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夫
(湖北省崇陽縣人民醫院婦科,湖北 咸寧 437500)
EM 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是指具備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組織生長、浸潤在宮腔以外的部位,患者普遍存在結節包塊、不孕、疼痛、反復出血等癥狀[1-2]。EM 相關性疼痛包塊肛門墜脹或排便痛、痛經以及性交痛,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等均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3]。基于此,為進一步探究EM 病灶特點與盆腔疼痛的相關性,本研究選定本院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住院治療的100 例EM 患者,報道如下。
選定本院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住院治療的100例EM 患者,已得到倫理委員會審批,年齡在26-41 歲,平均(33.59±6.14)歲;病程在1-6 年,平均(3.52±1.46)年;體重在52-76kg,平均(64.92±8.46)kg。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4]中關于“EM”診斷標準。②年齡≧18 周歲。③意識清醒、對答切題。④均知情,已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生殖道畸形、盆腔炎癥者。②處于哺乳及妊娠期女性。③合并嚴重貧血、營養不良者。④存在盆腔手術史者。⑤合并帕金森、人格分裂癥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
(1)患者入院后進行基本項目檢查,重點檢查宮骶韌帶、附件包塊、子宮大小等,仔細詢問患者慢性盆腔痛、肛門墜痛、排便通、性交痛、痛經等情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根據個體差異性,接受內膜異位癥消融術、卵巢囊腫剔除術、黏連松解術治療。術中詳細觀察、記錄病灶浸潤程度、粘連程度、病變位置等。(2)盆腔粘連程度判定標準:輕度:粘連面積<25%,無血管性粘連或疏松粘連,子宮直腸陷凹無封閉,輸卵管無閉鎖、卵巢無粘連。中度:粘連面積在26-50%,血管性粘連,子宮直腸陷凹部分封閉,輸卵管單側閉鎖,卵巢單側粘連。重度:粘連面積>50%,無組織界面粘連、非常致密,子宮直腸陷凹完全封閉。輸卵管雙側閉鎖,卵巢雙側粘連。
以SPSS 26.0 軟件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以“[n/(%)]”表示,P<0.05,具統計學意義。
子宮骶韌帶性交痛(47.62%)、肛門墜脹或排便痛(85.71%)、痛經發生率(90.48%)均高于其他部位,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重度粘連性性交痛(64.52%)、肛門墜脹或排便痛(70.97%)、痛經發生率(41.94%)均高于中度(40.00%、60.00%、23.33%)與輕度(10.26%、17.95%、2.56%),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5mm 性交痛(81.25%)、肛門墜脹或排便痛(53.13%)、痛 經 發 生 率(57.81%)均 高 于<5mm(50.00%、22.22%、16.67%),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病變部分、盆腔疼痛關系[n/(%)]

表2 盆腔粘連、盆腔疼痛關系[n/(%)]

表3 病灶浸潤深度、盆腔疼痛關系[n/(%)]
EM 多見于育齡期女性,起病隱匿,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雖然EM 屬于良性疾病,但也存在類似惡性腫瘤行為學遠處轉移、侵襲、種植等特點[5]。近年來,隨著我國女性生活壓力的增加、生活方式開放,EM 的發生率明顯增高[6]。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將近80%的EM 患者存在痛經癥狀[7]。EM臨床癥狀多樣,發病機制復雜,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疼痛作為一種傷害性刺激,會引發強烈的應激反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8]。有學者認為:EM 患者痛經與異位內膜侵累及嚴重程度、侵入深度有著密切聯系[9]。
本研究顯示:子宮骶韌帶性交痛(47.62%)、肛門墜脹或排便痛(85.71%)、痛經發生率(90.48%)均高于其他部位,P<0.05。表明病變部位在子宮骶韌帶的EM 患者,疼痛感更為強烈。分析如下:子宮內膜存在周期性的出血或充血,如果子宮內膜在子宮骶韌帶部位生長,纖維化會加重病變部位的炎癥反應,誘導周邊血管生長,加重粘連程度,患者在排便、運動、月經時會由于粘連牽扯而發生疼痛。子宮骶韌帶以下1/3 的位置是盆腔神經叢,在月經周期時,位于子宮骶韌帶部位的病灶會出現體積增大、水腫、出血等情況,對周圍神經纖維造成壓迫,進而引發疼痛。本研究顯示:重度粘連性性交痛(64.52%)、肛門墜脹或排便痛(70.97%)、痛經發生率(41.94%)均高于中度與輕度,P<0.05。表明粘連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現疼痛感。分析如下:EM 患者在炎癥刺激的影響下,會促進盆腔粘連、纖維化形成,粘連組織會形成瘢痕攣縮束縛帶、加固病灶周圍組織,對組織的正常運動造成影響,還會分泌各種炎癥因子,刺激感覺神經纖維,在運動或排便時,由于機械性的牽拉而產生強烈的疼痛感。另外,子宮內膜在生長過程中,本身會刺激患者機體免疫系統,降低疼痛閾值,患者更容易感受到疼痛[10]。本研究顯示:≧5mm 性交痛(81.25%)、肛門墜脹或排便痛(53.13%)、痛經發生率(57.81%)均高于<5mm(50.00%、22.22%、16.67%),P<0.05。表明浸潤深度越高,疼痛發生率就越高。分析如下:病灶在浸潤之后會導致病灶中的神經末梢增多,分泌緩激肽、前列腺素F 等炎癥疼痛介質,在多種炎癥疼痛介質的作用下,患者疼痛感會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病變部位在子宮骶韌帶的EM 患者疼痛發生率較高,且粘連程度較重、浸潤深度越高的EM 患者,疼痛感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