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偉桐 彭紅
摘要:本研究以隆化民族博物館的興州窯為基礎,進行文創產品設計。興州窯具有典型元代特征,因其胎體粗糙,施釉明亮光潤但不俗,有著不同于其他名窯的美學特征和歷史價值。本文對興州窯的藝術形象、造型、色彩、工藝、材質、文化內涵進行深入分析,運用文化層次法將興州窯文化分為外有形層、中行為層和內無形層三個層次,對原始形態進行感受、提煉、加工,并考慮材料和運輸等問題,進行設計研究。
關鍵詞:文化層次分析法;隆化民族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2
隆化民族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隆化縣民族博物館有“隆化歷史文物展”“此間曾是帝王鄉”“安州、北安州、興州出土文物展”“發展中的隆化”四個基本陳列展廳[1],擁有5萬余件藏品,519件國家級珍貴文物,包括滿、漢、東胡、山戎、鮮卑等民族的文物藏品。最具特色的藏品是興州窯瓷器,興州窯出土的陶瓷,器類、造型、燒造技術均具有典型元代特征。遼金時期是隆化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是隆化縣農業、制瓷業、冶鐵業、燒炭業、畜牧業等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2]。元代興州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都具有彪悍豪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直接影響了興州窯的制瓷風格。興州窯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興州窯養育了隆化的百姓,孕育了文明,見證了中國北方古代多民族的發展歷程,并從多方面反映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相互影響、融合、發展的歷史面貌。
1 文化層次分析法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文化特質是人區分不同文化的標志,體驗感受文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文化是人生活方式的產物,是心理和行為的反映。文化的層次是對文化理解的分類。林榮泰將文化分為外有形層、中行為層和內無形層,這三個層次共同反映著每種文化的特點,便于人們看出文化的特質。文化的內在和外在都能反映出文化的特殊之處。這些特殊的地方,是構成文化特質的要點,是文化層次分類的依據[3]。每個文化層次都是這些特殊地方的集合。
將一種文化依據文化特質的特殊性原理劃分為內無形層、中行為層和外有形層三個層次,其中一個層次是整個文化的重心。內無形層是推動物質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中行為層是行為文化的導向,是內無形層的產物,又是外有形層的工具,中行為層作為人類行為和活動的習慣、規則,主導、制約著內無形層和外有形層;而外有形層又是中行為層、內無形層的基礎。三者有機結合,相互發展,形成了文化復雜體。例如,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可以分為瓷器的形狀圖案(外有形層)、制瓷的工藝(中行為層)和制瓷精神(內無形層),但整個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重心是其行為層的制瓷工藝[4]。
以文化層次理論為基礎結構的興州窯設計模型,論述設計方法的推導過程和設計素材的選擇模式,并結合實際案例深入展示興州窯設計方法的運用。可通過文化層次分析法找出興州窯的文化重心,文化層次是對文化成分的分類,文化可分為外有形層、中行為層和內無形層三個層次。外有形層指的是實物的造型色彩,中行為層指的是行為習慣、宗教信仰及典故傳說等,內無形層指的是精神所在。
2 興州窯文化層次分析
興州窯歷史文化悠久,其文化內涵和外觀造型極具研究價值。興州窯的瓷器雖設計風格粗獷,但燒制種類繁多。每種造型的陶瓷都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同時,其獨特的造型語言也是技藝人內心真情實感的體現。典型的器物造型瓷有碗、盤、蓋碗、器蓋、缽、水盂、盆、杯、缸、爐、罐、盆、瓶、壺、雞腿壇、瓷塑玩具(釘帽、動物瓷塑、圍棋子)等。興州窯產品以民間生活用品為大宗,有一定數量的文娛用品,如兒童玩具、樂器、圍棋、象棋等。
興州窯瓷器根據胎質胎色可分為五類,包括紅褐、白偏中黃、灰黑等。器物施釉以白釉為主,施釉潤潔明亮、自由流暢。釉色有白釉、黑釉、青釉、醬釉、鈞釉、茶葉末釉、綠釉(即鉛釉)七種。興州窯瓷器雖胎體粗糙,但大多明亮光潤,有一定的設計美感。窯內的器物種類不豐富,釉色品類不多,但在顏色搭配上運用了一定的設計方法,不會單調,依當時的經濟條件來看,美觀是興州窯瓷器的亮點所在。興州窯的白釉分四種,銀白色釉釉光瑩潤,象牙白釉略微泛黃,黃白釉黃色成分重,灰白釉釉層較薄,明亮但釉面不平整。胎質如下:白胎,略微泛黃;灰胎,略微發褐;褐色粗胎;缸胎,呈淺褐色;陶胎,釉陶作品白中泛黃。最后一種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最大的藝術特點在于實現了中國傳統繪畫與陶瓷的結合,形成了新的陶瓷藝術語言,色彩明快,裝飾風格自由灑脫。
裝飾與磁州窯風格相同,表現多樣,多為兩釉、釉下黑繪花、釉下題字、釉上題字、點菜、攪釉、油滴等。圖案題材以花卉、動物居多。更多時候,瓷器以簡約的繪畫裝飾,有花鳥魚蟲、竹枝水草,這是人們生活自覺的藝術發現,體現了繪畫語言的原始性,形象、抽象,簡約、隨意,是工匠們的情感流露。工匠們仰觀萬物,一切熟悉的物象皆可入畫。興州窯瓷器設計風格簡潔,與現代設計風格不謀而合。
