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珍,劉素蘊,鄧雪蘭
(清遠市佛岡縣人民醫院,廣東 清遠5116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受到不良生活習慣、飲食不均衡以及外傷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患有腦出血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加,該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3]。手術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由于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雙下肢缺乏運動,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率較高,會影響患者預后康復,因此需要對該并發癥加強警惕和預防[4-5]。本次研究就在腦出血手術患者中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共80 例,是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手術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按照奇偶分配原則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觀察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占比為65.00%(26/40)和35.00%(14/40),患者年齡范圍46~78 歲,平均(58.14±6.43)歲;疾病類型:高血壓腦出血和重型顱腦損傷致腦出血患者分別有23 例和17 例。對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占比為70.00%(28/40)和30.00%(12/40),患者年齡范圍47~78歲,平均(58.36±6.29)歲;疾病類型:高血壓腦出血與重型路腦損傷致腦出血患者分別有24 例和16 例。所有患者的各項資料對比后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病史資料齊全;②接受手術治療;③精神、認知等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與康復護理;④80 例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并有嚴重腎臟疾病;②惡性腫瘤;③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癥;④不配合治療者。
對照組主要接受以病房護理、用藥指導以及生命體征檢測等為主的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護理干預,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成立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為經驗豐富的神經科醫生和護理人員,對每位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進行充分分析和探討,對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風險預測評估,針對高危評分患者要提前制定好相應的針對性護理方案[6]。(2)心理干預:良好的心理狀態是開展護理工作的前提。術前,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和家屬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能夠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早期護理干預[7]。(3)被動運動:術后去枕平臥,患者頭部偏向一側,術后2h 幫助患者活動肢體,墊高患者的腳后跟,小腿懸空,利于靜脈回流,給予患者足踝被動運動,用手固定患者的腳踝部位,另外一只手握住患者前足做旋轉、外翻、屈伸等運動,雙下肢交替,每個動作重復20 次,后進行膝關節伸屈運動,重復活動20 次,此外護理人員也要教會患者家屬如何按摩股二頭肌、腓腸肌、股四頭肌等,幫助患者家屬掌握按摩方法和力度,每天3 次,每次20min[8]。(4)主動運動:患者意識清醒后,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①踝關節訓練:以踝關節為中心,叮囑患者按照指令進行雙下肢交替足環繞、內翻,踝關節屈伸等運動,每天4 次,每次15min;②主動髖關節(外展、內收、直腿抬高)膝關節屈曲運動、踝關節屈曲運動做30 次(每組10 次)共5 組;③翻身訓練:Bobath 握手(左右擺動),健側腿勾住患側腿拖置床下,患者用健側軸支撐坐起[9]。(5)生活護理:保證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安靜,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休息治療環境;患者用藥期間,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有異常表現,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術后飲食應當以低鹽、低脂、低糖為主,多進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暢,多喝水;患者家屬要及時根據天氣變化為患者增減衣物,注意保暖,衣物主要以寬松、舒適為主;為進一步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可為患者的下肢和膝穿加壓彈力襪或佩戴充氣腿護套等,充分保護好下肢[10]。
采用簡化Fugl-Meyer(FMA)和Barthel(BI)[11]量表對患者入院時和護理后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價,兩組量表評分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出現的運動障礙較輕,肢體功能恢復良好。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包括小腿深靜脈血栓、股靜脈血栓、左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等,并進行分析和比較。
數據予以SPSS 21.0 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予以卡方檢驗,組間對比P<0.05 證實有差異性,P<0.01 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兩組入院前和護理后的肢體功能恢復量表比較發現,入院前無明顯差異(P>0.05)。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BI、FMA 肢體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5.00%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比較(±s,分)

表1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BI 量表評分 FMA 量表評分入院前 護理后 入院前 護理后對照組 40 33.28±4.36 56.17±5.36 36.29±2.17 55.41±4.07觀察組 40 34.51±4.12 68.21±6.23 36.22±2.07 69.09±4.23 t 1.297 9.265 0.148 14.739 P 0.199 0.000 0.883 0.000

表2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n(%),n=4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腦出血病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下肢潰瘍、疼痛、腫脹等是該并發癥的主要表現癥狀,為避免出現血栓脫落情況,加強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2]。有不少研究表明,對腦出血手術患者加強術后康復護理和早期活動,可有效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將早期護理應用腦出血患者手術治療后,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早期康復,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