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卉, 王春艷
(北京市朝陽區航空總醫院, 北京 朝陽區 100000)
糖尿病是非常多見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類型,糖尿病按發病機制分4型: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類型占比比較高[1]。其中合并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DPN),在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超過一半[2],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為周圍性神經功能障礙,障礙類型主要包括運動神經類型、感覺神經類型等損傷,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患者發生下肢關節病變類型、潰瘍感染類型等。有臨床學者研究報道[3]顯示25(OH)維生素D3水平值可以對患者機體中的神經元內Ca2+水平、神經營養因子進行一定的調節,并且對神經組織有較好的保護作用。近年來,國內有關于血清25(OH)維生素D3水平值與患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關性的臨床研究報道,且數量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本次此研究中,選取我院57例2型糖尿病不伴有DPN(NDPN)患者與78例DPN患者作為受試對象,進行對比探討和研究,并初步探討DPN可能的獨立危險因素。
1.1一般資料: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共收集航空總醫院13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64例,女性71例,年齡37~84歲。將研究對象是否合并DPN分為兩組,NDPN組57例和DPN組78例。NDPN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37~88歲,平均(58.82±14.26)歲;病程1~20年,中位數為7.17年。DPN組男34例,女44例;年齡30~84歲,平均(62.64±12.35)歲;病程2~20年,中位數為13.24年。VD3水平值判斷標準:VD3缺乏:機體中VD3水平<50nmoL/L;而VD3不足:機體中的VD3水平介于范圍50~75nmoL/L之間,VD3充足則指VD3水平>75nmoL/L[4,5]。
1.2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4]: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①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在糖尿病診斷之時或之后出現的神經病變;③符合DPN臨床癥狀和體征。排除標準:①腦梗死、頸腰椎病變等疾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②化療藥物等引起的神經毒性作用;③腎功能不全導致的代謝毒物對神經的損傷等。
1.3觀察指標及指標的測定
1.3.1患者一般的收集:搜集并整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數據,如性別比例,年齡,病程值。通過對入組的患者,詳細詢問病史資料,詢問后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在我院肌電圖室進行肌電圖檢查。此項檢查由航空總醫院肌電圖室專業醫師操作。將納入研究的13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為NDPN組和DPN組。
1.3.2采集研究對象靜脈血,通過日本Arkray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HA-8180采用離子交換HPLC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通過西門子ADVIA1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西門子公司)檢測FBG水平值、PBG水平值、Cr水平值、ALT水平值、LDL-C水平值。
1.3.3采集研究對象靜脈血,通過電化學發光法(羅氏e411電化學發光系統)對血清VD3水平進行測定。統計NDPN組和DPN組VD3水平缺乏的比例,并對兩組患者的VD3水平進行比較。

2.1基線資料:DPN組和NDPN組患者在病程值、HbA1c水平值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別(P<0.05),具體見表1。

表1 DPN組和NDPN組一般臨床資料

表2 兩組VD3情況比較
2.2兩組VD3水平比較:NDNP組中VD3水平缺乏占比低于DPN組患者(P<0.05),NDNP組的VD3水平高于DNP組(P<0.05),具體見表2。
2.3危險因素分析:以病程值、HbA1c水平值、VD3水平為因變量,DPN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病程和VD3缺乏是DPN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3 DPN獨立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型糖尿病較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而DPN發生后主要累及機體運動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和自主神經等[6]。導致DPN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標準,常見的發病機制主要認為是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損傷,并且都會最終導致機體發生DPN,加重患者的病情[7],而其他關于DPN的發病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治療上,主要以飲食及運動控制的基礎上進行降糖藥物的干預,通常情況下,2型糖尿病在臨床治療上,主要以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為目標,血糖的長期穩定進而可以延緩多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
VD3既是一種類固醇激素同時也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臨床學者認為維生素D能夠維持血清鈣、磷的平衡狀態。并且維生素D的缺乏可能與機體中的許多疾病發生相關,比如說胰島素抵抗出現2型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疾病、乳腺癌惡性腫瘤發生[8]。文獻報道[9],25(OH)維生素D3的缺乏引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可能的機制主要為:由于維生素D3缺乏,有可能會引起導致機體出現急性期反應,進而引起血管、神經的慢性炎癥。另外,25(OH)維生素D3水平與神經傳導速度、神經反射等密切相關,其缺乏主要可能會使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維生素D與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的調控有關,對神經主要起保護作用。迄今,關于VD3缺乏與DPN的相關文獻結果顯示,DPN患者中,VD3濃度與NDPN患者相比較有所降低(P<0.05),VD3缺乏占DPN組患者的81%,在NDPN組患者中的比例為60.4%。而在另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校正了各種相關危險因素后,最終VD3缺乏與DPN相關性較為顯著,并且計算的結果中OR值為2.59(1.48~4.53)。
本研究結果顯示,DPN組患者中,VD3水平為(24.55±11.27)(nmoL/L),顯著低于NPDN組(50.43±18.48)(nmoL/L)。
本研究中,在DPN組患者中,高達93.6%的患者合并25(OH)維生素D3缺乏(<50nmoL/L),NDPN組中,僅有22.8%的患者25-(OH)D3缺乏,在DPN組患者中合并25(OH)維生素D3缺乏的比例更高(P<0.05);同時,通過回歸分析得出,DPN與25(OH)維生素D3缺乏(<50nmoL/L)顯著相關,并且維生素D3缺乏(<50nmoL/L)也是DPN的獨立危險因素。
本次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伴DPN的患者血清25(OH)維生素D3存在明顯缺乏,25(OH)D3濃度降低可能是發生DPN潛在的獨立危險因素。
本研究因樣本量有限,統計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偏移,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明了DPN與血清25(OH)維生素D3缺乏存在一定的關聯,但不能證明兩者存在因果關聯,國外有報道,補充維生素D并不能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如需明確,需要進行隨機設計的臨床試驗。另外,VD3缺乏與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機制需進一步研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