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南文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

2021-04-30 19:52:31沈昕李慶張夢奇
江淮論壇 2021年2期

沈昕 李慶 張夢奇

摘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區域共有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家園,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其應有的時代命題。推進完成這一使命,需要進一步厘清江南和江南文化的概念,認識江南文化的本質和形態特征,把握江南文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積極探索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江南文化;長三角一體化;新江南;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1)02-0179-007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一體化高質量已經成為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關鍵詞”,在全面推進這一過程中,需要深刻把握江南文化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探討江南文化如何作為品牌力量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一、核心概念解析:江南及江南文化

(一)江南的概念

為更好把握這一概念,這里從區域大小、歷史衍變、虛實相生三個維度加以分析。

1.從區域大小看。一是字面上的江南,顧名思義為江之南,即指長江以南的地區。按照這一看法,一些處于長江北岸但傳統上公認為江南的城市如揚州就被排除在江南之外。二是小江南,主要指環太湖流域地區。近代以來許多學者認為江南主要指長江下游段以南區域,尤其是環太湖區域,相當于今天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東南地區,屬于狹義的、典型的江南,是謂江南“腹心”[1],代表性的有蘇松常鎮或蘇松嘉湖四府說、蘇松杭嘉湖五府說、蘇松常杭嘉湖六府說、蘇松常鎮杭嘉湖七府說、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八府說、蘇松太常杭嘉湖寧鎮八府一州說、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徽九府說、蘇松常鎮寧杭嘉湖甬紹十府說、寧潤常蘇松嘉湖杭紹明州江南十府說,等等。[2]三是中江南:一般指包括今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之全部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部分。四是大江南:氣象學概念,特指作為國家十一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之一的江南地區,包括長江至南嶺間的廣大區域。

2.從歷史衍變看。一是唐代以前“文獻中的江南”。有學者考證,“江南”一詞最早見于《左傳》,里面的“江”指長江,因此,先秦的江南常被理解為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到秦漢時期,“江南”則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兩湖地區,即今湖北南部、湖南全部。《后漢書·劉表傳》中記載,“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將距離頗遠的襄陽城也納入江南。二是唐“行政區劃的江南——江南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其中“江南道”已經完全處于長江以南,西至貴州,東至海濱。開元二十一年(733),中央政府又將江南道細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三個部分。三是宋元時的“江南路的江南”。宋朝改道為路,設有江南東、西路。江南東路轄一府七州二軍,包含今江蘇、皖南以及江西省東北部分區域;西路則大體上相當于今江西全省。此外,在今蘇南、上海以及浙江地區設兩浙路,建炎南渡之后又分為浙東、浙西兩路。(1)四是明清“從直隸到江南分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南京應天府和老家鳳陽府為核心打造了一個京師之地,俗稱“直隸”。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燕京,“直隸”變成了“南直隸”。清順治二年(1645),清政府將明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包含今江蘇、上海、安徽三地。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設左、右布政使,為江南分省邁開了第一步。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3]五是新時代“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新江南”。個人拙見是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心區”為大致范圍,涵蓋滬蘇浙皖的27個城市,其中除了居于核心和龍頭地位的上海之外,包括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常州、蘇州、無錫、南通、泰州、鹽城;浙江的杭州、溫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金華、臺州;安徽的合肥、蕪湖、滁州、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宣城。[4]

3.從虛實相生看。主要表現為對于江南的兩種態度。一是江南泛化,即習慣于把自認為美好的地方比喻或等同于江南,使江南成為一切風水物候宜居宜業之地的代稱,如將寧夏銀川譽為塞上江南、新疆伊犁譽為塞外江南、河南信陽譽為北國江南、西藏林芝譽為西藏江南、延安南泥灣譽為陜北江南、阿克蘇濕地譽為邊疆江南、內蒙古扎蘭屯譽為塞外蘇杭等。二是江南情結化,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擁有自己“心中”的江南,氣象學者說“江南是梅雨”,地理學者說“江南是丘陵”,歷史學者說“江南是沿革”,經濟學者說“江南是財富”,語言學者說“江南是方言”,文學家說“江南是天堂”,中文學者說“江南是‘江南”。

通過對江南概念的多維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又是一個行政經濟區域,更是一個具有極其豐富內涵的社會文化區域。歷史上,“江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地域概念,沒有公認的界定,從模糊到清晰,從廣義到狹義,從泛指到專稱,從區域到區劃,整體上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在當代,建立一個合理的江南概念,必須以地理位置的分界為基礎,再綜合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以及人文與社會心理等因素加以考慮,注重現實、尊重歷史。[5]“新江南”的概念不必過于糾結其學理性,這是一個服務于現實的時代命題,重要的是認真地研究,系統地梳理,加快打造出滬蘇浙皖一市三省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新江南”。

