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錦州醫科大學 科技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一文中強調:將營造健康的科技創新環境和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制度化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蒲姓\信管理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我國科學事業發展。
科學研究是一個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誠信所屬道德范疇,泛指為人真誠、信守承諾,亦指實事求是、尊重事實??蒲姓\信的缺失可分為多種表現形式,如抄襲剽竊、搭車署名、數據造假等,極大地阻礙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針對科研誠信管理工作,多數高校采取多模式管理。張銀霞(2016)對常春藤聯盟高校本科生學術誠信政策進行比較發現,高校多數采用紀律制度、自律、教師群體監查、多元主體共治四種治理模式并形成循環關系鏈。楊為(2013)提及績效收入是誘使研究員做出不道德行為的關鍵因素,然而筆者認為績效收入是學校的鼓勵政策,并不能影響教師的道德理念。宋艷雙(2019)等學者提出科研誠信應在廣義的層面上著重構建提升科研質量和可靠性的制度體系,從研究的產出到研究成果轉化均需列入科研誠信的考察范圍,在評估時考慮拓寬指標體系、鼓勵數據共享、透明化發表等。蔣來(2015)等人也從申請立項、項目實施、項目成果及轉化等多維度梳理近10年高校科研不端的案例。由此可見,科研誠信管理對于一個高校而言十分關鍵,相關部門應對整個科研過程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
社會角色理論強調辨析社會角色的動態過程,通過有效地詮釋角色的內涵,指導目標群體理解社會角色、避免角色沖突、緊張、中斷、失敗等角色問題,從而提高角色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及創造性。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管理的重點,誠信管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道德認知,道德參數的微小變化將對整個誠信系統產生巨大影響。
Mejlgaard,N.(2020)等學者提出從科研環境培養、道德系統構建以及交流體系管理三個方向落實從理論到實踐,這與社會角色認知的三個階段相契合:角色期望、角色領悟、角色實踐。首先,針對角色期望,科研工作者即角色扮演者作為教師,學生對其有榜樣和被引導的期待。角色扮演者轉換身份為學校職工,則需要遵守相關校規校紀、身兼學校榮譽和使命的期待。在科研環境中,科學事業對科研工作者有科研創新的期待。其次,角色的領悟是角色扮演者對規范行為的理解,也是個人為縮小期望與實踐之間差距而認知調試的過程??蒲姓\信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角色扮演者理解自身角色,找到社會的角色期望與個人角色之間的差別之后進行實踐。最后,科研工作者在面對主觀認知的內外沖突后,達到實事求是的認知要求、從而遵守道德規范和準則做到誠信實踐。
基于社會角色理論,角色要在特定的社會組織中存在,根據不同角色身份履行對應的權利和義務?;诟咝=處熃巧攸c,可將高校教師分為三個基礎角色定位:任課教師(導師)、職工、科研工作者。
第一,一名出色的教師肩負著學生的期望。充分利用學生對教師科研誠信的期望,將教師的道德行為設為榜樣。同時,將科研誠信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交流中,例如課堂教學、研究生小組討論、每月定期做科研匯報等。為研究生提供健康科研環境的同時幫助科研教師形成自我約束,激發榜樣效應從而避免誠信問題。
第二,學校對教職工持有輔助學校取得榮譽的期待。教職工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在提升學校的科研地位。多數高校開展教師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工作,以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利用誠信培訓等活動構建道德誠信體系,抓好科研每個環節的監督,包括利益聲明、誠信條例復述、成果轉化指導等。鼓勵教師完成日常的道德教育建設要求,保證誠信科研工作質量。
第三,科研事業要求一名科研工作者擁有出色的專業技能和強大的責任心。高校教師是一個群體,特別是在同一所學?;驅W院的科研教師應充分發揮互助作用。特別是實驗類型科研活動,數據實踐和管理往往是復雜的,教師之間的鼓勵與支持不但有助于科研工作的客觀執行,可以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質水平。
角色的領悟和實踐是一個相互發展的過程,如果角色對角色期望領悟不透徹,在工作中便無法真正意義上的踐行。各職能部門也應針對籌劃、匯報、交流和評審等各個階段對科研誠信問題加以界定,幫助科研教師加深領悟,將不誠信行為扼殺在萌芽階段。本文探索性地將社會角色理論應用于高??蒲姓\信管理,利用其引導科研教師進行社會角色扮演,不僅有利于促進科研誠信工作的生活化,更為誠信創新管理提供了針對性和方向性的參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