品生產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商品生產和流通層面的監管機制不健全。供銷社系統所承擔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是社會整體商品生產流通的重要部分,農產品的安全生產關系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和生活保障,因此供銷社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農產品生產監管的政府職能。通過建立現代農產品流通網絡來實現農產品流通的安全運輸,建立現代化大型批發市場構建集中檢查制度。在基層發展專業合作社來實現農產品的安全生產,供銷社履行指導職能對安全生產全程監督。農產品中的安全生產隱患主要來自農藥、化肥等農資的不合理使用。供銷社在建立現代農資經營網絡銷售農資的同時負有農藥管理的職責,嚴格執行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實行專柜銷售、實名購買和溯源管理。供銷社還負責對煙花爆竹的安全監管,煙花爆竹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慶消耗品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在當前的社會管理制度下,農村的煙花爆竹使用量高于城市,這決定了農村煙花爆竹安全監管的難度。供銷社通過農村煙花爆竹生產銷售渠道來實現其監管職能,在社有企業中就包含部分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可以直接置于供銷社監督之下。在銷售產品時可以利用網絡直接提醒使用者安全使用,從而實現安全監管。
2.3 社會系統
2.3.1 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是供銷社提供的社會功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行業協會中,涵蓋農產品、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資料、再生資源、煙花爆竹等多個農業領域。其目的在于整合行業資源,將個體分散生產的小農戶聯結起來,提供個體農戶最為缺乏的信息資源。同時行業協會的功能在于制定能夠遵守的行業標準、推進行業誠信建設。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對于行業的長遠發展和產品質量檢測有著重要作用,而行業誠信則是建立區域專業合作社的基礎。行業協會在運行中勢必會增強農戶的交流溝通,提高協作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行業協會作為非官方的組織機構在組織農戶中具有靈活便捷的特點,在扁平化的組織框架下可以直接溝通農戶了解其需求。在某種意義上行業協會承擔了部分政府職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有序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行業協會以非政府組織的方式運營反映了當前政府由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轉變。行業協會的發展方向是市場化改革,通過創新行業協會管理方式來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
2.3.2 技術培訓服務。
供銷社在農業生產中的特殊作用在于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服務。新時代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方式不斷改進,對農民的綜合素質要求尤其是科學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農民以中生代農民為主,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無法進行系統性的脫產學習,因此更適合快速式培養通過實地教學的方式培訓農民的技能。對作物科學施肥用藥、動物飼養防疫、農機具使用維修、農產品流通加工及營銷、電子商務、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合作金融等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培訓。目前我國農民結構中出現新型職業農民、新生代農民等群體,他們相較于上一代農民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更適合接受技術培訓。通過訂單式培養,造就一支符合我國農業現代化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在供銷社的組織結構中,供銷社直接擁有直屬的職業培訓學校,直接承擔供銷社的職業培訓職能。專業的院校保證了培訓服務的人才力量同時也提供了集中培訓的平臺。培訓服務是雙向的,供銷社主動向農村輸入科技力量,建立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通過下鄉指導、技術培訓、定向幫扶等方式,向小農戶集成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新型莊稼醫院、在線科技服務平臺、農資物聯網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科技服務。
3 結語
不同于一般供銷社研究中從供銷社的某一職能出發研究供銷社,該研究從供銷社總體的功能和結構出發,借助結構功能主義研究方法構建供銷社的組織結構模型。從供銷社的結構功能出發初步得到以下結論:①我國供銷社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時代的變遷中其結構和功能均發生改變,并以適應時代發展為目的而調整。②我國供銷社結構功能變化的歷程也是我國政府改革的歷程,這個過程受到政府、市場、社會的相互作用。③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構成供銷社結構和功能調整的主要動力,受歷史因素影響供銷社保留了政府運轉模式和職能。④政治、市場、社會3個子系統構成了供銷社系統,3個系統分別執行不同的職能,統一于供銷社為農服務的目的之中。⑤供銷社系統中經濟和社會系統功能不斷增強,并逐漸成為供銷社溝通、服務農民的主要方式。
近年來,結構功能主義逐漸應用到人類學、政治學、公共管理等領域的研究。該研究通過結構功能主義厘清供銷社的組織架構和功能,并與社會學中的國家社會三分法相結合解釋當前供銷社的結構與功能。經濟、政治、社會子系統作為研究供銷社結構功能的框架較好地解釋了當前供銷社的組織板塊和履行職能,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對供銷社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苑鵬.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進展與挑戰初探[J].重慶社會科學,2017(9):5-11.
[2] 張喜才,陳秀蘭.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的整合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4,28(4):20-26.
[3] 張如意,張鴻.城鄉統籌視角下農村商貿流通主體的培育[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27-32.
[4] 胡雅蓓,原小能.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創新研究:基于網絡組織理論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0,31(4):46-52,111.
[5] 曾寅初.供銷系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戰略選擇[J].中國流通經濟,2013,27(12):81-88.
[6] 馮亞偉.供銷社綜合改革視角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商業研究,2016(12):132-137.
[7]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農村信用擔保公司信用風險度量與控制”課題組,朱明.論農信擔保公司擔保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基于浙江省供銷社系統農信擔保公司的調研[J].農村經濟,2011(1):82-85.
[8] 陳建華,楊麗.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的探索:北京市密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調查報告[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1(11):44-47.
[9] 鐘真,蘇鵬.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與農村基層治理模式創新:山東莒南“村社共建”的經驗與啟示[J].科學社會主義,2019(4):126-132.
[10] 郭翔宇.論供銷合作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商業研究,2008(1):16-18.
[11] 周清杰.我國供銷合作社的經濟性質之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1):46-50.
[12] 許建明.作為全部社會關系的所有制問題——馬克思主義視野里的供銷合作社集體資產產權性質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7(6):2-15.
[13] 唐敏,吳本銀.路徑依賴、路徑替代與基層供銷社演進:關于基層供銷社制度創新的制度主義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8(5):145-151.
[14] 閆芳.新時期供銷合作社改革的路徑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3,21(4):94-96.
[15] 廖運鳳.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的經濟學分析: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4):111-116.
[16] 涂曉芳,魏蔥蔥.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地方政府治理創新路徑研究:以青島市政府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95-99.
[17] 呂建興,葉祥松.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及其演變特征:基于流通環節的視角[J].世界農業,2019(6):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