(二)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是在不斷變化的江南地理位置和區域范圍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地理概念。從廣義方面講,江南文化包括江南民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方面講,江南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是在江南自然區域和行政區劃中逐漸形成、融合、衍變、傳播并被廣泛感知和認同的文化現象和體系,是“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風俗、道德,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6]的復雜的整體。從內容結構講,江南文化應該包含多個層面,如“江南物態文化”“江南制度文化”“江南心理文化”“江南行為文化”,這些層面都涉及了江南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精神圖騰及工具、附屬物等各個方面。從基本功能看,江南文化具有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其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會的凝聚力、市場的吸引力、思想的影響力與心理驅動力的文化資源、產品和權益等[7],構成了江南文化的軟實力,成為自古及今延至未來推動江南發展的驅動力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探討江南文化,更大的意義不是將江南文化作為一個“歷史符號”來摩挲把玩,而是探究其在新時代的內涵嬗變和嶄新形態,尋求其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碰撞后的生動演繹和華彩樂章。

二、認知前提:把握江南文化的特征和形態

從中國文化的精神特征去審視江南文化,看清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在江南文化中的流淌和傳承;從江南構成地理單元的文化特質去理解江南文化特征,如從徽文化、吳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的精神特征中去理解江南文化特點;從江南文化對組成區域文化的集成突破上去把握江南文化特征,以避免以江南某種或某幾種地域文化特征代表江南文化,陷入“盲人摸象”的認識困境;從與其他文化的比較與互動中去分析江南文化特征,以拓寬視野深化對江南文化特征的認識。具體概括為四個方面。

簫與劍的統一。這里的“簫”主要指江南文化詩性審美的一面,關于這一面,江南文化以無數的形態和成果予以展現。“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是南朝樂府《西洲曲》中詩性審美的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南朝齊梁間散文家丘遲的詩性審美的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白居易的詩性審美的江南。“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是蘇東坡的詩性審美的江南。“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這是韋莊的詩性審美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是宋代詞人柳永的詩性審美的江南。“撐著油紙傘……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是戴望舒的詩性審美的江南。杜文和董建成曾拍攝了“最能體現江南文化精神的十二種風物”,分別是烏篷船、大閘蟹、輯里絲、龍泉劍、藍印花布、油紙傘、黃泥螺、龍井茶、霉干菜、揚州澡堂、紫砂壺、紹興酒等,這更接近與普通百姓心中的有滋有味的詩性審美的江南了。基于此,文化學者劉士林等強調,“詩性與審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質特征”,“要把審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質特征”[8]。但也應看到,強調江南文化的詩性審美不能就此否認江南文化沉郁剛強、倫理價值的一面,如有學者認為,“江南文化是一種詩性文化,在價值追求上江南文化守持一種審美維度,而較少以倫理維度來評價人生。”[9]“江南文化區域充分體現出在北方話語中嚴重‘失聲的、純粹自由的審美精神。這里夢中既不會出現北國儒士們誓死收復故國的戰爭硝煙,也不會聽到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慷慨志向和抱負無法實現的扼腕嘆息,而是只有飄卷輕柔春雨中處處綻放的嬌艷杏花”。[10]如此類觀點,就不盡符合歷史與現實的邏輯,既對江南文化精神理解有失偏頗,也對其他區域文化特質的評價缺乏公允。因此,這里特別強調江南文化“劍”即沉郁剛強的一面,唯如此,方可更全面深刻認識到江南文化精神特質、品行風貌。江南文人學者素來保持著“鐵肩擔道義”的優秀傳統,“慷慨悲壯”之士代不絕書,諸如勾踐、伍子胥、王充、陳亮、陸游、王思任、顧炎武、陳子龍、夏完淳、秋瑾、章太炎等等,可謂不勝枚舉。如對于長期寓居江南的辛棄疾的詞,著名散文家梁衡曾經這樣評價:“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11]

