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慧

[摘要] 每個班級都會有“問題孩子”,讓老師辛辛苦苦的教育毫無用處。本文以小康同學的例子分析探討“城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希望能通過多方合育的方式筑就這些孩子的陽光房,構建校園—家庭—社區三方合力的教育體系。
[關鍵詞] 多方合育;“問題孩子”;陽光房
新的時代,價值多元化,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度不斷提升,但是在長期的工作中,我們發現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出現兩極化: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過分關注和焦慮,逼迫孩子把周末的時間完全奉獻給各大教育培訓機構。另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則采取不負責和甩鍋祖父母的現象。不同于農村中的“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大多是因為父母工作忙或者離異。
一、可憐的“問題孩子”
本文想與大家探討的是一個可能很多老師都覺得無法教育的“問題孩子”——小康。
第一,課堂上要么睡覺,要么惡作劇。下課,到處竄,竄年級、竄班惹事。作業堅決不寫,老師批評教育,他就跟老師頂撞。一次,語文老師被他氣哭。級部主任多次找他談話,沒有改變。
第二,聯系家長,要么聯系不上,難得聯系上了,也是各種抱怨,覺得這孩子沒法管,也不到學校來解決問題。老師“告狀”無門,還得繼續自己出馬,苦口婆心教育引導。
第三,沖動易怒,與同班同學打架,不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最嚴重的一次還跨上陽臺欄桿準備跳樓。班主任最后沒辦法,只能向學校申請辭職。
這樣的孩子,我們怎么辦?
二、“問題孩子”是怎樣產生的
第一,孩子被父母丟棄在家里。疫情之后返校,每天都要上報晨午檢。這個孩子那天早上晨報的是發燒。每一個發燒的孩子我們都會電話聯系家長,了解發燒原因,家長是否有和疫區來的人接觸等信息。校醫、班主任跟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沒有打通。班主任在班級的QQ群里給家長留言,還是沒有回。通過家訪,我們才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做生意,媽媽帶著不到1歲的弟弟去外地老家了,電話怎么也打不通。這里也沒有親戚,只有孩子一個人獨自在家。平時的一日三餐,要么點外賣,要么到樓下的小飯店吃飯。爸爸媽媽從來不問他怎么吃的,成績怎么樣,身體好不好。每個月家長給孩子5000元的生活費。
第二,不重學習,不擅相處,孩子把自己也弄丟了。跟級部主任、班主任、班級學生了解小康情況后,愈加可憐這個孩子。
剛開始,小康也愿意和同學們一起玩。可是小康唯一的話題就是跟同學們顯擺他那限量版的鞋,顯擺他一件一千多元的T恤。漸漸地,同學們都不愛搭理他。課堂上他要么睡覺,要么惡作劇,課后不寫作業,到處惹事。頑劣不堪,沒有生活的方向,沒有理想的目標,小康把自己弄丟了!
第三,多重打擊,丟了自尊,孩子幾乎要放棄生命。跳樓事件首先是因為那個被小康當作朋友的同學在學生QQ群里說,小康的父母鬧離婚,小康很憤怒。再加上老師情急之下對小康說:“你真是個惹禍精,昨天擾亂課堂紀律,前天捉弄女生,今天又打架,你有沒有消停的時候!”小康感覺父母不要他,同學背叛他,老師冤枉他,一沖動就爬上了陽臺。
沒有一個孩子剛生下來就預示著以后會成為一個“問題孩子”,所以“問題孩子”大多是被原生家庭傷害了的可憐人,有的將傷害深埋在心底,顯得自卑懦弱孤僻;有的遍體鱗傷卻又桀驁不馴,沖動易怒,有攻擊性,極難管教,讓老師頭疼。小康就屬于后者。小康的父母雖然沒有離婚,但是爸爸媽媽鬧離婚,吵架,冷臉對他。孩子說,有時候他覺得這個家真沒意思,不如跳樓算了。所以,“問題孩子”背后其實是“問題家長”。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的傷痛。
三、挽救孩子
小學課本里有一篇童話——《太陽和北風》,“我們比比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用他的寒風一直地吹,行人不僅沒有把衣服脫下來,還把衣服拉得緊緊的。太陽一出場就將溫暖的陽光灑向整個大地,暖了身體也暖了心,行人很快就把外套脫掉了。所以,小康身上心上因家庭教育與親情缺失產生的“冷”,只有全方位無死角的溫暖才可以治愈。
第一步,溫暖孩子的心。第二天,孩子沒來,還在發著燒。我、班主任和社區網格員鄭先生一起去孩子家,家里衛生狀況很糟糕,柜子上放著一摞摞的方便面,垃圾桶外溢出垃圾。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徹底打掃了衛生,為孩子創造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看著小康又感激又不好意思的反應,我們心里都知道,孩子是有救的。
在孩子生病的日子,老師將上課的內容錄像保存,或者制作成微課,每天發給孩子兩個,讓孩子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慢慢消化所學的知識。再接著,孩子身體康復,回來上學了。我們請老師幫助他把落下的課補上,給予孩子學習上的支持。雖然長期不學讓他學起來很費力,但是老師們實時的鼓勵還是讓他感受到了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這已經是他久違的記憶了。
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師們針對小康情況制定方案,負責心理疏導,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缺失了家庭親情的“問題孩子”,他們對愛的渴望,超過了對于知識的渴望。所以,溫暖孩子的心,就有希望改變他的人生,陽光房的筑就離不開校長和老師們的齊心合力。
第二步,請家長回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第十六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遺棄未成年人。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第五十三條還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
我們再次和街道取得聯系,把我們學校做的工作和需要處理的棘手問題與街道領導做了充分溝通。街道書記非常重視,召開行政會商討解決方案,親自出面與派出所聯系。拿出三套方案:
(1)通過警務平臺了解孩子家長所在位置,與對方派出所取得聯系,要求家長立即回到家里,盡到監護人的職責;
(2)如果家長堅決不回家,由政府出面聯系全日制寄宿學校接收孩子繼續學習;
(3)如果第二套方案不能夠實施,則采取第三套方案,由街道未成年人援助中心幫助解決問題。
最終小康的媽媽回家了!陽光房中最關鍵的一環——家庭得以完成。我和班主任與小康母親多次交流,慢慢家長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承諾給這個孩子要多些關注。
第三步,幫小康找回自己。首先,同伴的理解和接納是溫暖一個孩子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師應該有意地安排一些集體活動,使孩子們在集體的活動中共同合作,加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集體感、歸屬感。
小王同學在QQ上散播小康的事情,很顯然揭開了小康一直想隱瞞的家庭不幸和傷疤,撕去他用名牌鍍上的尊嚴和驕傲,這是他的底線!
