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杜 英
(1.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30)
民以食為天,農業乃國之根本。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成為今后經濟工作的主線[1]。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并提出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次戰略契機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甘肅省農業發展質量,有利于為后期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概念至今尚無統一表述。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高質量發展進行闡釋,雖然角度不同,但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基本達成共識。辜勝阻等(2018)[2]認為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3]認為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結果。關于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陸大道和孫東琪(2019)[4]與楊永春等(2020)[5]認為建立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因地制宜,需要更多地考慮生態環境和綜合承載能力的影響。簡新華和聶長飛(2020)[6]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馮彩麗(2019)[7]和劉志彪(2018)[8]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已有文獻多從經濟高質量發展層面展開研究,有關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基于此,本文根據高質量發展特征并結合農業發展因素構建反映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多維指標體系,對黃河流域甘肅段2010—2018 年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分析造成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差異的影響因素,以期合理反映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狀況,為推動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提供參考意見,希冀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黃河流域沿線人民群眾。
考慮到農業發展質量包括的內容很多,本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理論基礎,構建了創新驅動、產業轉型、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和共建共享5 個一級指標,27 個二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甘肅省發展年鑒》《甘肅科技統計年鑒》以及《甘肅科技發展報告》。
本文基于甘肅省2010—2018 年農業發展相關數據,利用熵值法對甘肅省農業發展質量進行了評價。因指標選擇的主觀性,在無量綱處理時全部使用正向指標公式計算。按照熵值法的步驟計算出各指標的熵值、差異系數、權重和綜合指數值。
首先,假設評價對象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的年份包括m 個,反映其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有n 項,形成原始指標數據矩陣,其中表示第i 年第j 項評價指標的數值,0≤i≤m,0≤j≤n。對于某項指標Xj,指標的差距越大,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項指標的指標值全部相等,則該指標在評價中不起作用。某項指標的指標值變異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該指標的權重也應越大;反之同理。所以,可以根據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利用信息熵這個工具算出各指標的權重,為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

表1 甘肅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在熵值法的計算過程中,為消除指標之間不同單位、數量級等的影響,需要對進行標準化。熵值法運用了對數和熵的概念,根據相應的約束規則,負值和極值不能直接參與運算,因此有必要對熵值進行一些改進。在標準化之前,對所有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其具體測算步驟如下:
1.正向化處理
正向指標:

逆向指標:

其中,Xij是處理后的數據;為m 年某指標統計數據中的最大值,為m 年某指標統計數據中的最小值。
2.線性標準化處理
計算第j 項指標下第i 年份指標值的比重Pij,(0≤Pij≤1),得到數據的比重矩陣P=(Pij)m×n。

3.計算第j 項指標的信息熵值ej

其中ln(9)=2.197224
4.計算第j 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gj

則當gj越大時,指標越重要。
5.計算第j 項指標的權重,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標的權重,其本質是利用該指標信息的價值系數來計算的,其價值系數越大,對評價結果的貢獻就越大:

6.計算農業高質量發展系數Ui,用第j 項指標的權重值wj與該指標第i 個數據的標準化值pij相乘,求和即可計算得到第i 年的農業高質量發展系數值Ui:

Ui為第i 個方案的綜合評價值,顯然,Ui越大,樣本效果越好,最終比較所有的Ui值,即得出評價結論。根據公式(1)~公式(6)計算出各指標的熵值、差異系數和權重,計算結果如表2 所示。
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值之后,根據公式(7)繼續對指標數據進行相應的計算,得出2010—2018 年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值結果如表3 所示。

表2 甘肅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的熵值、差異性系數和權重

表3 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值
從圖1 中總體來看,2010—2018 年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雖然呈現上下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平穩上升的,從0.284 3 增長到0.537 8,呈現先急后緩的走勢。具體來看,2011—2013 年有所下滑,從0.432 3 下降到了0.372 8;2013—2015 年迅速上升,從0.372 8 增長到0.559 9,2015 年綜合評價值達到了峰值;2015—2016 年略有下降,2016—2018年慢慢上升,根據線性綜合指標值做了預測趨勢圖,呈現出平穩上升趨勢。

圖1 2010—2018 年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演變
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包含的五項一級指標中,產業轉型和共建共享的指標綜合值最大,分別為0.934 6 和0.922 4,其次是綠色發展,指標值為0.882 3,開放合作和創新驅動指標的綜合指標值最小,分別是0.747 5 和0.619 2。根據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中各一級指標的得分來看,產業轉型和共建共享是影響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綠色發展的影響次之(見圖2)。

圖2 黃河流域甘肅段農業高質量發展一級指標綜合值
甘肅實施了祁連山、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甘肅黃土高原特色農業區形成了蔬菜、馬鈴薯、草食畜牧業、中藥材、優質林果、制種和釀酒等特色優勢產業技術體系。甘肅擁有馬鈴薯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種植和加工技術,綠色生態產業具有一定潛力。
堅持產業轉型,促進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2010—2018 年,甘肅省農業總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均平穩增加,農業總產值從628.88 億元增加到1 166.10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從4 120.75 億元上升至8 104.07 億元。
堅持共建共享發展,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20 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也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010—2018 年,甘肅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由326.74 萬人降低到233.642 8 萬人,減少了110.401 1 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由2010 年的3 747 元增加到2018 年的8 804 元,由此說明甘肅省農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逐漸走向幸福和諧之路。
深化黃河上中下游區域創新要素合作,激發各區域創新主體活力,建立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創新驅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構建差異化發展的黃河流域甘肅省創新體系,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資源集聚區。
促進黃河流域甘肅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第一、第二產業的升級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品牌建設、結構優化和綠色生產水平。推進區域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推動上中下游企業集團,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打造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產業集群。加速產業聯動和企業跨界,實現信息化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啟動“人才池”建設,建設多層次、多學科的甘肅省黃河戰略研究院,實施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青年專項等人才引進和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營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和寬松的科研環境。
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把綠色化融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給鏈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綠色產業體系、綠色制度體系。加快建設“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開展封山育林、水源涵養、濕地保護、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支撐構建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科技惠民工程。把科技創新與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城鎮發展和社會管理等緊密結合,提高共建能力、共享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促進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讓廣大人民群眾切身體會到共建共享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