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斑,湯紹遷(通訊作者)
(長江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0)
早期胃癌定義為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而與淋巴結轉移無關的胃癌階段[1],早期胃癌經內鏡下根治治療后預后較好,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在早期發現胃癌病灶后進行徹底根治性治療對早期胃癌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擬以早期胃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胃息肉患者作為對照對象,分析影響胃息肉進展至早期胃癌的可能危險因素,對早期胃癌的預防及篩查給出參考。
選擇2013 年1 月—2018 年12 月于荊州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早期胃癌患者79 例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納入標準:住院患者經胃鏡下病檢及手術切除病灶的病理學檢查后確診為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于黏膜內,未突破黏膜下層)的病例;并選擇相同時間段經過胃鏡鏡下病理學活檢明確診斷為胃息肉的79 名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及對照組排除標準:(1)有其他系統的腫瘤病史;(2)重大手術后、外傷后患者;(3)孕產婦;(4)有消化道良性腫瘤病史患者;(5)病歷資料不全的患者等。
使用荊州市中心醫院病歷系統搜集并整理實驗組及對照組的患者病歷資料,從中選擇調查的危險因素,并進行變量賦值,選擇的危險因素如下:性別(1=男;2=女)、年齡(1 <60 歲;2 ≥60 歲)、體重(1 <60 kg;2 ≥60 kg)、文化程度(1=文盲;2=小學/中學;3=高等學歷)、職業(1 =農民;2 =工人;3 =公務/事業職員;4=自由職業;5=無業)、Hp(0=陰性;1=陽性)、吸煙史(0=無;1=有)、飲酒史(0=無;1=有)、居住區(1=鄉村;2=城鎮)、胃炎/胃潰瘍病史(0=無;1=有)、高血壓(0=無;1=有)、糖尿病(0=無;1=有)、冠心病(0=無;1=有)、血吸蟲病(0=無;1=有)等。共計14 個危險因素。
使用統計學軟SPSS 17.0 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變量賦值后的危險因素進行錄入,整理后進行單因素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可能危險因素,整理統計后進一步使用多因素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找出與早期胃癌可能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
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顯著性分析的分組數據及結果。根據P<0.05 時有統計學意義,表中的性別、年齡、吸煙史、是否有胃炎/胃潰瘍病史、Hp 感染、是否有高血壓等危險因素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早期胃癌發病相關。見表1 所示。

表1 回歸分析

表1(續)
對上述經過單因素顯著性分析后,有顯著差異的危險因素列表后再次進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分析及結果。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由表2 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結果可知,Hp 為陽性(P=0.021)、年齡(P=0.001)、胃炎/胃潰瘍病史(P=0.024)、高血壓(P=0.03)等四個危險因素,滿足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在對胃癌的發病機制的探討中,多數學者傾向于胃癌是先由癌前病變進展至早期胃癌,故本文并未選擇正常人群體作為空白對照組,而是將早期胃癌患者組及胃息肉患者組分別作為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希望能夠分析出由胃息肉患者進展至早期胃癌的可能危險因素,提供更具有特異性的數據分析結果。經過對十余個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分析,可以從結果中得出人口學因素如性別、體重、文化程度、職業等因素均不是荊州地區與早期胃癌相關的危險因素,年齡因素有統計學意義,推測可能與高齡患者癌癥發生率升高的自然過程相關,日本研究者Yoshida 等人進行的研究中也指出,高齡患者在胃腸道癌癥中占據了主導地位[3];幽門螺桿菌(Hp)與胃癌的關系則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早在1983 年就被發現其是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原菌[4],1994 年被相關文獻認定為致癌物[5],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幽門螺桿菌可以導致持續的胃部慢性感染,最終進展至胃癌;統計學結果中胃炎及胃潰瘍病史與早期胃癌密切相關,同樣是因為胃炎、胃潰瘍可能進展至腸上皮化生、萎縮性胃炎等高危癌前狀態,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癌前狀態與胃癌密切相關[6];統計學結果同時提示高血壓作為危險因素有統計學意義,但尚未有研究明確高血壓與早期胃癌發生存在直接聯系,可能與高血壓病對全身血管的影響有關,或是小樣本下統計誤差所致;此外,飲酒因素在研究中未有統計學意義,一項MATA 分析曾報道,戒酒對胃癌風險沒有顯著影響[7];同時,荊州地區作為血吸蟲病高發地區,將血吸蟲病納入研究后差異未有統計學意義,與胃癌相關危險因素無明顯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