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成偉
(資陽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四川 資陽 641300)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在我國40~59 周歲人群中 2 型糖尿病發病率為11.5%,年齡每增長10 歲,發病風險提高68%[1-2]。據筆者臨床觀察,更年期婦女(年齡為45 至55 歲的婦女)是糖尿病發病的一類特殊人群。此年齡段的婦女卵巢功能減退,激素降低,而擾亂植物神經功能的穩定,出現以潮熱、盜汗、失眠、煩躁、易怒等為主要癥狀[3]。相關講究數據顯示[4],我國每年約有2.5 億婦女進入更年期,這一現象呈逐年升高趨勢;更年期有90%的婦女會出現更年期綜合征[5],此類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且伴有情緒障礙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易得到滿意控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可能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本研究選擇更年期初發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對妊娠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和干預,并探討其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05 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90 例更年期女性初發型2 型糖尿病伴輕度情緒障礙患者,采用雙盲、查數字對照表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5例。治療組年齡45~55 歲;病程 1~24 月;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記錄體重指數。對照組30 例,年齡45~55 歲;病程2~24 個月;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記錄體重指數。
1.2.1 西醫診斷標準
1.2.1.1 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制定的《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6]。
1.2.1.2 更年期綜合征診斷標準
按照《婦產科學》[7]中圍絕經期期綜合征診斷標準。
1.2.1.3 輕度情緒障礙(輕度抑郁、焦慮癥)診斷標準
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17 項,HAMD)≥7 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17 項,HAMA)≥7 分。結合第4 版中國《精神疾病學》[8]中抑郁癥、焦慮的診斷標準。
凡符合上述西醫的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者; 年齡在45~55 歲之間;糖尿病患病時間≤4 年(未使用胰島素,能夠用口服藥物治療的患者);漢密爾頓抑郁、焦慮量表評分評分為7~17 分;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愿參與本研究。
1 型糖尿病合并嚴重并發癥者;漢密頓抑郁、焦慮量表評分>17 分,有意識障礙者;既往有精神性疾病或近期接受抗抑郁治療者;存在研究所涉及藥物的用藥禁忌證者;合并嚴重心、腦、血液以及免疫等系統疾病者;依從性差或文化程度過低,沒法完成量表評價者。
取得了隨機號沒有實施本方案治療措施者;受試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不愿繼續臨床治療,出退出研究;療程期內失訪導致該病例不能按治療方案完成研究;治療期間接受本項研究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以外的其他治療糖尿病方法,使用其他中藥制劑等。
根據事先設定的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編入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開展糖尿病管理的常規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為通過授課、視頻、宣傳畫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講解糖尿病的發生機制、過程及其注意事項,及時回答相關問題。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首先開展認知行為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建立并實施認知行為干預模式。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建立與實施對于納入研究對象進行詳細訪談,主要包括:①患者本底資料,首先收集其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參加醫保、既往病史、近3 天血糖( 空腹及2 h 血糖) 等情況;②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③關于糖尿病的不良認知;④關于糖尿病的不良行為; ⑤掌握基本的糖尿病保健知識。結合上述5 個方面和認知行為干預理論,建立認知行為干預模式。①回避、控制可能的應激源,避免放大糖尿病合并癥、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的不良認知;②認知干預前評估: 同患者進行訪談,匯總其最關心問題及需求信息,通過健康教育,發放宣傳冊、播放幻燈片以及教育光盤等形式,重點加強輸送操作性強的支持性信息,以緩解緊張和焦慮感;③指導形成積極應對方式,尋求社會支持,尋求、調動和調整患者及其家人的社會支持系統,重點發揮家庭支持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④有針對的開展心理治療,干預時間為3 周,緩解各種負性情緒的困擾。
1.7.1 血糖情況
血清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glucose,FBG) 、餐后2 小時血糖( 2-hour post-meal blood glucose,2hPG) 水平采用氧化酶法。治療期間血糖監測均采用指尖血糖測定,用本院所購置的瑞特血糖儀,型號為 GM300。糖化血紅蛋白 (haemoglobin A1C,HbA1c)采指尖血測定,用本院所購置Infopia 糖化血糖儀,型號Clover AIc。
