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琪 龐穎
摘要:住區更新是存量更新視角下重要的研究方向,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城鎮老舊住區改造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之一。為了解住區更新的研究進展、研究熱點和未來研究趨勢,筆者結合Citespace軟件對1995—2020年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住區更新核心期刊和學術論文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住區更新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研究內容和對象從城市傳統住區轉向城鎮老舊住區和公共空間,微更新是當今的研究熱點。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下,住區更新的研究視角逐漸多元化、多維度,跨學科、跨地域的合作增強。
關鍵詞:住區更新;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3
改革開放40年來,城市化發展已從快速增長進入穩定發展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更新存量土地,改造既有建設空間成為中國實現城市發展模式和城市更新方式轉型的重要方向。住區作為城市中與居民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單元之一,是今后城市更新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Citespace軟件系統是由陳超美博士及其團隊開發的一款基于Java的可視化軟件,具有操作簡單、可視化清晰的特點。針對住區更新目前的研究情況使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對中國學術期刊(CNKI)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直觀地看到目前國內關于住區更新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規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學術期刊(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源,CNKI即中國知網,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數據庫。為了提高文獻質量,利用高級檢索將主題設置為“住區”and“更新”or“改造”,不限定發表時間,限定期刊來源為核心期刊、CSSCI、CSCD,共獲取數據263條,剔除不必要的數據后,剩下的246條數據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數據,使用Citespace進行轉換后進行可視化分析。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將CNKI數據庫中導出的數據進行格式轉化,繪制成由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知識圖譜。節點的大小和連線反映數據頻次的高低和聯系的強弱,可以直觀地展現該領域的研究時區分布和熱點動向。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度發文量分析
住區更新研究領域文獻發表情況如圖1所示。
在CNKI中檢索以“住區”and“更新”or“改造”為主題的文獻,時間不限,對其進行發文量總體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住區更新研究開始于1995年,同濟大學的楊貴慶學者對上海居住區更新中的社會問題研究是數據中的最早記錄[1],此時學者們開始關注城市舊住區產生的問題,對于住宅及居住環境的延續和更新也有了新的思考。1995—2002年是對住區更新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發文量較少。2002—2015年發文量穩定增長,處于逐年遞增的狀態。2015—2020年快速增長,隨后雖然出現了波動增長狀況,但根據發展趨勢有理由預測未來發文仍然會呈現快速增長狀態。
2.2 關鍵詞知識圖譜分析
2.2.1 關鍵詞的共現圖譜
將426篇有效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分析,將數據時間跨度設置為1996—2020年,時間切片為1a,計算關鍵詞的共現頻率和中心性,生成住區更新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
關鍵詞是文獻的核心,是論文主題和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即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分析,可確定住區更新領域的研究熱點。根據數據運算,剔除或合并關鍵詞,共生成節點408個,鏈接458條,網絡密度為0.0055。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20個關鍵詞進行制表分析,得到表1。
根據圖2和表1可知,城市更新是頻次最高的關鍵詞,社區更新、住區在城市更新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微更新、低效用地出現的頻次也較高,這說明住區更新更加關注低效用地和用地的微更新方面。住房公司、制度體系、利益共享、反貧困則是從住區更新的理論方面進行研究,根據各地政策探索住區更新的有效途徑,其中日本的住區更新具有突出的參考作用。既有住區和老舊住區是住區更新的重要對象,適老化、公眾參與和填充式開發是住區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2.2.2 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的突發性探測是探索研究區域內新興趨勢的方法,關鍵詞突現的強度越高,說明這一主題越有可能成為研究轉折點。將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后,進行關鍵詞突變探測,得出25個突現關鍵詞的強度和起止時間,如表2所示。
根據分析可知,更新法規、治理、比較研究、競爭力、演進機制等13個關鍵詞突現時間較早,均開始于1996年,結束時間在2006年左右,是住區更新研究早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這說明在住區更新的研究開始階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法規研究和對國外住區更新方式的學習比較。適老化、更新改造、空間正義、社區規劃等12個關鍵詞突現開始時間較晚,出現于2013—2018年,大多數關鍵詞至今仍在突現階段,說明這些關鍵詞所在領域仍為當今住區更新研究的重點。在所有關鍵詞的突現中,強度最高的是微更新,強度為7.6,這說明微更新是住區更新中的重要轉折點。自該關鍵詞突現以來,相關研究內容大量出現,帶動了領域的發展。根據觀測可知,空間正義、住區更新、社區參與、微更新、既有住區、風景園林、老舊住區、公共空間和公共參與這9個關鍵詞在未來將會繼續突現狀態,成為住區更新領域的熱點方向。
