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流行語“我太菜了”廣為流傳,在傳播過程中衍生出“X太菜了”句式。文章主要分析“X太菜了”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等方面的問題,首先對“X太菜了”的結構細化分析,進而研究其句法功能,其次探討了“菜”的語義及整體語義特征,最后分析該句式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X太菜了”;句法;語義;語用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106-03
一、引言
如今社會的言語交際正呈現著一些新的語言面貌,尤其是在網絡流行語領域,人們更加追求句式的簡潔化、個性化和生成化,即說話者希望通過特殊的句式結構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這些句式結構又可以生成若干變體,適用于不同的語境。
以“我太菜了”這一網絡流行語為例,隨著它的廣泛使用,人們不滿足用這一種形式。因此由“X太菜了”衍生出不同的變體,比如:“我畫畫太菜了”“他打游戲真是太菜了”等等。此類句式日常生活中高頻使用,在流行語中逐漸形成一種趨勢。本文即以“X太菜了”為個案分析,探索它的構成、語法、語義和語用。
在語料來源方面,由于本文研究的句式活躍于新興的網絡媒體,因此選取了北京語言大學BCC現代漢語語料庫和新浪微博2020年6月至9月檢索的鮮活語料作為語料來源。
二、“X太菜了”的結構分析
(一)“X”的分析
1.“X”為人稱代詞或專有名詞
(1)之前每次想跟我弟打游戲,我弟總說:“你太菜了,不想跟你打。”(新浪微博2020-06-25)
(2)《蒼穹之昴》的虛構人物梁文秀設定為狀元,然而這狀元也太菜了吧。身為狀元,不知道慈禧和光緒誰的權力更大,對帝黨、后黨全無認識,連滿漢通婚一類的問題也不知道。(來自BCC語料庫)
2.“X”為表現人的某種行為的名詞性成分
(3)沈騰的答題水平太菜了,每次都讓節目組笑岔氣。(新浪微博2020-07-01)
(4)發一張去年過年的照片。我的拍照技術太菜了,居然只把我自己拍出來了,你們都只拍出一半。(來自BCC語料庫)
3.“X”為動詞或動詞性詞組
(5)想畫很久了,但是啥時候能畫完,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說,畢竟上色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7-18)
(6)玩游戲太菜了,心態炸了,可是我還想玩。(新浪微博2020-09-07)
4.“X”為小句
(7)今天我投降,我打游戲太菜了,偶爾跌跌撞撞上幾顆星星,總是又會掉下來。(新浪微博2020-09-05)
(二)“X太菜了”構式的相關拓展。在此基礎上,往往會在“X”的后面加上語氣副詞“真是”“確實”“的確”“實在”等等,以強化主觀上的不滿
(8)煩死了,新人真是太菜了,雖然我也是那么被嫌棄著過來的,但是怎么感覺他比我當初還差呢。(來自BCC語料庫)
(9)而如今,好在還沒開始,因為我確實太菜了,這吊兒郎當整天浪費時間的日子該結束了。(新浪微博2020-06-28)
(10)睡了一覺,發現明天一早就要考思修了,線性代數還是看不進去,原來卡在哪兒,現在就卡在哪兒,不知道是書編得太爛,還是我的確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7-21)
三、“X太菜了”的語法分析
(一)單獨成句或作為分句出現。這是“X太菜了”最常見的用法
(11)我的口語太菜了。但是我會努力的,一定要考到6,不然還得再考一次。(新浪微博2020-07-12)
(12)看大佬手頭50多個活,我現在手頭有三個都已經覺得事情好多,我也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7-25)
(二)充當句法成分。“X太菜了”結構經常以賓語的形式出現在句中,偶爾也會作句子的主語、謂語、定語,但并不常見
1.作賓語
(13)今天我得知高中舍友要結婚的消息,想了想單身的自己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6-25)
(14)我忍不住再次吐槽學校的服務器太菜了,經費花在了除公共事務以外的地方了吧。(新浪微博2020-07-13)
2.作主語
(15)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本科就聽說的“秋招脫層皮”,本以為這幾年一直積累實習經驗,到了研三秋招能提前躺平。結果并沒有,我太菜了是事實。(新浪微博2020-09-14)
3.作謂語
(16)去年畫的這一套也就前兩張能看,他實在畫得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9-07)
4.作定語
(17)在成長和社交的過程中,總是能得出我真的太菜了的結論。(新浪微博2020-09-10)
四、“X太菜了”的語義分析
(一)“菜”的語義考察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釋“菜”時,說道:“草之可食者。從草,采聲。”上古時期,“菜”只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
到了中古以后,菜就包括肉類、蛋類及熟食在內了。它的本義是蔬菜。查閱《漢語大詞典》,對“菜”的解釋有以下幾條:①蔬菜類植物的總稱②肴饌的總稱③指素食、齋食④專指油菜⑤通“采”,采摘⑥通“采”。采地,卿大夫的封邑。又翻閱《現代漢語詞典》的第六版和第七版,“菜”的義項有六條:①能做副食品的植物;蔬菜②專供食用的③專指油菜④經過烹調供下飯下酒的蔬菜、蛋品、魚、肉等⑤形容詞,常用于口語中,表示質量低;水平低;能力差⑥名詞,作為姓氏。