虛與實的統一。這里的“虛”強調的是江南文化飽含的理性追求、價值探索。表現為:一是學風日熾。如朱熹在《平江府常熟縣學吳公祠記》記曰:“南方之學,得其菁華。”《萬歷休寧縣志(卷一)》《輿地志·風俗》《樸溪潘公文集(卷五)》《芳溪潘氏宗祠記》都曾記到,徽州讀書之風甚興,教育被高度重視,“山間茅屋書聲響”,“十戶之村,無廢誦讀”,“諸廢并興,聚書千家,擇善教,弦歌之聲不弛晝夜”,“東南鄒魯”之風形成。二是著述豐厚。據統計唐代有詩作存世的江南詩人357位,占唐代詩人總數的18.5%,而江南詩人存詩數量達11346首,占了現存唐詩總數5.5萬首的20.6%,超過了五分之一。江南自然“成為一個與京城并立的文化中心”[12]。道光《徽州府志·藝文志》載歙縣明代有著述481部,清代有1255部,兩朝總計為1736部。另據乾隆四十年(1775年)刊刻的歙縣江村志《橙陽散志》記載,僅該村就有作者75位,著作152部。三是學派紛呈。如明清時期,新安理學、吳中實學、浙東史學、桐城文學、皖吳經學以及泰州學派、太谷學派等爭奇斗艷,成為江南區域文化的重要標志。各學派都涌現出許多著名的人物,如新安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皖派樸學的代表人物江永、戴震、程瑤田、凌廷堪等,桐城文學的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姚鼐、劉大櫆等,浙東史學的代表人物黃宗羲、朱舜水、章學誠、全祖望、邵晉涵等,吳中實學的代表人物顧炎武等。

這里的“實”主要指江南文化的務實精進的特性風貌。“務實精神是江南文化中的一個鮮明特點,注重講實學、辦實事、重實效、求實惠。”[13]一是經世致用。這是江南人是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觀念態度的修正。“實質上,‘經世致用并不是崇尚實用至上,而是指要從實際出發,靈活應變,開拓創新與包容開放,這其中蘊涵的是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14]這種變化,深刻地反映出他們在西風東漸的大勢下已不愿重蹈“學而優則仕”的老路,而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新的人生道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北周南張”,北面有周學熙,祖籍安慶東至人,在直隸創辦啟新洋灰廠、灤州煤礦;南面有實業家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企業,成為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政治家、教育家。二是崇尚科技。從古代江南高超的鑄劍、造船等精工技藝,到遠銷海外的絲綢、刺繡;從近現代以精致著稱的“上海制造”,到當今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蛟龍號深海探測船、上海振華龍門吊等大國重器不斷涌現,無不體現江南人對于技術的執著追求。清人阮元《疇人傳》收錄明末以后的各地天文、數學方面的學者220 人,籍貫確切可考者201人。其中,江蘇75人,浙江44人,安徽32人,江西12人,其他省份均不超過10人。三是追求精巧。江南之巧甲于天下。袁宏道言:“凡藝到精極處,皆可成名。”如蘇繡、顧繡、南京云錦、常州梳篦以及各色繡衣、繡鞋、地毯、絲毯、編織,乃至玉器、湖筆、剪紙、燈彩、泥塑、紫砂茶壺、蘇式家具等讓人嘆為觀止,傳統徽州的民居、祠堂、牌坊被譽為“古建三絕”等。

承與創的統一。這里的“承”是一脈相延,也是堅守原則底線,“創”是開拓創新、開放包容。從“承”來看,表現為:一是家風家訓綿延不絕。江南文化中著名家規家訓家風文獻很多,如杭州錢氏家訓、績溪章氏家訓、茗州吳氏家典等,不勝枚舉,影響深遠。二是技業衍播跨越時空。以徽商為例,徽商發跡后,往往出巨資興修書院,教育子弟經儒治商,使創新創業的精神和技能遺澤后輩,發揚光大。許多徽商還著書立說,主篆或參與編著了大量商書,內容涉及水路交通、商業經營管理技能、商品市場規律、商業道德、商業行為規范以及天文地理氣象、安全養生防騙等知識,如《士商類要》《天下水陸路程》。三是契約精神。江南文化中富于契約精神。以徽州文書為例,該文書是歷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體的社會生產、生活、發展與交往過程中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憑據、字據、記錄,數量大、種類多、內容廣、連續性強。包括契約字據、公文案牘、書信手札、鄉規民約、魚鱗圖冊、宗法禮儀、財務簿記、手書文稿等,被譽為繼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明清內閣檔案之后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第五大發現”。

