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琳,黃巧如,周倩珺
(東莞市人民醫院產科 廣東 東莞 523000)
產鉗術是產科助產中較為常用的助產方式,該治療方式主要在第二產程的助產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難產情況,盡可能避免對胎兒以及產婦產道的損傷,促進陰道分娩的順利進行,提升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安全[1]。基于此,抽取102 例頭位難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均于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入我院進行分娩,探究頭位難產產婦治療中低位產鉗術的應用指證以及對母嬰健康的影響情況。
共計抽取102 例頭位難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均于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入我院進行分娩,實施剖宮產治療的51 例患者為對照組,年齡22 ~35 歲,平均年齡(28.6±1.5)歲;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8.3±1.1)周;初產婦30 例,經產婦21 例;使用低位產鉗術治療的51 例患者為研究組,年齡21 ~34 歲,平均年齡(28.3±1.4)歲;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8.5±1.2)周;初產婦32 例,經產婦19 例;102 例產婦基線資料分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B 超檢查顯示單胎頭位;產婦意識狀態較好,無精神系統疾病且無家族精神病史;產婦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相關要求以及注意事項均完全知曉且自愿配合。
排除標準: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產婦存在意識障礙或者精神異常情況;產婦存在食物或者藥物過敏史;產婦參與同期其他臨床研究;產婦一般資料不完整或者其他因素影響研究開展。
低位產鉗術手術指證[2]:①產婦分娩第二產程出現工作乏力情況,胎兒檢查顯示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導致第二產程時間過長;②胎兒出現宮內窘迫情況;③產婦合并妊娠期高血壓、心臟病、肺部疾病等導致第二產程縮短;④吸引器助產失敗且檢查明確無明顯頭盆不對稱或者胎兒頭部已經進入骨盆部位且超過坐骨棘平面;⑤胎兒為后出頭或者臀位需要通過產鉗輔助分娩;⑥產婦有剖宮產手術史需要縮短第二產程時間。
對照組實施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治療,研究組實施低位產鉗術治療,手術體位為膀胱截石位,對其外陰部進行常規消毒之后鋪放消毒巾,常規導尿之后進行雙側陰部神經阻滯麻醉,初產婦需要進行會陰側切,完成后根據胎兒情況小心將產鉗放在合適位置之后通過叩診監聽胎兒的胎心,詳細觀察產鉗的位置,確保矢狀縫處于產鉗中間位置,適當牽引產鉗,了解產鉗的固定效果,避免引產過程中出現脫落情況,確定產鉗固定情況之后方可進行正常牽引,胎頭著冠之后方可將產鉗撤出,胎兒分娩完成之后需要仔細觀察產婦宮頸以及陰道情況,如果產婦出現陰道裂傷情況需要及時進行縫合處理,完成后繼續對側切口進行縫合,仔細觀察產婦及新生兒是否有并發癥,肌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詳細統計102 例產婦及新生兒分娩結局,分組統計產婦產后出血、感染、軟產道裂傷的發生率和新生兒窒息、面部擦傷以及頭皮血腫的發生率,分組計算各項占比后進行組間對比。
以SPSS 20.0 軟件對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治療后感染以及軟產道裂傷的發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兩組新生兒出生后窒息、面部擦傷以及頭皮血腫的發生率分組對比無明顯差異,分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02 例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分組對比[n(%)]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調整以及剖宮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產婦在分娩時會選擇剖宮產生產,剖宮產的分娩率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剖宮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高,會影響產婦產后的恢復質量,且不會降低胎兒的死亡率[3]。低位產鉗同剖宮產相同均是為了解決產婦難產,挽救產婦和胎兒性命的主要措施,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對于分娩安全性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剖宮產手術之外最佳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縮短分娩時間,盡可能避免胎兒出現窒息或者呼吸窘迫等危險情況[4]。
低位產鉗術在頭位難產產婦分娩中的應用需要充分考慮產婦是否符合低位產鉗助產要求,嚴格按照要求放置產鉗,確保產鉗位置放置正確,由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通過鉗葉對于胎兒頭部進行保護,避免操作不善或者設備不全等因素影響分娩的安全性,避免母嬰健康受損,確保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5]。低位產鉗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頭位難產胎兒在分娩時胎兒雙頂徑處于坐骨棘平面以下部位,先露骨質部位長達3 cm,通過陰道檢查能夠觸摸到胎兒的耳背方向,能夠明確胎位方向,此時進行牽引分娩能夠有效降低產婦以及胎兒的受損度,提升分娩安全性[6]。低位產鉗術在引產過程中仍然可能出現失敗情況,失敗的主要原因為胎兒異常或者頭盆不對稱,如胎兒胎位不正且胎兒頭部轉回困難,產鉗扣合不佳或者產鉗引產中所受的阻力過大則需要及時進行剖宮產治療,確保胎兒以及產婦的安全性[7]。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治療后感染以及軟產道裂傷的發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兩組新生兒出生后窒息、面部擦傷以及頭皮血腫的發生率分組對比無明顯差異,分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低位產鉗術在頭位難產分娩中的應用對于產后出血的預防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產后出血情況,提升術后康復質量,降低產后分娩的風險性。
低位產鉗術是難產治療中較為常用的干預措施,其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剖宮產的發生率,在產科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有關研究中指出,低位產鉗術在頭位難產中的應用對于胎兒分娩的安全性有非常重要的促進效果[8]。低位產鉗術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能夠通過產鉗對胎兒進行旋轉或者牽引,調節胎兒體位異常情況,確保胎兒抬頭的順利下降和胎兒的盡快娩出,在第二產程分娩速度的提升效果顯著。由于胎兒的頭位比較低,低位產鉗術在治療中的方式比較簡單,且牽引阻力相對比較小,能夠為胎兒頭部起到保護作用,在提升分娩速度的基礎上避免胎兒頭部的受損,同時降低產婦自身的損傷程度,是降低難產的重要措施[9]。作為促難產分娩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時間已達上百年之久,在實際治療中常用的手術方式主要為低位產鉗術,中位產鉗術和高位產鉗術三種,低位產鉗術在實際治療中指的是胎兒頭部已經到達骨盆位置,中位產鉗術值得是胎兒頭部雙頂徑已經超過骨盆入口位置,但是距離骨盆底部仍然存在一定的距離,高位產鉗術指的是胎兒頭部尚未達到盆骨入口位置。眾多治療表明,中高位產鉗術在難產治療中的應用難度均比較大,手術風險性比較高,目前臨床治療中很少在實施中位產鉗術和高位產鉗術治療[10]。
綜上可知,頭位難產產婦生產中根據其實際情況實施低位產鉗術不僅能夠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提升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