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樣,高麗麗,王耀輝,王劍蓉,章宜芬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病理科,江蘇 南京 210029 )
顆粒細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s,GCTs)臨床少見,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是舌部及皮膚,發(fā)生于消化道者極其罕見,食道是胃腸道GCTs 的最常見部位[1-3]。其臨床過程大多為良性,惡性者僅占1%-3%。本文回顧性分析我科2010 年以來遇到的消化道GCTs 3 例,并復習相關文獻。
回顧性分析本科室2010 年至2019 年外檢歸檔資料,根據(jù)組織學切片及免疫組織化學標記確診為消化道的GCT 病例3 例(表1),2 例為女性,1 例為男性;發(fā)病部位分別為胃體、食道下段及肛管周;年齡范圍47-60 歲;均表現(xiàn)為與腫塊部位相關的癥狀包括嘔吐、吞咽困難伴呃逆及肛門異物感伴疼痛。2 例同時伴有其他疾病包括胃平滑肌瘤及肛瘺。
所有標本經(jīng)10% 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HE 染色。免疫組化采用En Vision 兩步法,一抗S100、Lysozyme(Lyso)、Inhibin、calretinin(CR)、DOG1、CD117、TFE3 購自福州邁新公司,CD34、SMA、CD68、ki-67 及購自Dako 公司,所有病例均行淀粉酶消化的PAS(PAS-D)染色。

表1 3 例GCTs 的臨床特征
觀察組病例腫瘤最大徑14mm-35mm,切面呈灰白灰黃色、實性、質稍硬韌,邊界清楚(食道及胃體)或不清(肛管周)的粘膜下結節(jié),無明顯包膜。發(fā)生于食道的GCT 大體表現(xiàn)為沿食道走行的長條索狀結構(圖1)。腫瘤中心分別位于粘膜下層到淺肌層(胃體)、粘膜固有層到粘膜下層(食道下段)、皮下纖維及肌肉組織(肛管周),不累及被覆上皮。顯微鏡下腫瘤細胞較大,排列松散或致密,巢狀或片狀,胖梭形、卵圓形或多邊形,胞漿豐富、顆粒狀,顯著嗜酸性或嗜雙色性,細胞核居中,小、圓形或卵圓形,形態(tài)溫和、深染,偶見核仁,核分裂罕見(圖2)。胃體部GCT 灶性腫瘤細胞呈梭形。食道GCT 內見顯著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達33 個/HPF(圖2)。腫瘤組織內有顯著的膠原纖維增生。
3 例GCTs 均表達S100 及CD68(圖2 及表2),呈彌漫的顆粒狀表達,也可表達Lyso、inhibin、CR,Ki-67 指數(shù)極低(約1%),PAS-D 陽性,不表達SMA、TFE3、CD117、CD34,僅一例灶性弱表達DOG1,腫瘤間質細胞表達CD34。

表2 3 例GCT 的免疫組織化學和組織化學染色

圖1 食道GCT 大體表現(xiàn)為條索狀的灰白色結節(jié)