從“創”來看,表現為:一是引領時尚。如明王士性云“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明李維楨曰“奇技淫巧日盛。一巾一履,一箋一箑,遞出新制,海內靡然仿效矣”,1799年日本中川忠英曰,“即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二是商業創新。這方面徽商表現得很是典型,在觀念突破上,動搖商人為“四民之末”觀念,形成 “新四民觀”,強調“賈為厚利,儒為名高”“商何負于農”“良賈何負閎儒” “賈儒迭相為用”。徽商經營超前,如構建起以血緣與地緣相結合、寄籍地和僑居地相互動的龐大商業網絡,推出進步的會票制、合股制、伙計制、掌柜制(最早職業經理人)等制度。三是區域創新。從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到鄉鎮企業的快速突起和蘇南模式的實現,從江蘇“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精神到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風貌,再從“創新追趕”到“創新引領”安徽的歷史性變革,這些都是身為江南人敢于創新、敢為人先的典型代表。四是海納百川。獨特的水鄉環境,優越的海陸區位,使江南人具有開放的胸懷、廣闊的視野和融合的氣度,締造了江南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鮮明氣質特征,使江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體系中兼容并蓄的典型代表。耶魯大學教授托馬斯·博格曾指出:“江南人能夠開放包容各種生活方式,并愿意從中嘗試、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吸收其他區域的優秀文化,這充分來源于江南人的文化自信。”[15]一方面是“引進來”。如徐濤認為,上海海納百川,自開埠以來迅速成為遠東第一國際大都市,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生活在上海,最多時包含58個國家的移民,超過15萬人,這些來自異域他鄉的人都將上海視為自己的家園,為此還創造出一個英文詞“shanghailander”,表達出他們把上海視為自己家鄉的一種喜愛和認同感。[16]至此,江南文化歷經吳越文化交融、與中原文化整合、儒釋道三教“和合共生”等階段,最后是對西方文明的碰撞、吸納。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以徽商為例,明清時期徽商足跡遠達西歐,當年蘇州的“汪溢美”號,幾乎每年要運兩萬匹絲綢遠達英國皇宮;突出經營特色,如茶葉在明末清初后風靡荷蘭、瑞典、西班牙、普魯士、法國、丹麥、葡萄牙等國;打造海商集團,著名的有許辰江、許本善、汪直、“許村四兄弟”(許松、許棟、許楠、許梓)等;貫通“一帶一路”,縱觀徽商的遠航路線和經營范圍,幾乎涵蓋了 “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所有區域。[17]

分與合的統一。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出江南文化各區域文化間的關系,顯示出在江南文化發展中各組成區域文化的獨立、碰撞與融合。 這里的“分”就是江南各區域文化的爭奇斗艷、百花齊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江南地域遼闊、幅員廣大,且各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和自然環境有所不同,自然形成各具鮮明特色的區域文化,創造相對獨立的文化輝煌,構成具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地域文化品牌。這里的“合”就是融合互動,如明清時期徽州與揚州、蘇州、杭州、上海等地方刻書業都非常發達,徽州與江南地區刻書相互聯動、文化傳播主體相互交流融合,都促進客源文化(徽州出版文化)與土著文化(客居地出版文化)在交流過程中逐漸相互滲透與碰撞,形成了對各自的文化本體進行解構與重構的局面,構成新的文化形態。[18]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文化特征”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體現,又呈現顯著的區域優勢和特色。從泰伯奔吳到永嘉南渡,從運河漕運到趙宋南遷,從中原衣冠到徽商輝煌,從近代“開眼看世界”到全方位改革開放……江南文化的優秀特質不斷熔鑄、嬗變、發展、提升,推動江南在魏晉之前的“江南之江南”,到南宋之后的“中國之江南”,再到近現代的“世界之江南”的發展,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江南文化的特色、自信和影響力。

三、現實依據:江南文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時代命題

這里主要回答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為什么要以江南文化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二是江南文化為什么能夠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體從四個方面加以闡析。

從區域文化覆蓋范圍看。如果我們將《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框定的“中心區”27個城市大致作為“新江南”范疇,面積為22.5萬平方公里,而且除上海全部外,蘇浙皖都各自有一半以上的省轄市納入,這是其他區域文化,如徽文化、吳文化、海派文化、越文化等所無法比擬的,直接體現出江南文化具有區域上的最廣泛的代表性、覆蓋面。