1.7.2 抑郁、焦慮程度評價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 每種量表共17 項,均采用0-4 分的5 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0”為無癥狀、“1”為輕,“2”為中度,“3”為重度,“4”為極重,總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評分標準: 正常為<7分;輕度為7~17 分;中度為17~24 分; 重度為>24 分。總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
1.7.3 安全性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及肝腎功能。
主要以血糖以及漢密爾頓抑郁、焦慮量表評分、主訴癥狀來制定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FBG 控制在3.9~6.1mmol/l、或 餐 后2h PG ≤7.8 mmol/l. 漢 密 抑 郁、焦 慮 量 表 評 分<7 分;有 效:FBG 控 制 在6.1~7.0mmol/l 或2hPG7.8~10.0mmol/l,漢密抑郁量、焦慮量表評分在8~10 分且抑郁、焦慮癥狀有明顯改善;無效:FBG ≥7.0mmol/l 或2hPG ≥10.0mmol/l,漢密爾頓抑郁、焦慮量表評分無明顯變化甚至升高,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每位患者每一周測定空腹血糖、餐后2 小時血糖,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時隨時監測血糖,研究者根據患者的血糖具體情況對降糖藥劑量予以調整,服藥后一個月檢測患者肝腎功能、及血脂。若發生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并予以對癥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服從正態分布的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用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達,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年齡、病程、體重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比較,n=例數(±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比較,n=例數(±s)
注:aFBG、2Hpg、HAblc 與 治 療 前 比 較,P<0.05,bFBG、2Hpg、HAblc 與治療前比較,P<0.05,CFBG、2Hpg、HAblc 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n 時間 FBG(mmol/L) 2hPG(mmol/L)對照組 45 治療前 8.69±1.64 12.56±1.25治療后a 6.72±0.42 10.02±0.86治療組c 45 治療前 9.42±1.21 13.22±1.21治療后b 5.60±0.78 8.12±0.88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程度比較,n=例數(±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程度比較,n=例數(±s)
注:a HAMD 評分、HAMA 評分與治療前比較,P<0.05,b HAMD 評分、HAMA 評分治療前比較,P<0.01,c HAMD 評分、HAMA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HAMD 評分 HAMA 評分對照組 45 治療前 15.84±2.12 15.23±2.43治療后a 9.23±2.34 8.98±3.21治療組c 45 治療前 16.92±1.34 16.32±1.32治療后b 7.89±2.21 7.11±2.4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數(%)
更年期女性的初發糖尿病患者,當情緒障礙作為原發病時,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并且因為血糖控制不良和疾病帶來的不適感會使患者對抑郁、焦慮的敏感性增高;研究表明[6]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因此改善更年期糖尿病患者情緒障礙癥狀,有助患者及早擺脫不良心理,恢復自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作為原發病時,對患者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若患者心理、人格因素不利于健康,很易伴隨情緒障礙;而糖尿病伴發情緒障礙后會進一步加重原有病情,兩者之間互為因果,造成惡性循環。更年期女性糖尿病患者出現情緒障礙更為常見,此階段女性從生殖功能旺盛的狀態逐漸衰退。體內激素的迅速減退對更年期女性糖代謝影響頗大,更年期前后的內分泌改變可能促進糖尿病、葡萄糖耐量異常的發生;研究表明[9],胰島素在維持雌激素受體的含量及其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雌激素及其受體可以提高糖耐量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一般降糖的治療而長期血糖不理想的更年期糖尿病患者加用適量雌性激素治療后血糖明顯下降,反映了雌激素的降血糖作用,雌激素缺乏而使胰島素抵抗所致的葡萄糖利用減少,易誘發 2 型糖尿病的發生。更年期2 型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情緒障礙也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通過實施認知行為干預模式,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均較干預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紀麗琪等[10]、Cheung 等[11]的研究結果顯示,對孕婦圍產期開展認知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孕婦負性情緒,促進產婦的產后恢復。國內其他研究者的相關結果也提示認知行為干預模式能夠對患者開展個性化的干預,較常規健康教育針對性強,因而效果更為明顯。
綜上所述,對于更年期女性初發2 型糖尿病伴發情緒障礙患者,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幫助患者進一步控制自身糖代謝水平,同時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并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