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張小明
(1.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2.徐州醫科大學淮北臨床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腦梗死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尤其對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而言,骨骼肌的肌量及肌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最終可導致肌少癥的發生[1]。此外腦梗死患者大部分會合并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多種疾病,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軀體、社交等功能的降低,進入衰弱狀態[2]。研究已證實[3],老年人群肌少癥與衰弱密切相關,肌少癥明顯增加了患者跌倒、失能等發生風險,骨骼肌的衰老不僅是機體進入衰弱狀態的標志之一,亦是進一步加重機體衰弱狀態的風險。但目前關于腦梗死老年患者衰弱與肌少癥的研究尚少。為此本研究探討腦梗死患者衰弱發生的危險因素,并進一步分析腦梗死患者衰弱與肌少癥相關指標的關系。
1.1研究對象:資料概況: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80例診斷腦梗死且處于恢復期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40~78)歲,平均(63.75±5.63)歲。納入標準:意識清醒,腦梗死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發病時間超過3月、病情平穩、處于恢復期。排除標準:病情不穩定者;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分組:根據衰弱指數(FI)將患者分為無衰弱組(<0.12)、衰弱前期組(0.12~0.25)及衰弱組(0.25)。FI參考Searle等[5]提出的評估原則,其中包括軀體、功能、心理、認知及社會等64項多維健康變量,FI=健康缺陷數/64,缺陷越重,FI值越大,結果≥0.25提示存在衰弱;0.12~0.25為衰弱前期;<0.12提示無衰弱。
1.3觀察指標:基本信息: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腦梗死部位(半球、丘腦、腦干、小腦)、基礎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吸煙史、飲酒史、最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等。觀測分析:采用非彈性皮尺測量雙側小腿的最大周徑作為小腿圍;采用生物電阻抗法(BIA法)測量四肢及全身骨骼肌量(韓國Biospace公司Inbody720型身體成分測試儀),;采用握力評估肌肉力量:患者坐位姿勢下90度屈肘采用液壓式握力器測量,至少2次,取最大數;采用6m步行時間評估軀體功能:記錄開始移動并以正常步速行走6m所需的時間,至少2次,取平均速度。肌少癥的診斷參照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意見[6]。此外,分析影響腦梗死患者衰弱發生的危險因素及衰弱程度與腦梗死患者肌肉相關關系。

2.1基本資料比較:80例腦梗死患者中有14例提示存在衰弱,占17.5%,28例為衰弱前期,占35.0%,38例無衰弱,占47.5%。三組間年齡、合并糖尿病、最高NIHSS評分及肌少癥比較有差異(P<0.05);兩兩比較:衰弱組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最高NIHSS評分≥16分及肌少癥比例高于衰弱前期組與無衰弱組(P<0.05),衰弱前期組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最高NIHSS評分≥16分及肌少癥比例高于無衰弱組(P<0.05)。見表1。

表1 基本資料構成比n(%)
2.2三組患者肌肉相關指標比較:三組間肌肉相關指標比較均有差異(P<0.05);兩兩比較:衰弱組小腿圍、四肢及全身骨骼肌量、握力均低于衰弱前期組與無衰弱組(P<0.05),6m步行時間長于衰弱前期組與無衰弱組(P<0.05);衰弱前期組握力低于無衰弱組(P<0.05),6m步行時間長于無衰弱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肌肉相關指標比較
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以腦梗死患者發生衰弱狀況為應變量,賦值1=衰弱和衰弱前期,0=無衰弱。自變量從前述單因素分析(表1和表2)中P<0.10的指標/因素中選擇。考慮到樣本量尤其是陽性樣本量較少,將影響作用已知/臨床共識的若干個指標(年齡、NIHSS評分、糖尿病)先行剔除,不納入回歸。再將有共線作用的指標(四肢骨骼肌量、全身骨骼肌量)擇其一納入回歸。此外,為提高統計效率并使回歸結果清晰,經臨床和統計人員會商,所有自變量均進行兩分類轉化:連續數值指標參考兩組總均值及中值進行分段(分層),多層級資料按數據特征適當合并層級。各變量賦值見表3。回歸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以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剔除=0.10,α入選=0.05。回歸結果:4個變量被保留入回歸方程(P<0.05)。提示:肌少癥、四肢骨骼肌量、握力降低及6m步行時間延長是腦梗死患者發生衰弱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

