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芳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農業與生物學院,廣州 510550)
畢業生人數近年來不斷增長,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20萬,2019年高達834萬,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874萬,同比增加4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1]。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導致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工作任務艱巨,未就業畢業生異常焦慮。然而現實中,供需差別大,用人單位需要更多的具有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高校畢業生往往眼高手低,不愿做基層工作[1],造成了企業用工荒,畢業生又難以就業的雙重困境。
畢業生人數屢創歷史新高,就業工作面臨空前復雜的局面。2011—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如圖1所示。

圖1 2011—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Fig.1 Number of gradua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2011 to 2020
如圖1所示,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20年為874萬畢業生創歷史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畢業生就業面臨更大挑戰。因此,針對新冠肺炎公共危機事件中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困境,探索解決對策是當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新冠疫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經核算,我國GDP 2020年一季度同比下降6.8%,為206 504億元,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出現了經濟的負增長[2]。其中,第一產業下降3.2%,為10 186億元,第二產業下降9.6%,為73 638億元,受到的影響最嚴重,第三產業122 680億元,下降5.2%。當前我國疫情基本穩定,國際疫情持續蔓延,我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不斷增大,而國外疫情的擴散也導致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進而給我國的復工復產帶來了新的困難與挑戰[3]。同時,各行各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招聘也大量縮減,有些企業甚至取消了原定的招聘計劃。在眾多人面臨失業的困境下,畢業生想要順利就業,顯得困難重重。部分企業原定招聘計劃與受疫情影響后的縮減計劃如表1所示。

表1 招聘計劃對比表Tab.1 ComparativeTable of recruitment plan
疫情的爆發,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也打亂了春招的節奏。各地臨時取消現場招聘會或停止春季招聘。2020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發出通知,要求暫停各類畢業生現場招聘活動,鼓勵高校和用人單位利用互聯網實現供需對接,開展網上面試及簽約等一系列活動。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傳統的線下招聘會不得不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形式的線上招聘。線上招聘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疫情期間的招聘難題。但是,線上招聘無法給面試官與應聘者提供真實的面對面交流,面試官無法直接有效考察面試者的能力,且線上招聘對網絡質量及設備等要求嚴格。相比線下招聘會,畢業生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就業成功率也有所下降。
隨機選取225名畢業生,就是否想從事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員工、私營企業員工、創業以及其他職業五個方面進行調查統計,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統計結果Tab.2 Statistical results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從事職業意愿調查結果里,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國企員工總占比45.78%,這兩項的總占比高出其他選項很多,也反映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畢業生想從事的職業更加趨向于穩定性的特點??梢?,新冠疫情對畢業生的職業傾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畢業生就業去向絕大部分依然是私營企業或其他經濟體,而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在吸納新增就業方面貢獻顯著。2018年,我國私營企業為3 143.26萬戶,私營就業人數為21 375.4萬人,個體戶為7 328.58戶,個體戶就業人數為16 037.6萬人,兩者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48.3%。在此次疫情中,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受影響嚴重,受限于人員物流的管控及整體消費市場需求下降,短期內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職人員的就業需求受到全面限制,用工總需求大幅縮減。
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實習也受到了影響,畢業實習是畢業生在實際崗位上積累經驗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單位對畢業生進行考察和留用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促進高校就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此次疫情影響下,眾多應屆畢業生只能居家隔離,不但影響了教學的順利實施,同時對畢業生就業也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隨機選取225名畢業生,就是否考研、考公務員、就業、創業四個方面進行調查統計,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統計結果Tab.3 Statistical results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選擇考研的學生占據近二分之一,這一方面反映學生普遍有提升學歷的意識,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現實就業的困難,倒逼學生不得不考研??佳?、考公務員的學生人數超過調查總人數的三分之二,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占據總人數不到三分之一,切實反映出本屆畢業生主觀就業意愿不強,就業積極性不高,這與新冠疫情的影響不無關系。
