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娣,葉志達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0)
隨著輸血事業迅速發展,輸血安全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近十來年,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逐步推廣并實施,各級醫院也相繼開展凝聚胺法配血、RHD 定型并且對有妊娠史、輸血史或者短期內需反復輸血者進行抗體篩查等工作,旨在減少輸血事故,保證輸血安全性與有效性[1]。近些年,微柱凝膠法得到推廣及應用,其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方法操作繁瑣等問題。本項目為了比較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不同檢測方法檢測效果,以12816 例患者為對象進行觀察,分別采取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檢測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現在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以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12816 例患者為對象,其中,5978 例男性,6838 例女性,年齡18-74 歲,平均年齡(48.52±4.17)歲。
本研究中12816 例患者,均分別采用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檢測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
1.2.1 儀器及試劑
(1)凝聚胺試劑盒,購自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膠檢測卡及抗體篩選細胞(由長春博訊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3)低離子介質溶液(由江蘇力博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專用離心機以及孵育器等(由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1.2.2 方法
樣本處理:采集研究對象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靜脈血液標本3mL,使用前需要離心處理,保證血漿中沒有纖維蛋白凝塊干擾。
檢測方法:(1)微柱凝膠法。使用前,微柱凝膠卡離心處理,以免因為凝膠界面不整齊,影響反應結果。取Ⅰ、Ⅱ、Ⅲ號1%抗篩細胞各50ul,分別添加至微柱孔中,在相應孔中添加50ul 研究對象的血漿,37 攝氏度條件下進行孵育,持續15 分鐘,離心處理5 分鐘,通過肉眼觀察結果,游離在凝膠上面表示結果呈陽性,沉在底部表示結果呈陰性。(2)凝聚胺法。取1 滴(50ul)抗篩細胞以及2 滴(100ul)研究對象血清或者血漿予以混合,快速加入0.6mL 低離子介質(LIM),促使其充分混勻,再加入2 滴(100ul)凝聚胺,均勻混合,按照3400r/分的標準進行離心處理,離心10 秒鐘,棄上清液,大約殘留0.1mL,輕輕搖動試管,此時應該可以看到凝塊,再滴入2滴(100ul)懸浮液,輕輕搖晃試管,迅速(1 分鐘內)通過肉眼進行觀察。結果判斷時,如果凝集散開,抗體篩查結果判定為陰性;如果凝集沒有散開,抗體篩查結果呈陽性。
對比觀察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結果。
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 2010 中予以校對,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處理。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計數資料用卡方(χ2)檢驗。P評定檢驗結果,P>0.05 提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 提示有統計學差異。
微柱凝膠法不規則抗體陽性率與凝聚胺法比較,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種不同方法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檢測結果比較[n,%]
其中,微柱凝膠法檢出156 例不規則抗體陽性,自身抗體15 例,高球蛋白影響8 例,同種特異抗體133 例。
不規則抗體,也稱“意外抗體”,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體。人體血型抗體主要由兩類,即IgG 與IgM,所知道的ABO 血型系統的抗-A,抗-B 是IgM 型,其它血型系統的抗體都是IgG 型[2]。其中,IgM 型抗體,在鹽水介質中能與含相應抗原的紅細胞發生肉眼可見的凝結,是一種傳統ABO 血型鑒定手段。IgG 型抗體,在鹽水介質中只能使相應抗原的紅細胞致敏,不會導致紅細胞凝結[3]。抗體篩查可檢出ABO 意外不規則抗體,而不規則抗體主要是通過輸血或者妊娠等免疫刺激所產生的,故而也稱“免疫性抗體”,可導致臨床溶血性輸血反應以及新生兒溶血病[4]。大多數免疫性抗體在產生初期也可同時產生鹽水性抗體,之后主要表現為免疫性抗體,但是大部分免疫性抗體也會因為排除免疫原刺激后而逐漸削弱甚至采用一些方法并不能檢測出,這無疑增加了輸血事故風險系數。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已經檢出免疫性抗體的患者,需做好宣傳工作,叮囑其今后不管是抗體篩查結果如何都應該選擇抗原陰性的血液進行使用,以免導致回憶性免疫反應,引起溶血性輸血反應;另一方面,交叉配血以及抗體篩查中,即便是微弱凝集也不可放過,采取有效手段,對可疑標本進行實驗,以免因為微弱抗體而被漏檢[5]。盡管,國內正常人群不規則抗體檢出率僅僅只有0.3%-2.0%,但是若是未能及時檢測或者是漏檢,可能存在生命風險。因此,為臨床選擇一種既安全且有效、準確、靈敏的不規則抗體篩查方法至關重要,是輸血安全的保障。經典抗人球蛋白實驗在輸血技術以及某些溶血性疾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但是由于該方法操作比較繁瑣,致敏時間長,細胞需要洗滌5 次,難以廣泛用于臨床輸血中。
凝聚胺法,原理與抗人球蛋白實驗相同,屬于一種多價陰離子聚合物在低離子介質中促進紅細胞與血清之間抗原抗體反應的方法,大大提高IgG 抗體檢出率,操作簡單,試劑便宜,在臨床配血中的接受程度高。凝聚胺法,基于LIM 下,多聚季氨鹽促使紅細胞產生非特異性凝集反應,靈敏度高,價格低廉,且快速,可檢測出IgG 抗體與IgM 抗體,但存在一定局限性[6]。凝聚胺法對操作的要求較高,必須按照正確流程振搖細胞扣,在規定時間內判定結果。部分凝聚胺陽性結果會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凝聚胺法,最大缺點在于對Kell 系統抗體的敏感性較低,因為中國人K 抗原頻率并不高,抗-K 非常少,幾乎為0,因此,中國人交叉配血實驗以及不規則抗體檢測可以直接使用[7]。微柱凝膠法,是建立在抗人球蛋白基礎上的一種檢測方法,具體來說,就是紅細胞膜抗原與相應抗體在填充抗人球蛋白的凝膠介質中發生反應,未被致敏的紅細胞可通過凝膠而沉在底部,被相應的抗體致敏的紅細胞則不會通過凝膠,故而留在上層,判定為陽性,這一方法具有特異性高、靈敏度高的特點[8]。近些年,微柱凝膠法開始用于臨床,其原理與抗人球蛋白也相同,最大優點在于操作簡單,無需反復洗滌致敏紅細胞,結果容易判斷觀察且可保留,但是,價格昂貴,影響實驗的因素比較多,如纖維蛋白、紅細胞凝塊等因素。本項目中,選擇12816 例患者作為對象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微柱凝膠法不規則抗體陽性率為1.21%(156/12816)高于凝聚胺法1.17%(151/1281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在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檢測中均存在較高的靈敏度,但兩者各有優點與不足,臨床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必要時可聯合使用兩種方法進行檢測,提高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檢出率,保證輸血安全性與有效性,減少輸血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