從心理認同方面來看。歷史孕育了江南地區山水相依、人民相親、習俗相近、人文共輝、經濟相融的區域整體形象,構筑了堅實深厚的文化心理認同,使江南文化具有內在精神的高度同一性。目前,江南各省市越發呈現出的地理共同體、經濟共同體、人文共同體、治理共同體發展態勢,進一步證實了江南文化在一市三省具有最深切的心理認同。另外,這種文化心理認同還體現為一市三省共同崇拜的人物和共同具有的歷史記憶,如大禹故事及歷史遺存,春申君黃歇跨越皖蘇滬的豐功偉業,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成名在上海,出發在浙江,游得最多的是安徽”,李白、杜牧、劉禹錫、杜荀鶴、陸游……在江南大地的行吟等。與江南文化相比,任何一種區域文化在引發長三角民眾認同和共鳴上都相距甚遠,如上海社科聯主席王戰在論述海派文化中曾作如下提醒,海派文化符號的一個問題則是“容易被孤立”,而江南文化相比之下卻是絕大多數人都容易接受和喜愛的。

從歷史上來看,越文化、吳文化、徽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等分支在不同歷史時期交相輝映,各逞風流,合力鑄造出風光燦爛的江南文化;越韻浙風、吳韻蘇風、皖韻徽風以及滬韻海風則共同奠定江南歷史的文化底蘊。江南區域內多元文化主體互為源流、互為映襯、互為補裨,共同推進江南文化從歷史走到現實、邁向未來。其間,徽商之功巨偉。這里再以徽州文化與滬蘇浙江南區域文化的關系加以說明。一是互為源流,這方面的事例很多,綿延不絕。如徽州西遞篤敬堂有一副名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耐人尋味的是,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在描繪揚州徽商時亦有一名聯寫道:“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此二聯相差僅三個字,且形成時代相近、相關人物皆有徽商,足見互為源流。二是互為映襯,體現為學術互通、藝術互鑒、創新互動。如蘇州園林被公認為中國現存的傳統私家園林的經典之作,徽州園林則被視為中國鄉土園林景觀的杰出代表,被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吳文化與徽文化孕育出的江南“雙子星座”,二者淵源頗多、關系“近親”,可謂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從現實需求來看。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脈研究院副院長王衛星認為,經濟發展固然可以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想要更加穩固、更具有傳承性,必須有共同的文化。江南文化為實現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貢獻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是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靈魂和重要聯系紐帶。在經濟和文化對區域發展的主導作用日益凸顯的趨勢下,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以江南文化的共融來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將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提供認同基礎、精神動力和競爭優勢。也是基于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

四、路徑選擇: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助推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一) 齊心滋養江南文化生態,夯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化基礎

要克服制約文化融合溝通的偏見。如清康熙年間鄭旭旦的《天籟集》記載民謠:“龍生龍,鳳生鳳,麻雀生兒飛蓬蓬,老鼠生兒會打洞,婢妾生兒做朝奉。”充滿了對徽商的嘲諷和鄙棄。復旦大學王振中教授曾與浙江學者高念華進行胡雪巖籍貫之爭,似乎也已經超出了純粹學術紛爭的范疇。(2)王振中提出:“有容乃大,或許這才是人們超脫狹隘地方利益所應有的胸襟,同時也是我們解決胡雪巖籍貫之爭本應具備的理性態度。”這對于我們以包容公允心態推進江南文化融合發展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滬蘇浙皖應堅持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合作與競爭辯證統一、集聚與輻射相輔相成,齊心協力培育江南文化生態,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淀深厚文化基礎。

(二)協同弘揚江南城市文化精神,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城市精神是市民共有的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倫理價值、文化底蘊和人文景觀體現出現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特質,是意識形態、戰略資源、獨特魅力,是城市先進文化和軟實力的核心。正如德國思想家斯賓格勒所言:“要將一座城市與一個鄉村區分開的標準,并不是指它們范圍和尺度上的差別,而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城市精神。”[19]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完全可以把長三角城市群看作古代江南的當代形態,打造城市精神品牌[20],這方面許多城市已取得明顯成效,如馬鞍山的“聚山納川,一馬當先”、南京的“開明開放、誠樸誠信、博愛博雅、創業創新”、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等,就富于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文化特色。要進一步把弘揚城市精神作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著力點之一,共同打造和弘揚江南城市精神。

(三)共同打造江南文化藝術品牌,擴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化影響

江南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四水”航運(長江、大運河、江南水網、海運),“四水”經濟為江南文化發展提供基礎,并由此派生出移民文化、運河文化、商業文化等。要落實好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一市三省要進一步推動協同發展、充分運用江南文化資源,共同打響江南文化藝術品牌。這方面各省市都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反映江南歷史滄桑、風俗人情、精神風貌的文學作品《長恨歌》《江南》《繁花》等都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提升了江南和江南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下一步,長三角各地可以進一步整合資源、緊密合作,攜手打造江南文化藝術精品,擴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文化創造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攜手推進江南文化研究,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學術品質