圖2 消化道GCT 的組織學及免疫組化表達
隨訪41-65 個月,位于肛管周的病人因手術切緣陽性追加手術,其余兩例未見復發(fā)及轉移。
GCTs 是一類起源于神經(jīng)外胚層、具有施萬細胞分化的腫瘤,通常見于中老年人,女性比男性更多見[1]。本瘤大部分見于真皮或皮下,少數(shù)發(fā)生于粘膜下層、平滑肌或橫紋肌,極少數(shù)發(fā)生于內臟器官,絕大部分為單發(fā)病變[2]。發(fā)生于消化道的GCTs 占所有GCTs 約8%,其中大部分位于食道遠端[3]。內鏡下常診斷為平滑肌瘤、胃腸道間質瘤,為此,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及總結相關文獻報道,將消化道GCT 的臨床特征、診斷及鑒別診斷、臨床處理及預后加以分析,幫助臨床及病理醫(yī)生更好的識別消化道GCT。
消化道GCT 最常見于食道遠端,其次是結直腸,罕見于胃、小腸、膽道等部位。大部分GCTs 無明顯臨床癥狀,于消化內鏡篩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部分病人表現(xiàn)為與發(fā)病部位相關的非特異性癥狀包括吞咽困難、呃逆、嘔吐、腹部不適、出血、梗阻等[3-7]。內窺鏡下GCTs 表現(xiàn)為位于粘膜下層的灰黃色孤立結節(jié)或無蒂息肉,質地偏硬,腫瘤大小通常小于2cm,與平滑肌瘤及胃腸道間質瘤難以區(qū)分。本組3 例GCTs 均有明顯的臨床癥狀,1 例食道GCT 表現(xiàn)為吞咽不利伴呃逆間作、1 例胃GCT 主訴間斷嘔吐、1 例肛管周GCT 有肛門異物感及疼痛,前兩者經(jīng)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粘膜下隆起性病變,術前臨床診斷分別考慮間質瘤及平滑肌瘤。
大體標本GCTs 表現(xiàn)為界清或不清的灰白灰黃色結節(jié),質地偏硬韌,無包膜。顯微鏡下腫瘤細胞具有特征:表現(xiàn)為片狀、巢狀的多邊形及卵圓形大細胞,胞漿豐富,內含嗜酸性或嗜雙色性顆粒,細胞核小、圓形或卵圓形,居中,形態(tài)溫和、深染,偶見核仁,核分裂罕見,腫瘤細胞在粘膜下層或固有肌層穿插、“浸潤性”生長,使得內鏡下切除時有時難以判斷切緣情況。腫瘤常伴有顯著的膠原纖維組織增生。絕大部分GCTs 表達nestin、CD56、S100、CD68、NSE、vimentin、SOX-10,PAS-D彌漫陽性,部分腫瘤表達inhibin、PGM1、CR、TFE3,通常不表 達CK、EMA、NF、SMA、CD117、DOG1、desmin、CD34、HMB45[4-13]。
在診斷GCTs 時,應注意以下特征:腫瘤中出現(xiàn)梭形細胞;腫瘤細胞壞死;細胞核增大、泡狀并有明顯核仁;核漿比>2:1;核分裂像>5 個/50HPF;腫瘤細胞有顯著多形性。如具有以上3 條或以上特征診斷為惡性GCTs;如符合1 條或2 條診斷為不典型GCTs。需要注意的是,有些GCTs 具有良性的組織學特征但表現(xiàn)為惡性生物學行為,因此有些學者建議對GCTs長期隨訪[13-14]。
GCTs 組織學上與消化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如胃腸道間質瘤、平滑肌腫瘤、神經(jīng)鞘瘤、橫紋肌腫瘤等不難鑒別。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腺泡狀軟組織肉瘤與GCTs 在組織學上難以區(qū)分,且兩者都可表達TFE3,此時需要一套有效的免疫組化鑒別指標,Chamberlain BK 等人推薦使用PAS-D、S100、inhibin、SOX10、nestin、calretinin,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不表達或局灶性表達PAS-D、S100、inhibin、SOX10、nestin[12]。本組中3 例GCTs 均不表達TFE3。
本觀察組的3 例腫瘤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織化學均符合GCTs 的診斷標準,但胃體部腫瘤累及粘膜下層和淺肌層,其部分腫瘤細胞梭形,生物學行為還有待更長時間的隨訪。
97%以上的GCTs 為良性,切除干凈后不復發(fā)、不轉移[14]。對于直徑小于2cm、境界清楚的GCTs,內窺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及內窺鏡下粘膜剝除術(ESD)是比較好的選擇,該術式創(chuàng)傷小、經(jīng)濟、并發(fā)癥少[15-16]。但由于部分GCTs 境界不清、會出現(xiàn)切緣陽性的隱患而導致腫瘤復發(fā)。因此,術后需長期隨訪。本觀察組3 例GCTs,食道下段者長徑達到35mm,但其為細長梭形、沿食道走行生長,ESD 術后病理學評估手術切緣為陰性;而位于胃體者腫瘤深達淺肌層、但其周圍有明顯的膠原纖維增生,ESD 術切除時易于剝離。此兩例未出現(xiàn)明顯的手術并發(fā)癥,術后隨訪暫未出現(xiàn)復發(fā)及轉移的征象。此兩例的臨床處理拓寬了我們對GCTs ESD 術的應用范疇。
最近Riffle ME 等人報道25% 的成人及100% 的兒童食道GCTs 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細胞性食道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67%的患者有腫瘤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提示食道GCTs 可能是EoE 的并發(fā)癥[17]。本組中的食道GCT也觀察到了腫瘤內顯著的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提示GCTs的發(fā)生與免疫異常存在相關性。肛管周GCT 患者伴有肛瘺,似乎也佐證了文獻中關于GCTs 與炎癥反應的密切關系[18]。
眾所周知,消化道的Cajal 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發(fā)生胃腸道間質瘤、平滑肌瘤、神經(jīng)鞘瘤等腫瘤。本組食道GCT伴發(fā)胃體平滑肌瘤、食道及胃體GCT 的間質細胞表達CD34,提示消化道GCT 的發(fā)生可能與Cajal 細胞受炎癥刺激異常分化有關。
總之,消化道GCTs 是一類預后良好的腫瘤,絕大部分切除干凈即可治愈,其組織學及免疫組化表達極具特點,不難診斷。但病理醫(yī)生在評估標本時尚需注意是否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特別是兒童及位于食道的病例,以提示臨床醫(yī)生給予適當?shù)闹委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