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珅榆,馬晶山
(長安大學校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64)
中藥是中醫治療中的重要部分,中藥制劑中的藥物成分是從中藥材中提取出來,其在臨床治療中療效顯著。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藥制劑在患者應用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1]。目前,隨著中醫藥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同時,中藥制劑帶來的不良反應也受到醫學界和患者的廣泛關注[2]。提升醫護人員的中醫藥原理的認識,加強藥房管理,保障患者用藥效果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在我院接受中藥制劑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15 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探討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方法,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12 月在我院接受中藥制劑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15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回顧患者的臨床資料,具體顯示為:男性6 例,女性9 例;年齡在60 ~8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48±4.48)歲。15 例患者均為職工家屬,患者及本人對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且該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分析產生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用藥方式、藥物成分、不良反應發生的類型,以明確引發不良反應的各種因素,采取有效治療和處理措施,同時制定加強藥房管理的方法,以規范和監督中藥制劑的使用和藥房管理流程。
藥房管理方法:(1)制定科學規范的藥房管理制度,嚴格規范和落實藥物化價、審方、核對等工作,定期為藥物調配人員開展相關教育和培訓,嚴格實施獎懲措施,加強其責任意識和用藥安全意識,避免其在藥物調配中出現嚴重錯誤;(2)加強藥物管理,對藥房內藥物的名稱和日期等要標注清晰,擺放方式要根據具體類型分類放置,藥房溫度和濕度要適中,藥房管理人員加強對藥物保質期和密封等情況的查看,及時報備處理;(3)嚴格規范中藥制劑流程。中藥處方中的藥物必須符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藥物調配人員在進行藥物調配時,要明確臨床主治醫師已簽字確認,嚴格按照處方中的藥物種類、劑量、用法等,并注意處方中的備注信息。藥物調配后,要再次確認患者信息資料、處方內容,以防錯拿或漏拿;對于住院病人,應在藥品袋上做好相應的標注,比如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相應的病房號、床位號等,避免分發錯誤。(4)在藥房設置專門的咨詢窗口,為患者解答疑惑,指導患者用藥的正確方法,詳細向患者講解用藥期間的注意事項以及易產生的不良反應,幫助患者提高安全用藥意識;針對年紀較小和年齡較大患者,除了藥物講解,還要加強患者用藥時和用藥后的觀察,發現不良反應的出現,要及時停止用藥,根據患者病情和不良反應癥狀表現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盡快恢復不良反應,后續要加強觀察和預防。(5)隨著生物制藥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不同中藥制劑會延伸出其他類型的藥物,藥物調配方法也會不斷更新和變化,藥房管理人員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習,通過培訓等方式掌握不同的新中藥制劑的用藥原理、用藥方法、用藥劑量和用藥途徑,以及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及能夠及時采取的處理措施,要特別明確口服藥物、靜脈滴注的應用效果,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從根本上保障中藥制劑的安全性。
回顧性分析15 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用藥方式、中藥制劑成分、所發生不良反應的類型以及經過治療處理后患者的恢復情況。
以例(n)或百分比(%)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下表可知,15 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主要是靜脈滴注,所占百分比為73.33%,而口服藥物的方式發生不良反應情況較少,所占比例為26.67%,顯著低于靜脈滴注的用藥方式。對比差異較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5 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用藥方式分析[n(%)]
對15 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所用中藥制劑成分進行分析,排名前四的藥物有紅花注射液,其占比為40.00%(6/15),患者不良反應表現為皮疹;舒血寧注射液,其占比為26.67%(4/15),患者不良反應表現為瘙癢、面部潮紅;喜炎平注射液,其占比為26.67%(4/15),患者不良反應表現為皮疹、寒戰、發熱等;燈盞花素注射液,其占比為6.67%(1/15),患者不良反應表現為瘙癢等。
通過15 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所涉及到系統或器官進行分析,發現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有皮膚不良反應,占比為46.67%(7/15),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皮疹、瘙癢、面部潮紅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占比為20.00%(3/15),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占比為20.00%(3/15),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四肢麻木等;呼吸系統不良反應,占比為13.33%(2/15),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喉嚨疼痛、嘶啞、氣促等。
15 例患者在使用中藥制劑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采取停藥和其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均有效改善。數據顯示,已治愈患者有11 例,所占百分比為73.33%(11/15),有效好轉的患者有4 例,所占百分比為26.67%(4/15),沒有發生死亡情況。
中醫在我國醫學技術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治療理念是以人體生理結構、病理特征以及疾病診斷來對患者癥施治,從根本上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3]。隨著生物制藥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根據中醫辨證治療方劑的配置原理,中藥材被提取、加工制成多種中藥制劑,再配合西醫治療,在治療各種疾病中發揮了顯著治療效果[4-5]。但在患者使用中藥制劑的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反應也不可忽視。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有皮疹、瘙癢、面部潮紅、惡心嘔吐、腹痛、頭痛、頭暈等,給患者身心造成較大損害。
引起中藥制劑產生不良反應的因素非常復雜,要明確引發因素,對癥采取應對措施。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分析發現有幾點主要原因,首先,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是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之一,由于老年人本身身體免疫力比較低,還存在一些基礎性疾病,對藥物的吸收程度和耐受程度相對而言比較差,因此予以中藥制劑治療時,要嚴格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疾病狀況、耐受程度等情況,調配藥物種類和劑量,并向患者詳細講解用藥方法和相關注意事項[6-7]。其次是用藥方式,對于臨床上中藥制劑的用法,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是口服藥物、靜脈注射以及靜脈滴注,在此次研究中對患者的用藥方式主要是口服藥物及靜脈滴注,分析發現采取靜脈滴注方式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口服藥物的方式。再有是藥物成分的影響,中藥制劑是根據中醫劑方的原理,通過生物制藥技術將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加工而制成,從根本上來說藥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用藥方式、用藥劑量、用藥時間和次數或者與其他相沖的藥物一同應用的話,很大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8-9]。因此,臨床上要準確診斷和科學判斷患者病癥,嚴格根據患者癥狀表現選取合適的藥物和給藥方式,降低用藥風險。此外由于醫護人員的失誤和差錯或是對中藥制劑原理掌握不全面也是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因素。加強藥房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員的知識理論和技能,增強責任和安全意識是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性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患者的身體狀況、用藥方式等因素有較大關系,發生的不良反應類型多樣,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病癥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并加強藥房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