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杰,黃小蘭,曾金,徐文興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0)
動脈置管壓力監測是一項持續,實時,有創的血壓監測方法。能夠對患者的循環、氧合、內環境等進行動態,有效的監測。因個體血管走行差異,和其不能可視化操作,采用手指觸摸感受動脈搏動后穿刺,有一定的失敗率。超聲引導下的動脈穿刺,可以作為在行傳統觸摸法下動脈穿刺失敗后進行選擇補救的方法。肱動脈比較于橈動脈,其位于皮膚下更深處,動脈管徑更大。橈動脈穿刺置管失敗的患者,我們可以選擇行超聲引導下肱動脈穿刺置管。
選取擇期擬在全身麻醉下行有創動脈壓監測的患者202例,患者為使用傳統觸摸穿刺法,行一側橈動脈穿刺置管,穿刺置管不成功并造成動脈搏動無法觸,或者動脈血腫后,使用超聲定位下引導動脈針經肱動脈穿刺置管。采用隨機法分為2 組:(A 組)超聲引導下肱動脈直接穿透法置管。(B 組)超聲引導下肱動脈直接置管法。比較兩組穿刺方式的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排除利多卡因過敏者,凝血功能異常、穿刺點感染者,有慢性疼痛史或精神病史患者。
1.2.1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術室預麻間后開放靜脈輸液。一側橈動脈置管失敗后,選取同側肱動脈置管。墊高固定手肘,消毒鋪巾。用已消毒的薄膜袋包裹好加了耦合劑的超聲探頭(25mm 高頻線陣探頭,頻率5-12MHz),以超聲探頭垂直前臂,用平面外技術確定肱動脈位置,用2% 利多卡因局麻穿刺點,用20G 動脈穿刺針行肱動脈穿刺。當針位于動脈正上方(如圖2),然后旋轉探頭90 度,以平面內技術,確定肱動脈走形。A 組患者用穿透法置管,在超聲下看見針尖突破橈動脈,動脈血涌出針尾后,繼續朝原方位置管,直至穿破動脈后壁,針尾無動脈血涌出后,停止進針,抽出引導的鋼針,用加有稀釋肝素液的5 毫升注射器接上動脈針尾,緩慢回抽退針,等有搏動性的動脈血順暢抽出時,可置入動脈針。B 組患者用直接置管法,在超聲下看見針尖位于肱動脈上方,旋轉探頭90°,找到動脈針和橈動脈位于超聲平面內,突破橈動脈,動脈血涌出針尾后,壓低針尾15 度,再使針尖朝前置入2mm,針尖仍在橈動脈管腔內和動脈血仍然涌出針尾,可沿針芯將套管置入動脈。動脈置管完成后,將動脈套管與換能器相連接固定。
1.2.2 監測指標
監測兩組患者記錄兩組動脈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數、總成功例數、反復穿刺次數,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所需的時間,穿刺失敗后有無血腫,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1 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時間,即從超聲探頭開始尋找及定位肱動脈至成功送入動脈置管針的時長;穿刺置管失敗指穿刺后出現局部血腫導致不能判斷肱動脈位置、多次穿刺次數超過5 次以上或更換2 支以上穿刺針未成功者)。
兩組患者在年齡、體重、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在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上,A 組大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肱動脈置管總成功率A組大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穿刺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穿刺時間A 組少于B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穿刺部位局部血腫發生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比較(±s)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體重(kg) 性別比(男/女)1 100 50.3±16.3 58.5±12.5 51/49 2 100 49.8±15.4 57.6±11.7 52/48 t 值 0.37 1.15 P 值 0.65 0.32 0.88
表2 兩組患者肱動脈置管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肱動脈置管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1 次穿刺成功置管率(%) 總成功率(%) 穿刺次數(次) 穿刺時間(s) 局部血腫(次)1 100 92 98 1.2±0.3 35(22 47) 1 2 100 82 94 1.4±0.7 40(28 51) 3 P 值 0.03 0.14 <0.01 0.05 0.31
在一般需要行有創血壓監測的患者,最常用的為橈動脈穿刺置管,當行橈動脈穿刺置管,遇到小動脈、深動脈、動脈畸形、動脈鈣化或低血壓時可能會造成穿刺困難[1,2]。局部出現動脈血腫和觸摸搏動不清,置管困難等問題時,我們可以行肱動脈置管。肱動脈走行于肱二頭肌內側頭的內側緣凹陷處,向下走行的全程由正中神經伴行至肘窩處,行肱動脈穿刺手指定位于在肱二頭肌肌腱的內側,肘窩上2cm 的臂內側。肱動脈比較于橈動脈,其位于皮膚下更深處,動脈管徑更大,可使用超聲引導下行動脈置管。
B 超聲引導用于動脈置管有三種方法。第一個是平面外法,探頭垂直放置于動脈上,穿刺針與皮膚呈60°至70°角,穿刺點與動脈位于屏幕指示線正中央。將針沿動脈方向刺入皮膚。必須特別注意維持探頭與血管垂直,以確保針尖對齊血管,否則可能會偏出血管。通過實時引導,針尖如果偏離動脈,可以重新調整方向進行穿刺[3,4]。
第二種方法是平面內,其中探頭的方向與血管方向平行,與血管平行后在顯示屏上出現液性暗區。動脈針在探頭正中平行刺入皮膚。動脈針將從屏幕一側進入,并可能較完整的看見針身的走向。當針到達正確的深度,刺入動脈內,便可進行動脈置管[5,6]。以下3 種情況可能會造成置管失敗:(1)針可能平行于動脈,但是在超聲上似乎已經穿透了動脈。在這種情況下不會看到血液回流在導管腔內。(2)針尖進入動脈內,但套管針未進入動脈腔內,此時也可以有動脈血涌出針尾。(3)動脈針在血管腔內,此時壓低針尾,繼續向前置管2-3mm,針尖又會穿破血管后壁,此時置管可能造成置管失敗,血管壁損傷,血腫形成[7]。這也是超聲引導下直接置管法一次置管成功率較穿透法低,置管失敗后局部血腫形成率較穿透法高的原因。
第三種方法是靜態技術,通過超聲識別,用無菌標記筆在皮膚上標記動脈走形的路徑。這種技術已經被證明是可行有效的,但它比實時的超聲引導的成功率要低。
有研究表明,使用平面內動脈穿刺技術較平面外技術,穿刺成功率更高,用時更少[8,9]。但很少有人研究超聲引導下使用哪種穿刺置管方法更好。本研究結合使用了超聲的平面內加平面外技術,先行平面外定位穿刺點,再轉為平面內,確定動脈走向,統一了超聲操作方法和步驟,減少不同超聲使用方法帶來的操作誤差和時間誤差[10]。穿透法操作步驟較少,一次成功率較高,對于技術掌握的要求比直接置管法低,也減少直接置管法造成的血液外涌的血液污染。
綜上所述,應用超聲引導的肱動脈穿刺置管,可以作為橈動脈穿刺置管失敗后的補救方法。應用超聲引導的肱動脈穿刺置管,穿透法比直接置管法,成功率更高,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