馬斯洛在其心理學著作中指出:“人在滿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更何況,這種家庭的安全和溫暖不能給小康帶來持續有力的支持,學校同學的疏遠和孤立不能夠給他帶來尊嚴和認可,從某個角度來說,小康被家庭和班集體丟棄了。于是他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把自己丟棄了!
我們學校和街道達成共識——幫小康找回自己!我們認真研討,制定方案:一方面,街道、年級部、心理健康中心聯手通過多渠道、多方法保持和家長經常性的溝通,幫助家長樹立監護人的責任意識,提升家長教育孩子的能力。幫助孩子明辨是非,舒緩心理壓力和焦慮,逐步融入班集體;另一方面,我們要讓孩子擁有第二個溫暖的家——班集體。
6月16日晚自習,小康依舊遲到,晃著膀子姍姍來遲。走到教室,詫異地發現教室一片黑暗,正恍惚,蠟燭被點亮,在溫暖的橘黃的燭光中,小康一下子蒙了。黑板上,是同學們用七彩粉筆寫上的:“小康,生日快樂!13歲,我們一起奔跑前行!”桀驁不馴的小康一下子哭了,他說在他記憶里爸爸媽媽一直忙,從來沒有為他過過生日。他雙手合十,默默地許了一個愿,同學們一起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其次,每個孩子必須找到自我的閃光點,從內而外地提升自我認同感。小康對每一雙鞋子的功能以及代言明星都了如指掌。班主任李老師引導他上網查找資料,了解為什么大家會追捧限量版的鞋子?為什么這些明星可以為鞋子代言?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搜索資料的過程中,小康屢屢想放棄。李老師帶著他梳理,小康懂得了原來限量版的鞋的價值在于包含了新技術的開發和創新的嘗試。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其價值在于他們有天賦,但他們更努力,更勤奮,有良好的品性。接著李老師協助小康撰寫了班會課的發言稿,制作了PPT。那節修身班會,小康上得行云流水,如數家珍,背后的啟示更是深入到小康自己的內心——我想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同學們開始慢慢地接受他。
小康慢慢地改變了。課前,他會到老師辦公室,問老師需不需要他幫忙拿書、打掃衛生,在老師的表揚聲中收獲著老師對他的認可與愛意;上課也能偶爾回答問題,在老師的鼓勵下很有成就感;下課后,他會聽同學們聊天,偶爾插插嘴,然后和小伙伴一起笑……
也許,小康的改變還需要走漫長而曲折的路,但是我們知道,在集體中被接納,得到教育,被尊重、被需要、被理解,還有老師不經意間給予的小機會,這些合力共同筑就著一間屬于小康的陽光房,這個溫暖的陽光之家正源源不斷給小康以力量,幫助小康找回自己。
學生的成長不僅要靠學校,還要靠家庭以及社會多方合育。面對家長“無證駕駛”的現狀,我們學校提出口號“孩子進學校,家長進學堂”,意味著孩子進入初中校園,家長就走進了我們專門在課外為家長開設的家長學堂。在校園里,我們的家長要學習如何跟孩子交流溝通,懂得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進行學習的幫助和管理……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當然,我們在運行的過程中發現,學校家長學堂的舉辦對家長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學校老師精力有限,系統性不夠。社會也舉辦家長學校,專業性高,但沒有約束力。那些不負責任的家長根本不愿意走入家長學校接受相應的指導,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給學校的教育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因此,希望政府部門承擔起建設教育網絡的責任,把學校、家庭、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明確、細化,形成長效的、有力的、協作的、聯動的機制。當學校遇到困難時,相應的主管部門協同各方資源,成為學校處理棘手問題的有力支撐和后盾。只有各方面協同并共同承擔教育職責,才能更好地培養年輕一代,使社會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 [美]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馬良誠等譯.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