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
(青海省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廣西 西寧 810007)
醫療護理質量,是衡量醫療護理服務體系的標志之一[1]。而服務質量,與護理管理技術、護士水平都具有密切的關系。在以往,多數醫院機構的護理質量管理,均是醫院和部門的管理,效果并不顯著。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護理質量監控存在明顯的監管不到位現象,導致護理人員護理質量相對偏低。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是在醫院和部門管理的基礎上,增加個人質控管理[2]。為進一步明確三級質控管理模式在普外科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探究。
選取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普外科就診的68 例患者,進行分析。采用奇、偶數方式設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4 例患者。同時,選取同期于本院普外科就職的護理人員40 名,作為對象,并平均分配成兩組,分別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進行管理,每組20 名。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4-76 歲,平均(50.26±5.38)歲,護士年齡為17-43 歲,平均(30.25±3.41)歲。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5-75 歲,平均(50.34±5.29)歲,護士年齡為18-42歲之間,平均(30.12±2.39)歲。兩組患者及護士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為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2.1 總結質控護理理論培訓內容
成立三級質控護理管理小組,對所有組員展開質量、護理制度、護理質量和控制質量的相關教育,依據護理人員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展開針對性的質控護理教育。宣傳“患者為核心”的護理歷年,確保所有護理人員都能夠將提高護理質量作為基本原則。
1.2.2 質量檢測
質控護理管理小組成員每天都要仔細檢查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和反饋問題,對管轄內容展開回顧性分析,通過與其他組員討論的方式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對護理措施進行改正。定期對自己的護理項目進行反思和評價,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更正。
1.2.3 及時溝通和反饋
護理質量控制采用雙向控制方法,護理人員要規劃好每個月的護理目標和計劃,及時對敏感問題的質量控制人員進行檢查,與護士長反饋,通過溝通、交流與反饋的方式,跟進護理改善結果。
1.2.4 普外科護理干預
根據所接受的三級質控護理培訓,在護理過程中嚴格遵循“患者為核心”的理念,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疼痛嚴重的患者,給予鎮痛、轉移注意力等相應的干預疼痛對策;針對病房消毒問題,嚴格按照消毒指南和規范等進行處理;針對有存在跌倒風險的患者,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述如何避免摔倒,且在容易摔倒地區設置警示牌。此外,每周要展開針對患者的專項質量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改善護理的結構,及時解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護理問題措施。
觀察兩組護理人員管理后護理質量評分、考核得分,其中護理質量評分指標包括病區管理質量、基礎管理質量、急救管質量理、消毒管理質量,單項評分為100 分,分數高,護理質量好;考核指標包括理論考核與技術考核,每項100 分,分數高,考核效果好。制定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①十分滿意(80~100 分):護理質量高,考核過關;②滿意(60~79 分):護理質量一般,考核過關;③不滿意(60 分以下):護理質量差,考核未過關。總滿意=(①+②)/(①+②+③)*100%。
使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配對t對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整理表1 數據可得,觀察組與對照組管理后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管理后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管理后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s,分]
消毒管理質量觀察組 20 92.26±2.59 94.15±2.47 93.24±2.39 94.23±2.86對照組 20 84.34±2.47 85.39±2.65 85.06±2.41 85.39±2.53 t 6.845 8.674 7.634 9.571 P 0.032 0.015 0.029 0.002組別 n 病區管理質量基礎管理質量急救管理質量
整理表2 數據可得,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人員考核得分的比較差異明顯(P<0.05)。
表2 兩組護理人員考核得分的對比[±s,分]

表2 兩組護理人員考核得分的對比[±s,分]
組別 n 理論考核得分 技術操作考核得分觀察組 20 96.38±2.41 95.04±2.54對照組 20 89.65±2.65 88.34±2.38 t 8.432 9.325 P 0.016 0.002
整理表3 數據可得,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對比[n(%)]
在臨床科室病房中,普外科是比較重要的科室。普外科的護理服務質量,不僅受護理人員的技術與素質影響,同時也與護理管理方法有較大的關系。目前,不少醫療機構為提高治療效果,都對普外科護理人員實施了相應的管理,優化護理模式。最為常見的常規管理模式,不過由于該管理模式中的內容并不豐富,效果受到一定限制。臨床研究指出,將質控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科室管理中,可取得較好的效果[3-4]。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是在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基礎上創新而來的。此種護理管理,圍繞醫院總質量控制、科室護理質量控制和個人護理質量,展開三級質量控制護理管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區管理質量評分(92.26±2.5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34±2.47)分,且無論是基礎管理質量、急救管理質量,還是消毒管理質量,均明顯的高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理論考核得分與技術考核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上述研究結果可表明,觀察組在提高護理質量方面的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的常規管理模式,其內容相對單一,效果不足。在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總滿意度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觀察組采用的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通過對質控管理小組的成立,對護理質量實施了控制,根本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提高護理效果。通過對護理人員的教育指導,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團隊對護理的重要性,實現對患者安全的預防性保護。在護士長的帶領下,積極尋找質控護理中存在大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5]。該護理方案下的預防性護理措施,可使護理人員遵循護士長的理念,認識到護士質量控制的實施價值,將以往的被動護理轉化為主動護理。與對照組護理管理模式相比,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的內容更加豐富,護理具有針對性。因而,其在普外科中的應用可取得較好效果。
綜上所述,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在普外科中的應用,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技能水平,可使患者獲得較高的滿意度,應用價值突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