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麗,董 彥,盧 娜,袁 昂
(山東省腫瘤醫院頭頸放療一病區 山東 濟南 250117)
喉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能夠使患者出現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咳嗽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1]。喉癌患者在治療時,主要通過手術治療,然后再進行放療,以遏制腫瘤細胞的發展,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喉癌患者在手術后、放療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影響患者的營養狀況,因此需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進食方案,提升患者對營養物質的攝入[2-3]。本文主要研究適應黏稠度的營養攝入方法對喉癌術后放療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
選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接受喉癌術后放療后吞咽障礙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奇偶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患者。對照組:年齡47 ~75 歲,平均(60.92±5.84)歲;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7 例。觀察組:年齡48 ~76 歲,平均(61.87±5.89)歲;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6 例。
組間一般資料作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喉癌;所有患者均存在吞咽障礙;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認知障礙者;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伴有全身感染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吞咽功能訓練和飲食指導,方法為:由醫生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并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進食餐具、進食體位;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頰部運動訓練、舌部運動訓練、腭閉合訓練、吞咽肌訓練和空吞咽訓練,每周進行三次訓練,每次訓練30 min。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適應黏稠度的營養攝入方法進行營養補充,方法為:語言治療師記錄患者的吞咽時間、食物滯留情況、誤吸滲漏、舌骨移動度和環咽肌功能情況,對患者吞咽障礙的程度和類型進行評估,然后找到適合患者的食物黏度和“一口量”;對于舌運動受限、協調性欠佳者,給予患者稠液體,避免糊狀食物;對于吞咽延遲者,選擇稠液體,避免稀液體和流質食物;對于呼吸道閉合不足者,選擇糊狀食物,避免稀液體和流質食物;對于舌根部后縮不足、喉上抬不足或者咽壁收縮不足者,選擇稀液體,避免稠液體和糊狀食物。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將食物制成勻漿,把各種食物加工成熟食,谷類食物制成稠糊,雞蛋、肉類、蔬菜、豆制品等煮熟切碎,食物冷卻后加入豆漿或者牛奶,與糖、鹽、油等混合后放入電動攪拌機攪成勻漿;或者讓患者直接選擇含有麥芽糊精、水、膳食纖維、植物油、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腸內營養混懸液,然后添加不同比例的增稠劑,給予患者進食;在進食后要清洗口腔,避免食物殘留。
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三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I、每日攝入量、營養狀況評分、實驗室指標以及治療期間肺部感染率,并作對比。
用S P S S 22.0 軟件統計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百分比(%)表述。P<0.05 表明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BMI、每日攝入量、營養狀況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MI、每日攝入量、營養狀況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BMI、每日攝入量、營養狀況評分對比( ±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BMI、每日攝入量、營養狀況評分對比( ± s)
組別 例數 BMI(kg/m2) 每日攝入量(kca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8.79±1.65 20.76±1.93 1499.26±147.85 2036.31±188.75對照組 40 18.72±1.64 19.22±1.81 1498.95±147.64 1598.92±144.62 t 0.1903 3.6810 0.0094 11.6336 P 0.8496 0.001 0.9925 0.001組別 例數 營養狀況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3.65±0.34 2.33±0.21對照組 40 3.72±0.35 3.16±0.29 t 0.9073 14.6610 P 0.3670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實驗室指標,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對比( ± 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對比( ± s)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L) 白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13.42±11.16 134.08±12.95 36.32±3.42 40.68±3.93對照組 40 113.59±11.17 124.62±11.59 36.51±3.43 37.66±3.52 t 0.0681 3.4427 0.2481 3.6203 P 0.9459 0.001 0.8047 0.001組別 例數 前白蛋白(m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72.39±27.06 312.51±30.86對照組 40 272.18±27.03 291.76±27.58 t 0.0347 3.1708 P 0.9724 0.002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有1 例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情況,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50%;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有7 例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情況,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7.50%。
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喉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對患者的咽喉部位造成嚴重的損傷,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5]。喉癌患者主要接受手術、放療治療,但是經過治療后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使得患者治療后的營養狀況不斷惡化,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合理的治療,以改善其營養狀態[6-7]。
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適應黏稠度的營養攝入方法治療,醫護人員能夠對患者的吞咽障礙類型和程度進行準確評估,然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促使患者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提升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而促使患者的身體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提升免疫功能,減少疾病治療期間感染的出現[8]。
研究得出,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MI、每日攝入量、營養狀況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實驗室指標,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術后、放療后出現吞咽障礙的喉癌患者,給予其適應黏稠度的營養攝入方法,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