這里要堅持的原則應是,不要在地域空間上厚此薄彼,而要強調長三角江南文化建設的一體化;不要在時間上厚古薄今,而是要注重對江南傳統文化的探究,也要加大對長三角現實問題的關注力度;不要在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上人為割裂,而是要將長三角文化創新共同體建設作為江南文化研究和提升學術品質的目標和重中之重。具體實踐上,建議可以成立江南文化的研究聯盟和研究江南文化的專業機構,促進形成江南文化研究群;培養多支江南文化研究隊伍,為從事投身于江南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發展機遇、拓展進步空間;開展江南文化研究高端論壇,探討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觀點;加大江南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傳播力度,積極支持各地舉辦關于江南文化系列講座,同時鼓勵各類媒體參與發布江南文化研究觀點和成果,等等。

(五)合力增強江南文化經濟動能,增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產業支撐

要合力增強江南文化的經濟動能,構建江南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文化龍頭企業、推出典型工程項目。如舉辦好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便于集中展示長三角文化整體風貌,加強廣播、電視等產業跨區域的合作與發展。共建國際一流文化旅游地,充分利用和整合長江、沿海、域內名山、名水、名城以及名人等特色資源,共同打造高品質的聞名于世的東方度假勝地和休閑旅游區。創立相關旅游信息庫,推行假日出行旅游、景區大客流預警等信息聯合發布機制,推出“惠民一卡通”“旅游護照”“暢游長三角”等產品,改善游客出行體驗感。

結? ? 語

江南,是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與情結,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江南;江南文化,是中國地域文化最富濃郁特色的組成,氤氳著溫潤與詩意,滲透著憂郁與清愁,充溢著熱血與浩氣。長三角一市三省山水相連、地緣相近、人文相似、人緣相親、產業相融,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就是要站在時代高度,承接過去,面向未來,融會貫通,在文化認同上構建更大同心圓,在文明共識上尋求更大公約數。深刻把握江南文化本質特征和多維形態,積極探索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具體路徑,增強新時代江南文化對“新江南”發展的活力注入,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產業支撐。

注釋:

(1)《清高宗實錄》卷619,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中華書局,1986年,第965頁。關于江南分省的時間,一般主張康熙六年,本文采納季士家至乾隆二十五年說。參見王文清主編《江蘇史綱》(古代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44-746頁。

(2)參見王振中曾撰《稿本<南旋日記>與胡雪巖籍貫之爭》等文。

參考文獻:

[1]唐力行.蘇州與徽州——區域互動與社會變遷(16—20世紀)[M].商務印書館,2007.

[2]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463.

[3]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及其社會控制模式[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3):19-38.

[4]中共中央、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

[5]王振忠.從徽州到江南:明清徽商與區域社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6][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

[7]賈磊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要構成[N].光明日報,2007-12-07(10).

[8]劉士林.齊魯倫理文化與江南詩性文化[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81-84.

[9]劉士林.西洲在何處——江南文化的詩性敘事[M].北京:東方出版,2005.

[10]張興龍.江南文化傳統精神的闡釋——兼與景遐東先生商榷[J].美與時代2007,(3):21-23.

[11]梁衡.把欄桿拍遍——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3-4.

[12]景遐東.江南文化傳統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4):13-19.

[13]熊月之.略論江南文化的務實精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3)34-39,152.

[14]陳國燦.從南北文化互動看江南地域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9-13(11).

[15]范利偉.聚焦江南文化傳承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12-12(02).

[16]徐濤.江南文化有何特殊的精神因子[N].解放日報,2017-4-18(12).

[17]沈昕.徽商與“一帶一路”貿易[N].安徽日報,2018-5-22.

[18]秦宗財.明清時期徽州與江南刻書的文化互動[J].歷史檔案.2016,(4):119.

[19][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商務印書館,2001:79.

[20]劉士林.江南與江南文化的界定及當代形態[J].江蘇社會科學,2009,(5):228-233.

(責任編輯 焦德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伊人色天堂|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91网址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99伊人精品| 久久精品66|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a欧美在线| 在线国产91| 欧美精品在线看|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国产白丝av|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亚洲黄网视频|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五月天在线网站|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伊人成人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91丝袜|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中文字幕色站|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在线观看| 91国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