空間正義是針對住區更新的更新價值觀研究,陸勇峰(2018)在對上海老舊住區的有機更新內涵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探索社區更新中空間正義的3種顯化方式,即“過程、規劃和結果正義”[2]。李昊(2018)基于內城街道社區的現實狀況,探討具有“公共性”內涵的協同包容更新價值范式[3]。微更新是住區更新的途徑研究,不同于傳統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是英國、德國等國外住區演變中的經驗方法[4],強調通過社區參與和公眾參與的手段,自下而上地進行住區更新。高月婷(2017)以上海水霞小區為案例,探索如何通過小規模、低影響、微處理的設計方法對住區舊空間進行活力激發和功能再造[5]。王承慧(2018)基于社區治理的角度,將微更新分化為項目行動圈層和制度環境圈層,提出善治理論的改善策略[6]。劉悅來等(2018)對上海創智農園、百草園的社區花園實踐進行分析,探索適合城市高密度都市空間的微更新和社會治理有機結合的路徑[7]。既有住區和老舊住區是住區更新中的重要對象,公共空間是住區更新中的主要改造內容,風景園林是住區更新中的主力參與學科。李曼、譚少華(2018)對老舊社區中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均等化進行研究[8]。廖潔瑩(2018)基于微更新理念,選取武漢戈甲營社區進行實地調研,對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重構提出設計策略[9]。
2.2.3 關鍵詞聚類分析
將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可以觀測出研究主題的聚合情況。將聚類標簽以關鍵詞命名,選擇LLR(log-likelihood ratio,對數似然比)計算方法得到0~11號共12個聚類。
根據表3所示,聚類容量越大代表聚類內關鍵詞節點越多,聚類輪廓值(Mean Silhouette)大于0.7,說明各個聚類內的同質性較高,形成了可供分析的聚類。但由于第11號聚類住宅開發容量小于10,故該聚類輪廓值的指示價值一般。
根據聚類的研究內容,可將其分為住區更新的理論(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地域政策、希望六號計劃、公眾參與、鄉村振興)和住區更新內容(商業街、公共空間、舊住區、住宅開發)兩個大類。住區更新理論中,楊昌鳴(2015)介紹了美國住房更新中的“希望六號”和“選擇性鄰里”政策,為我國住區更新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10]。高宏存(2019)針對助力鄉村振興,提出要實習理念、主體、業態和空間組合發力[11]。在住區更新的內容方面,季翔(2017)以沛縣漢街為例,探索老舊街區改造的策略以及商業街在開放街區視角下的更新策略[12]。唐芃(2016)通過研究日本住宅企業以交通樞紐帶動社區活力的做法,為國內住區激發活力、更新建設提出可行性的參考[13]。
3 結語
基于Citespace軟件對國內住區更新研究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1995—2020年,住區更新領域的發文量逐年增加,經歷了探索發展期(1995—2002年)、穩健增長期(2002—2015年)和快速增長期(2015—2020年),研究內容從初期的理論政策探索轉向多角度、多維度的更新范式研究,研究對象也從傳統住區轉向既有住區、商業街區、社區花園等?,F階段,住區更新仍然是建筑、城市規劃及風景園林學科的研究熱點內容。
第二,通過對關鍵詞的研究可以得知,住區更新領域經歷了3個主題的研究階段,分別是政策法規的研究階段、國內外住區更新經驗的比較研究階段、以微更新為主導的多角度住區更新實例研究階段。研究過程中也出現了以下問題:一是以單一角度為研究重點,如適老化、綠色化等,忽略了多維度、多角度之間的交叉研究;二是研究對象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國內較大城市和大城市的住區改造,對廣大城鎮鄉村區域的關注度不夠,地域之間缺乏合作;三是學科集中在城市規劃、建筑及風景園林方向,但在這一領域中,社會學、經濟學、醫學等也有重要研究結果,缺乏跨學科合作;四是在對住區更新提出可行性策略時,大多學者的重點都放在景觀及建筑設計方面的優化,對運營管理方面關注度不夠。未來的研究重點需要結合這4個方面的不足,多角度、多維度、跨學科、跨地域地關注住區更新全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優化策略。
參考文獻:
[1] 楊貴慶.上海大都市居住區更新重建中的社會學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匯刊,1995(03):36-40,63-64.
[2] 陸勇峰.基于空間正義價值導向的上海老舊住區有機更新規劃實踐[C]//2018城市發展與規劃論文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蘇州市人民政府:北京邦蒂會務有限公司,2018:5.
[3] 李昊.公共性的旁落與喚醒——基于空間正義的內城街道社區更新治理價值范式[J].規劃師,2018,34(02):25-30.
[4] 單瑞琦.社區微更新視角下的公共空間挖潛——以德國柏林社區菜園的實施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7(05):77-82.
[5] 高月婷.基于居民需求為導向的社區公共空間微更新探索與實踐——以上海水霞小區為例[C]//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住房建設規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7:13.
[6] 王承慧.走向善治的社區微更新機制[J].規劃師,2018,34(02):5-10.
[7] 劉悅來,尹科孌,葛佳佳.公眾參與 協同共享 日臻完善——上海社區花園系列空間微更新實驗[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8,33(04):8-12.
[8] 李曼,譚少華.供需平衡條件下老舊社區更新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均等化研究[C]//2018城市發展與規劃論文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蘇州市人民政府:北京邦蒂會務有限公司,2018:7.
[9] 廖潔瑩.微更新理念下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重構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8.
[10] 楊昌鳴,張祥智,李湘桔.從“希望六號”到“選擇性鄰里”——美國近期公共住房更新政策的演變及其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5,30(06):41-49.
[11] 高宏存.理念更新帶動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創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27-29.
[12] 季翔,柴慶霖,王鍇.開放街區背景下老舊商業街的改造策略研究——以徐州沛縣漢街改造為例[J].中外建筑,2017(03):121-123.
[13] 唐芃.一路向西——以交通樞紐帶動活力的東京近郊開放式住區[J].城市建筑,2016(22):79-83.
作者簡介:戴安琪(1996—),女,安徽滁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龐穎(197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