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峰,鐘巖,武麗君,*
(1.安徽醫科大學新疆臨床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對稱性、周圍多關節炎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我國該病患病率為0.32%-0.36%[1],現已證實某些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具有重要作用在RA 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有研究指出[2],維生素D 受體(Vitamin D Receptor VDR)在多種細胞中存在,抗原提呈細胞就是其中之一。這表明維生素D 可以影響免疫系統應答過程。7-脫氫膽固醇在陽光下的皮膚合成途徑是人體獲取維生素D 來源之一,而新疆地區冬季時間長,可導致RA 患者在此期間缺乏充足日照。故研究旨在分析冬季時期新疆RA 人群的25-羥維生素D 水平及其與疾病活動性的關系。
納入2018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3 月31 日就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的RA 患者71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 年修訂的RA 分類標準。
年齡、病程、性別、關節腫脹計數、疾病活動性評分。DAS28-ESR 是RA 患者評估疾病活動性的定量評估方法,該計算方法包含了28 個腫脹關節數目、28 個壓痛關節數目、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視覺模擬評分。收集實驗室指標:ESR、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25- 羥維生素D(25(OH)D)、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疾病活動性分組定義:將DAS28-ESR ≤2.6 作為非疾病活動組;將DAS28-ESR>2.6 作為疾病活動組。血清25-羥維生素D 水平分組定義:25(OH)D ≤10 ng·mL-1作為維生素D 缺乏,10 ng·mL-1<25(OH)D<30 ng·mL-1作為維生素D 不足。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經KS-檢驗,正態分布資料用±s 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用M(Q25,Q75)描述,組間比較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應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進行相關性檢驗。P<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研究納入RA 患者71 例。男性17 例,平均年齡(55.3±12.1)歲。女性54 例,平均年齡(50.3±10.9)歲。其中平均維生素D 水平為(14.9±9.2)ng·mL-1,41% 的RA患者處于維生素D 缺乏狀態,58%的RA 患者處于維生素D不足狀態。僅1 例25 歲女性患者維生素D 水平處于充足狀態54.68ng·mL-1。
見表2,經相關性分析得出,患者血清25(OH)D 與DAS28-ESR(r=-0.556,P<0.01)、ESR(r=-0.237,P<0.05)、IL-6(r=-0.297,P<0.01)及關節腫脹數(r=-0.337,P<0.01)均呈負相關。
根據DAS28-ESR 結果分組,疾病活動組58 例,非疾病活動組13 例。見表1,RA 疾病活動組的血清25(OH)D(11.06±5.83)ng·mL-1明顯低于非疾病活動組(22.36±4.56)ng·mL-1,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

表1 RA 患者維生素D 水平分布

表2 25(OH)D 與臨床實驗室數據的相關性分析
維生素D 作為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即可于皮膚在紫外線照射下合成,亦可由飲食攝入。維生素D 在肝臟再轉化為25(OH)D,該形式的維生素D 代謝物可以在血清中測定,體現個體維生素D 水平[3]。在腎臟和腎外組織中,25(OH)D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即1,25(OH)2D3[4],通過與VDR 結合后發揮生物學作用。血清25(OH)D 體現了人體內維生素D 的全部來源,半衰期為2 至3 周。在流行病學研究中,25(OH)D 常作為評估維生素D 狀況的穩定指標[10]。
M.Herly[11]曾報道,季節作為一項客觀環境因素,可能混淆維生素D 和類風濕關節炎之間的聯系。故本研究人群取自2018 年1 月至3 月日照缺乏的冬季時間段,以排除季節對結果產生干擾。結果提示該時間段的RA 患者普遍存在維生素D 缺乏(41%)和維生素D 不足(58%)現象。Haga HJ 等人[5]發現在丹麥人群中,維生素D 缺乏狀態出現于33.4%的RA人群。Kerr GS 等人[6]則發現在美國RA 人群中,維生素D 缺乏狀態達42%。
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得出血清25(OH)D 與DAS28-ESR、關節腫脹計數呈負相關。Qiong Hong[7]納入130 名中國南部人群發現,25(OH)D 水平與RA 患者疾病活動性指標(包括關節腫脹數、關節疼痛數、ESR 等)呈負相關,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同樣,Patel S[8]報道25(OH)D 與DAS-28 呈負相關,且該研究進一步發現25(OH)D 水平與疾病活動的相關性強于1,25(OH)2D3。然而,Steven M. Craig[9]則報道在非裔美國RA 人群中,未發現維生素D 與疾病活動性相關。這與本研究結果相反,可能同人種、年齡、季節等因素有關。
維生素D 的免疫調節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已有研究報道,在體外,1,25-(OH)2D3 抑制單核細胞向樹突狀細胞分化,并阻斷T 細胞對單核細胞的刺激作用[17]。另一方面,1,25(OH)2D3 促進單核細胞分化為巨噬細胞,阻止它們釋放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18],并通過降低MHC-II 分子的細胞表面表達而降低單核細胞向淋巴細胞提呈抗原的能力[19]。1,25(OH)2D3-VDR 轉錄信號還可通過下調前列腺素途徑和環氧合酶-2 發揮抗炎作用[20]。另外,在人類T 細胞中,1,25(OH)2D3 可以抑制IL-17A 和IFN-γ 的產生,并刺激IL-4 和IL-10 的產生[21]。此外,1,25(OH)2D3 可直接降低早期RA 患者記憶T 細胞產生細胞因子IL-17A、IL-17f和IL-22[22]。但是,由于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即便許多相關途徑提示維生素D 在疾病進展中存在潛在作用,但依舊不了解維生素D 的攝入或缺乏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生發展中所發揮的角色。
研究發現25(OH)D 與血清IL-6 水平呈負相關。IL-6通過刺激Th17 細胞而在類風濕關節炎發展中起作用。IL-6與IL-6 受體結合后發揮生物學效應,而IL-6R 在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上都有表達,且IL-6 是破骨細胞活化的重要介質。在未經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模型中,IL-6 可增加骨吸收,致使骨丟失[12,13]。IL-6 亦可增加成骨細胞核因子κB 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的產生,誘導RANKL 信使核糖核酸表達,并通過RANK/RANKL/骨保護素的相互作用增加骨吸收[14]。此外,IL-6 還可間接作用于骨質,介導腫瘤壞死因子-α 和白細胞介素-1 發揮骨吸收作用[15]。由此導致骨和軟骨的侵蝕,伴隨著滑膜的炎癥和增厚,對關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并有體外實驗表明,將1,25(OH)2D3 添加至CD4+ T 細胞中可抑制IL-6 的表達[16]。故更加提示補充維生素D 治療在RA 疾病中的重要性。
研究結果表明,在冬季時期,維生素D 缺乏和維生素D不足現象普遍出現于新疆RA 人群,且25(OH)D 與RA 患者疾病活動性明顯存在負相關。同時提示在臨床環境下應重視RA 患者維生素D 水平的全面評估,積極進行維生素D 補充治療。最后,盡管研究規模及內容有限,但結果可能為補充維生素D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提供了理論依據。未來需要我們進行更加嚴謹和全面的縱向研究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