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珂璇
(江蘇省南通市新區學校,江蘇南通 226000)
部編二年級上冊課文《媽媽睡了》是一篇淺顯的敘事性散文,文章以一個孩子的口吻,敘述了他與媽媽午睡時的所見、所聞、所想。這篇課文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刻畫出睡夢中媽媽的美麗、慈祥和疲憊。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給讀者以親切恬靜之感。基于對本文的理解,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多層次的朗讀,通過以讀代講,促進學生有所感悟;結合課后習題,適當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積累語言文字;又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和聯系生活,使其感受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
《媽媽睡了》一文,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母子之愛:孩子愛媽媽,是從孩子的角度表現的,孩子眼中的媽媽美麗、慈祥,還很累;媽媽愛孩子,則是通過孩子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媽媽對孩子關愛的小事反映出來的。課堂的重難點就在于,學生可能只是感覺到這是一個孩子在觀察自己媽媽睡覺時的樣子,并不能領悟到這是一種母子之愛。
作為執教者,要想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們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我們自己要理解文中的“我”是如何一步步、深入地觀察媽媽的,從好奇心到感受到媽媽的累,再體會出這是媽媽對“我”的愛。教師只有讀懂了文本,才能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用入情的范讀,入境的引導,帶著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一層層推進教學,在反復的誦讀與合理的想象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表達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表達的魅力[1]。課文中媽媽的這份愛,應是學生在觸摸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在課文中,有很多可以細細品味的文字,如“明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紅的臉”“烏黑的頭發”等。對于這些優美的字詞,教師應創設美好的情境,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進行語言的拓展,而不是將這些詞語直接呈現在課件中,走過場一樣地讀一遍。
除“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外,《媽媽睡了》這篇課文豐富的內涵也體現了教材的育人價值。為實現人文主題教育,筆者通過視頻的渲染,為學生呈現出媽媽關心、照顧孩子的點滴畫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是立足于語言文字的教學,教師不能一味去品味升華情感,或強行拔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否則就是停留于表面,讓語文課搖身一變成了“思品”課。
《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執教本課的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合作學習的教學環節。
首先,在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所提出的教學要求不宜過于復雜,應以明確的要求引導低年級學生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其次,選擇能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問題。教學有主次之分,短短40 分鐘時間,要做到“限時講授”,教師必須圍繞教學重難點內容開展合作學習。最后,在學生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效地融入每個小組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進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給他們有扶有放的課堂。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小組合作學習外,由于《媽媽睡了》一文段落結構相似且層層遞進,筆者在教學中亦由扶到放。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設立“找一找,說一說,讀一讀”這樣簡單明了的學習方式,進行情境創設和情感體驗,并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遷移學法,自主學習,設計如下合作學習單(見圖1),有扶有放,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

圖1
李吉林老師說:“我非常習慣于思考。給孩子們上課,盡管每一次都精心設計了方案,但不到上課,我是不會停止對它的思考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知不足,然后進行反思,勇敢地撐起竹篙,向學生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