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的分卷《徐州方言詞典》中,“菜”也有一個意義,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菜”第五條義項一樣,表示“不好、水平差、不夠標準”。比如徐州方言中有“菜梨”“菜貨”等說法,比喻能力差、水平低的人。此外楊雋在文中說,北京方言中“菜”有無能或廢物之意。謝麗霞指出,在北京方言、冀魯方言和臺灣方言中也有類似意思,表示愚笨、懦弱無能。比如“菜包子”指懦弱無能之人。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人們運用愈加廣泛,“菜”這一低下差勁、能力不強之義由方言區慢慢擴展到普通話中,并且《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收進了此義,并進一步解釋為“質量低;水平低;能力差”。
(二)“X太菜了”的語義特征
“X太菜了”中的“菜”與“菜貨”(指下等貨)、“菜包子”(比喻無用的人)中的“菜”語義相近。比如“他太菜了”就是指“他做得不好或者能力差”。雖然“X太菜了”的具體意思會隨著特定的語義場而有所改變,但是其“低下、劣等、差勁”等貶義含義卻始終不變。而“太”作為程度副詞,表示事物性質的程度很高。盧福波將“太”的語義內涵分為“程度極高”的肯定和“程度過分”的否定兩種語義傾向。其中當“太”傾向于肯定性時,一般與褒義性詞語或表示肯定意義的詞語相結合,說話人用以表示贊賞、贊嘆的情感傾向。
比如:太漂亮、太聰明。而當“太”傾向于否定性時,一般與貶義性詞語或表示不如意的詞語相結合,說話人用以表示不滿情緒。比如:太自私、太無恥。“太”使貶義或不如意的意義愈發加深。所以當“太”與“菜”組合時,“菜”的“質量低、水平低、能力差”這一貶義意味更加濃厚。下面舉例分析“X太菜了”的語義,如:
(18)帕梅拉我真的服氣!終于明白為什么叫暴汗運動了!對我這種這么久沒運動的人來說,全身酸痛,體能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6-21)
(19)獨自上班的半個月,發現自己太菜了,專業知識欠缺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自我懷疑與低落。(新浪微博2020-09-06)
(20)第一次玩任天堂switch有點意思,就是打得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9-08)
例(18)中太久不運動使自己的身體無法承受高強度動作,感嘆自己體力太弱了;例(19)半個月以來獨自上班的過程讓自己意識到專業能力不足;例(20)感嘆自己玩switch游戲的技術太爛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X太菜了”的語義概括為:表達某人對某一行為主體、動作行為、命題等能力差、水平低、質量低的主觀貶義評價。
五、“X太菜了”的語用分析
“X太菜了”句式具備主觀評價功能。“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沈家煊,2001)。
“評價”(evaluation)是表達說話者或作者對于他所談論的某一個實體或命題的看法、感覺、態度或立場(Thompson、Hunston,2000)。“X太菜了”在進行言語交際活動時,體現語言的主觀性,包含著說話人的一種主觀評價、主觀情感,而這種評價往往是貶義的。
(21)在刷科目一的題,總是刷著刷著忍不住玩玩別的軟件,救命啊我的自制力太菜了。(新浪微博2020-07-26)
(22)我也太菜了……我昨晚干了什么啊……喝了四瓶就吐了。(新浪微博2020-09-16)
(23)是什么讓沉著冷靜的我發出震耳欲聾的嚎叫?是隊友太菜了!怎么可以這么菜啊!(新浪微博2020-07-29)
例(21)感嘆自己的自制力不夠,無法專注刷題;例(22)嘲笑自己的酒量不行,喝了四瓶就受不了了;例(23)宣泄對其不滿情緒,認為隊友的能力不行。
六、結語
本文以“三個平面”理論作為指導,對“X太菜了”這一句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在句法上,“X太菜了”句式中的“X”可以為人稱代詞、其他名詞性成分、動詞以及動詞性詞組和小句,該句式在整體使用時可以單獨成句或作為分句出現,也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在語義上,“X太菜了”表達某人對某一行為主體、動作行為、命題等主觀貶義評價。在語用方面,“X太菜了”常見于口語和網絡平臺中,表達主觀情感,具有主觀評價功能。
參考文獻:
[1]楊雋.你曾是一只“菜鳥”嗎[J].咬文嚼字,2001,(01):16-17.
[2]謝麗霞,王曉新.網絡熱詞“菜”字的歷時語義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9,24(03):87-90.
[3]盧福波.關于“太”字結構的教學與研究——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三個平面的結合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0,(02):74-81.
[4]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07).
[5]Thompson,G.&S.Hunston.Evaluation:Anintroduction[A].InS.Hunston&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ce[C]Oxford University,2000.
作者簡介:
敖雪純,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在讀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