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晶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我國經濟法在30年的成立過程中,經過不斷的修改和完善,最終將經濟法建立在了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社會各個領域也對此給予了認同的態度。自從經濟法誕生以來,人們對經濟法的討論從未停止。從立法初衷角度出發,經濟法設立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其自有的法律形式和經濟方式來規范性地分配社會財務,保證社會實現和諧統一。所以,分析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作用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社會整體利益代表著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并不是個人利益的疊加。社會整體發展也要以社會整體利益為目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經濟社會中,社會整體利益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形式。主要包含:對公共秩序安全提出要求、對經濟發展提出要求、對公共資源分配提供要求以及維護基本的公共道德[1]。
社會整體利益不光代表著法學概念。最早在20世紀,法律體系的主要中心都是圍繞著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進行的。那時候,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處于平等的位置,雙方被一致認為是平等的,人們認為當個人利益有所提高時,社會利益也會隨之增加。有學者認為,設立法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整體社會利益,法律的根源也就是社會利益的創造者。此想法的提出使法律作出了改革。到了20世紀末,社會整體利益已經成為了法律當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國家和個人都要以此為標準。同時它也成為了司法判決的重要依據。社會整體利益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逐漸確立起來,并慢慢成為了社會本位思想的基礎保障[2]。
對經濟法做出調整是為了應對市場失靈產生的問題。市場失靈是指在市場機制不能進行自我調整的狀態下,出現了低效率運行的狀態。市場失靈一般都是由于一些社會中的個體過度追求個人利益,進而做出了損害社會公益的事件,而在這個時候,經濟法能夠重視社會利益,將改變和調整作為目的,從社會整體利益角度出發,來使社會經濟得到安穩的維持。
在經濟法的調控范圍內,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則是主要對象。市場失靈會導致市場經濟失去原有的平衡,這就需要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來解決問題。經濟法在這時就需要對宏觀調控做出調整,其中包括財務稅務、金融以及計劃等方面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其做出調整,經濟法能夠保持社會擁有一個安穩的經濟秩序[3]。從微觀角度來看,市場中如果制度失靈,那么政府就會出現失靈。這就需要經濟法來對市場規則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不正規的競爭關系都要進行調整和約束。
經濟法自身包含了經濟性、政策性、行政性和綜合性等特征,最主要的還是經濟法在市場秩序維護中的應用,它掌握了市場整體的經濟效益。將社會整體利益當做出發點,更加符合經濟法的特征。
所謂的經濟自由,是在法律法規的范圍之內,能夠擁有自行控制經濟的權利。經濟自由并不會受一些非法因素的干涉,這也就代表著在市場環境中可以自由進出某種行業[4]。民間資本進入到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行業中也會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但是這又與公共事業限制經濟自由產生了矛盾。所以一部分學者認為,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相分離,也是經濟法中重視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表現。
在限制市場秩序過程中,經濟法需要對個體間的權利義務進行調整。以弱勢群體為代表的社會資源匱乏群體,通常是指消費者、勞動者和小企業經營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社會的共同責任就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當中也規定了一旦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將對消費者給予雙倍的賠付。這從側面也證明了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特殊照顧。同樣,一旦存在弱勢群體,就必定存在強勢群體,二者之間的利益差距會很大程度地影響社會秩序的公平性,這也就說明,經濟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維護社會秩序,所以,弱勢群體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國家有規律的宏觀經濟,能夠加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并且社會個體經濟利益的提升也會及時得到反饋[5]。這種良性的經濟循環需要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在經濟法調整下的產業結構能夠將干擾社會的現有產業氛圍鼓勵類型、限制類型和淘汰類型,這樣能夠為產業經營者指定明確方向。同時,在經濟法的作用下,投資者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勞動者也會因此獲得大量的創業就業機會。所以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法占有重要地位。
經濟法就是為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出現的,經濟整體的局限性很容易導致市場失靈,為了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使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到維護,要通過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的約束來解決問題。主要是涉及到社會整體利益的內容,都需要專門的法律部門來進行維護,這也體現了經濟法在社會整體利益當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使社會整體利益和經濟法維護作用之間的關系更加牢固,通常將經濟法作為基礎的政策標準,依靠宣示經濟法來使法律維護的整體利益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6]。在經濟法中,基礎政策的數量較多。鞏固經濟法地位時,可以參照經濟法中的這些基礎政策,以強制宣示的方式來提高人們對經濟法的認知程度。
從策略角度出發,經濟法能夠通過宏觀角度來對社會整體做出調節。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法會跟隨經濟發展的方向,依靠產業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引導社會資本進行正確的流動,為一些新興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這樣能夠有效擴張市場范圍,對社會整體利益起到間接的維護作用。例如:一旦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那么經濟法可以依據產業政策,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來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且能夠根據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提出的要求,給予足夠的資金和優惠發展策略。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以此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效率。
為了能夠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更好的維護,可以通過經濟法的責任制度來對那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法亂紀的行為作出應有的懲罰。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經濟法可以聯合其他法律法規,在責任制度構建的過程中,可以與其他對社會公共經濟利益作用一樣的法律法規進行聯動,以此來當做經濟法維護社會利益的基礎。例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對侵犯消費者權益事件的賠付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也對同樣的問題提出了召回制度。所以,以上法律法規都可以與經濟法進行配合,從不同的角度來對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事件作出相應的懲罰,進而對社會整體權益提供良好的維護作用,促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也會在此法律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約束。其次,通過利用刑事責任,站在立法的角度來發揮經濟法的保護功能,對待損害我國集體利益的行為,要提供完善的糾正策略,由此可見經濟法能夠有效降低損害社會整體利益事件的發生概率。
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過程中,一定要始終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不能為了實現社會整體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經濟法應用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保證社會整體利益,同時通過對社會利益進行微觀的調控,可以對個人利益進行合理的掌控,保證個人利益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這樣才能對社會整體利益起到維護作用。
結束語:綜上所述,利用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能夠保證經濟法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通過強化立法和建立相應的責任制度等策略,加強人們對經濟法的認知程度,在市場經濟中鞏固經濟法的地位,同時也能夠保證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