表4 衰弱程度與肌肉相關指標的關系(n=80)
2.4衰弱指數FI與肌肉相關指標的關系:進一步分析上述回歸結果中呈現顯著的各指標和衰弱指數FI的相關關系。經Pearson相關檢驗:衰弱指數FI與四肢骨骼肌量、握力呈負相關關系(P<0.05);與6m步行時間呈正相關關系(P<0.05)。見表4和圖1。

圖1 衰弱指數FI與肌肉相關指標的相關關系散點圖(n=80)
我國是腦梗死發生的高危國家之一,雖然目前已經加強了腦梗死三級預防措施,但由于環境、社會、飲食等因素的影響,腦梗死的發生率仍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發現[7],腦梗死復發患者致殘風險較未復發患者增加了數倍。腦梗死的致殘率不僅體現在肢體運動功能方面,認知等高級功能同樣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研究發現[8],腦梗死造成的殘疾、失能等缺陷可以明顯降低機體的儲備功能,當這些不健康因素超過機體維持健康的能力時,機體即逐漸由潛在的生理變化進入臨床衰弱狀態。
本研究發現80例腦梗死患者中有14例(17.5%)提示存在衰弱,28例(35.0%)為衰弱前期,,38例(47.5%)無衰弱。可見腦梗死患者出現衰弱的風險較高。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衰弱程度的增加,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最高NIHSS評分≥16分比例逐漸增高,與王雪娜等[9]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認為高齡、糖化血紅蛋白高是衰弱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認為由于機體機能等因素影響,腦梗死年輕患者恢復至相對健康水平較年老者容易,因此衰弱會隨年齡增加而遞增;此外老年患者自我成就感、孤獨感等抑郁心理亦會增加衰弱風險。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會增加機體的易損性、降低機體恢復能力,且更容易并發心腦血管疾病,增加患者的多病共存風險。由于腦梗死急性期NIHSS評分的高低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相關,NIHSS評分越高,不僅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越大,且會增加營養攝入不足及多種藥物使用的風險,進而促進衰弱發展。此外本研究分析發現年齡≥60歲患者衰弱比例更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年齡<60歲患者存在衰弱或衰弱前期。提示除了年齡外,軀體疾病同樣是衰弱發生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10],冠心病、關節炎、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可明顯促進衰弱的發生。
臨床上肌少癥被認為是一種老年綜合征,主要是指骨骼肌的衰老及萎縮,可以引起多種臨床不良事件,對老年人的健康及日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上肌少癥的主要參考指標為肌肉質量與肌肉力量,四肢及全身骨骼肌量可以直觀的反應肌肉質量,握力則可以間接反應肌肉力量[11]。肌肉質量與力量的下降可以導致軀體功能的下降,6m步行時間是目前常用的軀體功能評估指標。本研究發現肌少癥與腦梗死患者衰弱存在相關性,且肌少癥的肌肉相關指標如四肢骨骼肌量、握力、6m步行時間與腦梗死衰弱亦相關,且多因素分析發現四肢骨骼肌量少、握力降低及6m步行時間延長是腦梗死患者發生衰弱的危險因素。可見肌少癥及肌肉相關指標的降低可以促進腦梗死衰弱的發生。
研究發現[12]衰弱程度與四肢肌肉量、全身骨骼肌量、握力和步速呈負相關(r=-0.256、-0.321、-0.343、-0.374,均P<0.05)。支持本研究結果。分析認為腦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特別是運動功能缺損的患者,由于不能完全恢復正常功能,容易出現肌肉萎縮或肌纖維的異常增生,進而降低四肢及全身骨骼肌量、握力,影響步行功能,延長步行時間,甚至可以出現摔倒等衰弱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衰弱與肌少癥存在正相關關系,高齡、NIHSS評分高、糖尿病、肌少癥、四肢骨骼肌量少、握力降低及6m步行時間延長可以促進腦梗死患者出現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