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沈 銘, 劉 洋
(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口腔科, 江蘇 蘇州 215000 2.江蘇省口腔醫院種植修復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3.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口腔科, 江蘇 江陰 214400)
隱裂性牙髓病是一種口腔疾病,也被稱為隱裂牙綜合征;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牙齒敏感、咬合疼痛、牙髓病變等[1]。根據研究[2]指出,隱裂性牙髓病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患者只會在受到冷熱刺激、咀嚼硬物時才會感到不適,早期不易被發現,所以無法進行早期的預防。該病患者在進行咬合時,產生的咬合應力在裂紋部分可出現不均勻分散,患者牙尖斜面部位會因此承受較大的壓力,牙體會逐漸出現裂紋;裂紋會逐漸導致患者牙本質、牙髓損傷,從而導致疼痛、咬合痛等明顯癥狀,嚴重可導致牙齒出現折裂現象,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根據研究[3]指出,及時正確的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讓患者牙齒得到保留,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隱裂性牙髓病的傳統治療方法為根管治療后再進行冠修復治療,但臨床中根管填充修復材料較多,何種材料聯合冠修復的治療效果最好臨床中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臨床實踐,選取我院行收治的106例隱裂性牙髓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冠修復分別聯合Cortisomol糊劑、Vitapex糊劑、氧化鋅丁香油糊劑治療該病的效果及對咀嚼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中該病患者的治療提供數據理論支持。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2017年10月至2018年8約我院收治的106例隱裂性牙髓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A組38例、B組37例、C組31例;A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55~74歲,平均年齡(65.33±9.5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14±0.33)年。B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65.52±9.35)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1.18±0.35)年;C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21±10.13)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12±0.30)年。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口腔錐形束CT診斷為隱裂性牙髓病,即牙冠部分存在隱裂紋,牙根正常。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③愿意接受隨訪患者。排除標準:①牙體不完整者;②口腔感染者;③患有精神抑郁類疾病或是長期服用相關藥物治療;④患者身體存在嚴重疾病或是各臟器存在嚴重功能異常。
1.3方法:術前常規進行X線檢查,了解患者患牙根數目,形態與根尖周病變情況,隨后作出臨床常規檢查與診斷。常規根管預備,即進行開髓,揭髓頂,拔髓及測工作長度,擴大成形根管,再使用1.5%次氯酸鈉和3%過氧化氫溶液進行交替沖洗,再采用紙尖吸干根管,隨后采用氫氧化鈣糊劑根管消毒及封藥1周,復診時對患者患牙情況進行檢查,隨后按照術前測量的工作長度進行側方加壓充填;另外,在進行根管治療過程中對三組患者采用橡皮障進行隔濕處理。A組使用Cortisomol糊劑(法國碧蘭公司)進行根管充填、B組采用Vitapex糊劑(法國碧蘭公司)進行根管充填、C組采用氧化鋅丁香油糊劑(上海榮祥齒科材料有限公司)進行根管充填。三組患者均在根管填充后觀察4周,若患牙無痛感,則對其進行纖維樁冠修復,
1.4觀察指標:觀察三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采用我院自制療效判定標準進行判斷,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項;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咀嚼功能良好,原竇道消失,經X線影像檢查尖周組織無異常;有效:患者伴有輕微的咀嚼不適癥狀,但能忍受,原竇道消失,經X線影像檢查無明顯異常;無效:患者依舊存在咀嚼痛,進行檢查與治療前對比無明顯差異,經X線檢查原根尖周出現病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觀察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各時點疼痛情況,采用NRS評分量表[4]對患者治療前、治療1d、治療3d、治療5d、治療7d時疼痛評分進行觀察記錄。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對三組患者牙齒相關指標進行觀察,在治療后12周后指導患者進行復診,采用問卷調查表的形式評估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咀嚼功能、語言功能、美觀程度、固定情況。其中,咀嚼功能評估內容為咀嚼時是否存在異常、穩定度及咀嚼食物的情況,總分值為28分,以高得分表示咀嚼功能越好;語言功能則是評估發音情況,總分值為15分,以高得分表示語言功能越好;美觀程度總分值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牙齒外觀越滿意。固定評估內容為根管填充后是否存在脫落,總分值為10分,以得分越高表示根管固定越好。