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國際物流運輸成本增加、供應鏈上下游斷裂,多數外商縮減了在華投資,企業招聘需求有所下降。2020年一季度,外商獨資企業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37.0%。2020年,我國有874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相比2019年增加了40萬人,除本土高校畢業生外,還有大約60萬海歸高校畢業生。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巨大,但受疫情影響,企業招聘規??s減,線下招聘遲緩,由于畢業生之間還存在勞動替代效益,彼此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專業和職位匹配難度有所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3.1.1 拓寬就業渠道
第一,擴大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規模。為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國家出臺了系列促就業的寬松政策,國家層面和各省市均出臺了系列應對疫情穩定就業的相關政策,如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減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息來減輕其經濟負擔,對復工復產企業所需生產資金貸款開通綠色通道保障其正常運行。第二,擴大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增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基層項目的招募需求,增加事業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比例,開發各類基層服務崗位,以擴大基層就業規模。第三,擴大招生、入伍規模。積極擴大研究生和專升本招生規模,加大高校征兵宣傳力度,鼓勵畢業生參軍入伍。第四,鼓勵創業,支持靈活就業。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放寬企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建立健全創業激勵機制,促進創業。
3.1.2 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
第一,加強精準就業指導。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及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力。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合理擇業,積極就業[1]。第二,加強公共專場招聘服務。依托高校就業中心,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和大型招聘平臺的作用,持續開展各類網上招聘活動。
3.1.3 強化困難幫扶
加強對湖北籍高校畢業生、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少數民族、貧困縣等高校畢業生群體的精準幫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疏導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緩解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完善幫扶臺賬,開展送崗位、送信息等一對一就業援助[1]。
第一,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充分發揮校友會的資源優勢,深挖就業崗位資源,積極開拓就業市場,為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提供就業信息。通過電話、微信、QQ、郵件等方式主動和合作單位進行聯絡,提供畢業生信息,推介學校網絡招聘平臺,爭取用人單位的支持。第二,做好畢業生就業動員和指導工作。大力動員畢業生參加應聘,指導畢業生提前做好各項應聘準備,如個人簡歷、就業推薦表、成績單、榮譽證書等,避免因準備不足錯失就業機會。鼓勵畢業生主動尋找就業機會,積極參加各類招聘活動,盡快落實工作單位。指導畢業生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
第一,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研融合,推進就業基地建設。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3+1”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校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團結,為創建校企搭建就業教育平臺,努力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第二,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引導畢業生將職業選擇與社會需求、國家發展結合起來,積極就業、自主創業,鼓勵畢業生參軍入伍,到基層就業、創業[4]。積極響應并宣傳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三支一扶、鄉村教師等基層項目,認真貫徹落實,做好后續跟蹤服務工作。
緊貼專業特點,加強與專業匹配度高的用人單位聯系,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招聘活動。發揮各類社會招聘網站的積極作用。與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等招聘網站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服務于畢業生就業[2]。
第一,抓畢業促就業。逐一核查每一位畢業生的學分情況,針對還有掛科、重修,可能不能順利畢業的學生,尤其是進入考研復試的畢業困難生,給予關心關懷,指導他們制定科學可行的學習計劃,爭取順利畢業。第二,做好考研畢業生的指導、幫扶工作。針對考研的畢業生,在院校調劑和復試、面試等環節要給予積極幫助和指導,開展一對一、多對一輔導,爭取提高成功考研率。第三,關愛關懷學生。針對重點疫區畢業生、困難畢業生(學習困難、經濟困難、就業困難)、心理健康問題畢業生等個別群體,實行一對一精準幫扶。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確保畢業生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平穩就業。
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學好吃透專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專業技能。畢業生要轉變就業觀念,從大局著眼,制定合理的規劃,找準定位。從小處著手,放低身段,踏實做事。此外,畢業生還應當學習簡歷制作技巧、面試技巧、談話技巧,提高自身的求職技能,以積極心態投入到求職競聘當中。畢業生唯有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方能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大考中破局而出,實現高質量就業。
畢業生是國家的希望,更是民族的未來。探索在不可控因素影響下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對策,能夠切實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探索出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的舉措顯得尤為重要。廣大畢業生要勇擔責任、磨練本領、增長才干、開拓創新。要關注畢業生就業期望,助力畢業生發展,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建立健全融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為一體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為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