興州窯瓷器的造型、色彩、裝飾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色和實用價值,釉色以白釉為主,白色偏灰、淡黃色、褐色,裝飾有兩釉、釉下黑繪花、釉下題字、釉上題字、點菜、攪釉、油滴等,實現了粗獷藝術和工藝的結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記錄隆化地區歷史文化的特殊符號。在現代設計中,精神內需以滿足人的本質需求為核心,與文化價值相結合,從而賦予其新的價值。要在保護興州窯的基礎上,利用文化遺產,讓人民群眾無障礙地接觸文化遺產。要大力推出眾多文化創意產品,拉近博物館和普通民眾的距離。對興州窯而言,進行文化IP授權(進行興州窯IP的授權,與設計公司合作)、形成聯盟式文創設計(與其他博物館形成瓷器文創設計聯盟)、進行金字塔式產品設計(從低端逐漸發展到高端),是目前發展的較好方法。
將興州窯文化加以延伸,囊括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及狩獵文化。游牧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漢族、蒙古族和滿族分別是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獵文化的代表。游牧民族統一于元朝,和興州窯的興盛時間相同,其集體采用不固定的放牧方式,避免水資源稀缺和草場匱乏[5]。
興州窯的文化特征是文創設計的主要因素,應結合興州窯民用陶瓷較多的情況進行。農耕文化的文化重心是其影響最大的中行為層,包括農業生產、男耕女織。游牧文化的文化重心是也是中行為層,包括以游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酒文化。狩獵文化的文化重心是獨有的民族制度和民族精神,狩獵文化中的酒文化也極為繁榮,是內無形層。狩獵文化的文化重心屬于內無形層精神。
3 草原文化的酒具設計
提取興州窯文化重心的酒文化展開設計。在博物館的藏品中,興州窯的梅瓶和牛腿瓶是主要的裝酒器具,因此以最具特征的興州窯造型作為主要形態來源,再結合興州窯瓷器的粗獷精神和抽象隨意的風格,進行演變設計。
根據上述內容,基于外有形層的器物形態、紋飾、色彩和材質進行設計要素的提取,草圖構思。酒瓶外部造型參考梅瓶,為弧線造型,無任何生硬的直線,文化符號具有較強的識別性。根據中行為層的使用行為和風俗習慣,酒瓶口設計較細小,以適應游牧民族移動的行為。同時,根據喝酒、打獵、分封制的賞賜習俗,酒瓶使用后可以作為裝飾花瓶,瓶口大小與只插一枝花的梅瓶類似。最后,根據內無形層的價值觀念,強調不分等級尊卑而進行設計酒瓶的空間轉換。一方面,便于包裝運輸過程中的空間節約;另一方面,正反對立的包裝也體現了草原文化中勇敢、無畏、彪悍、自由平等的精神。
酒瓶造型要素來源于梅瓶,通過簡化、扭轉、變形,變得現代化、時尚化。根據興州窯裝飾粗狂、隨意、抽象的風格特點,將瓷器材質延續,并將釉料設計為從黑灰色到白色自然流淌的漸變色,體現不羈的風格。將酒瓶進行組合設計,正反倒立的兩瓶間放置北方風格的草墊進行隔離保護,有效解決了空間摩擦、碰撞的問題,這是此設計的創新之處。考慮人體工程學,在酒瓶上設計兩個半圓形凹槽的易拿結構。酒瓶整體象征著自強堅毅,追求精神境界的頓悟和升華,同時,整合典型文化的文化重心,將產品的文化氛圍確立為現代生活用品,在瓶口和瓶蓋間設計一個金屬環,便于封口和開啟。這樣一來,產品本身所呈現的文化意象也更容易被消費者讀取和解析。整合隆化縣的歷史文化符號,設計酒瓶及包裝(圖1),能增強當地的文化品牌效應,刺激人們的購買欲。
興州窯瓷器的器型實用性較強,頗具低調婉約之風。梅瓶圓唇細頸,上腹弧形,下腹回收,輪廓線柔美挺拔,重心向上,特色鮮明,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體現了歷史文化底蘊之美。興州窯瓷器大部分是碗,碗的器型下腹弧收,圈足小,有敞口和斂口的區別。其胎體厚重,重心在下,人們用來飲酒和吃飯時,不易翻倒,容易端起,實用性和功能性較強。
興州窯傳統造物文化中的蓋碗、罐的輪廓造型、裝飾圖案、材質、結構,還有傳統文化中的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和狩獵文化等,都可以通過重復、漸變、分割、打散重構等方式,用于文創產品設計。從蓋碗、罐中獲取靈感,借用其造型形態,采用興州窯陶瓷材質,根據日常生活飲酒情況,構思設計酒瓶,能使產品(圖2)更加適合現代飲食生活,具有強烈的原創性。
4 結語
本文從廣義的角度對興州窯瓷器獨特的藝術形象和材質進行了探討,從狹義的角度將興州窯瓷器與酒具文創設計相融合,一方面突出了草原文化,另一方面,酒文化也是承德的地方文化,支撐著地方產業的發展。將民俗文化、現代審美與地方經濟相結合,能更好地體現承德的地域文化特色,使興州窯藝術文化進入大眾視野,提升興州窯文創產品的附加價值,為興州窯藝術價值的轉換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郭濟橋,王新會.隆化窯的發現和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47(02):44-47.
[2] 王曉強.隆化興州窯(第1版)[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7.
[3] 郭金雨,況宇翔,吳群,等.基于文化意象的江西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20,41(04):318-340.
[4] 祁飛鶴,肖狄虎,李輝,等.基于情境系統的湖湘文創產品設計評價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06):119-126.
[5] 閆小榮.平泉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開發探究[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37(01):13-18.
作者簡介:陶偉桐(1996—),女,河北承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