2.1三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三組患者在顯效、有效、無效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總有效率三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組顯著高于B、C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各時點疼痛情況比較:治療各時點疼痛評分經過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在時點因素、時點交互因素、組別因素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1d、3d、5d、7d時點A組與B、C組兩兩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各時點疼痛情況比較分)
2.3治療前后三組患者咀嚼功能與基牙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后三組患者咀嚼功能、語言功能、固定情況、美觀程度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單因素方差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單因素方差顯示,三組咀嚼功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的語言功能、固定情況、美觀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咀嚼功能、語言功能、固定情況、美觀程度與B、C組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三組患者咀嚼功能與基牙相關指標比較分)
隱裂性牙髓病患者因牙體結構相對薄弱與咀嚼力度的過大等多種因素,導致牙齒出現細小裂紋,但因早期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所以不易被察覺[5]。當裂紋情況不斷加重,直至深入到牙本質后,牙體出現損壞,患者出現疼痛時才發現,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導致牙齒折裂,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對患者生活造成影響。有研究[6]指出,進行及時的治療不僅能夠有較好效果,患者生活質量也會隨之提升。根管填充后行冠修復治療是臨床常用治療隱裂性牙髓病患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臨床中根管充填材料眾多,選擇何種材料尚無明確的報道。故本次對比分析Cortisomol糊劑、Vitapex糊劑與氧化鋅丁香油糊劑根管充填對冠修復隱裂性牙髓病患者咀嚼功能影響,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Cortisomol糊劑填充后行冠修復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Vitapex糊劑與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填充后行冠修復的患者。這表明Cortisomol糊劑填充后行冠修復對治療隱裂性牙髓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這與研究結果也基本一致[7]。本文中Cortisomol糊劑填充后行冠修復治療的患者治療后各時點疼痛評分顯著低于Vitapex糊劑與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填充后行冠修復的患者。表明Cortisomol糊劑具有較好的止痛作用。根據研究[8]指出,Cortisomol糊劑主要成分包含松龍醋酸鹽、多聚甲醛、氧化鋅、紅色氧化鋁、賦形劑等,松龍醋酸鹽屬于類固醇物質,屬于安全性較高的抗感染制劑,可緩解根管治療后的疼痛;還具有凝固后體積無改變、流動性好、可充填側支根管的優點;同時其封閉性彈性極好,與人體組織相容性溫和,可起到抗炎、抗過敏的作用,有效減輕患者疼痛,對患者咀嚼功能的改善有幫助,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多聚甲醛成分可使根尖殘留的牙髓組織干燥硬化;紅色氧化鋁便于充填時的操作;賦形劑可增加糊劑與根管壁的黏附作用,從而增加糊劑的封閉性。Cortisomol糊劑具有不可吸收、吸水性小的特點,能夠長期固定,防止因滲漏導致的其他問題。Vitapex糊劑含有較多的硅油與碘伏,在充填后不易凝固,且Vitapex糊劑流動性較差,粘接力極差不易黏附于根管壁,可導致糊劑與根管壁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繼而影響治療效果[9]。氧化鋅丁香油糊劑是傳統的根充材料,其中含有酚物質,對根尖周組織的刺激性較大,易導致治療后急性損傷,雖然氫氧化鈣丁香油糊劑具有一定的抑菌、安撫作用,但效果相較于Cortisomol糊劑、Vitapex糊劑較差[10]。但在本文中,采用Vitapex糊劑與氫氧化鈣丁香油糊劑患者治療各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可能與納入的樣本量過少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在Cortisomol糊劑填充后行冠修復治療隱裂性牙髓病具有較好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疼痛評分,咀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