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kush

眾近日,電動車大V們都在轉評一個老話題:“換電是不是一個好模式。”
起因要追溯到2月末,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引起騷動一片:特斯拉也要搞換電?事隔幾日,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對坊間流言進行了回應。
很有意思,全文其實一句堅決的“不搞”沒有,但是每個字都充滿了拒絕。陶琳說,換電主要適用于公共交通和運營車輛,堅信充電才是大規模民用最好的補能方式。并且給出了三個點:
1.2013年特斯拉就試過換電;
2.參考手機,就是從可拆卸電池變成一體化內置電池,從換電變成大功率快充,這是技術發展趨勢;
3.大功率快充的補電效率更高。
簡言之,換電是我玩剩下的,是技術趨勢要淘汰的,是更低效落后的。話都到這份上了,換電顯然是不可能換電的。
看上去理中客得緊,實際上侮辱性極強。就好比食堂里總有那種朋友,碰上吃不慣的盒飯,不說不合自己胃口,而喜歡嚷嚷這盒飯簡直是給豬吃的——你讓吃得正香的同志怎么辦怎么辦。
比如換電標兵蔚來君。
很有意思,全文確實一個“蔚來”沒有,但是每句話都像在cue它。你既已摔杯為號,我豈可報之以歌。蔚來企業傳播高級總監馬麟揭竿而起,以“看到特斯拉中國陶琳女士關于換電的發言”為由頭,詳細地捋了一遍蔚來“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補能體系。
雙方不僅分別有官方發聲,各自身后還有五百刀斧手跟進,非常喧囂。這早就不是在單純討論換電了,而是言必比較特斯拉和蔚來,誰理念正確、誰技術先進。
說句公道話——這么吃力還不討好的事,我不忍心為難自己。可以大膽說出口的是,以我淺薄的人生經驗來看,至少這場換電之云架,肯定是吵得不太帶勁。
且不說立論的漏洞百出,吵架啊朋友們,要么吵出針鋒相對,要么吵出男默女淚。現在一邊是十級陰陽怪氣,順手偷個襲,另一邊覺得遭到攻擊但沒有證據,只好反彈十級自我說明,大家都蹭蹭不進去,反倒是外圍幫襯的散戶群情激憤,時不時倒打一耙。
這里且給大家總結一下斗爭經驗,期待明天能吵出一個春暖花開。
陶琳一席話,最大的殺傷力在于暗示換電不符合技術發展趨勢,直接抹殺了發展換電的必要性。作為補能的一種形式,換電和充電不沖突,但是對換電的投入會被視作充電的一種機會成本。比如就有特吹指出,換電是浪費資源在鋪過渡技術,為什么不聚焦在具有長期價值的充電上。
然而,其中的技術邏輯是非常、非常值得商榷的。
首先,拿手機去類比就不太講武德,這一點很多朋友都有提到。
我們要理解,一項技術的商業化發展,可能發端于長板,但往往是由短板來拍板的。所以今天成熟的技術,并不一定代表先進得擊敗了一條線型數軸上其他一切可能性。只是它的短板恰巧符合當時的情形。
比如,手機換電的短板在于電池規格不統一,通用性比較差,換電基本靠自備;相比之下,充電的短板在于時間長,但它只需要接口統一,通用性高一點,而在移動充電寶推出后,充電的同時還能隨意移動隨意使用,解放了短板的限制。
擺在電動車上,產品邏輯是無法平移的,因為充電時車就不能動。充電時間仍是一個硬短板,和換電站少一樣硬。當然,特斯拉的底氣在于它充電快,硬傷時間短一點,V3超充15分鐘最高補充250公里。
換個角度,如果手機充電時一時半刻不能使用,換電會不會就是今天的主流了?此外還有很多例子都能說明,把充電說成是電子產品的必然趨勢是腦補了很多技術突破的。比如高級相機、無人機等等仍在采用換電,都是沒辦法邊奶邊用的貨。
其次,特斯拉的那次換電,簡直是個笑話。
特斯拉干換電在2013年,時間早、活兒牛B,90秒內完成更換,車主不需要下車。發布的時候,還風騷地同場對比油車加油,速度竟然是完爆的。
兩年后,馬斯克公開表示,推出換電就是想看看消費者是不是更愿意選擇充電,并且結論:“基于目前的狀況,換電技術將來的推廣價值不是很大,不出意外的話。”
然而,與其說是被市場驗證失敗,不如說只是菊花都秀好了,總得開一回。換電根本沒有被擺在公平的選擇位置上,甚至不是一個體面的陪跑。
一個是要收費,當時換電需要車主單次支付60~80美元的費用,而使用超充樁充電則是終生免費的;另一個是搞事情,換電后你必須自主回去把電池換回來,可以讓郵寄,但也要收費,如果保留新電池則還要支付一個新舊差價。
這就好比在一塊高級巧克力外面糊一層屎,還問你是要這坨糖心屎,還是要一勺普通砂糖。當然,背后或許是出于成本考慮。當時一個6樁的超充站建設成本約15萬美元,而一個換電站約50萬美元。還沒算進稅費、運維、人力等等。要打平成本,換電必須加收費用和回收手續。
所以,對特斯拉來說,這是一個商業妥協問題,而非技術選擇問題。如今把商業決策打包成技術進步來說,不免有些耍流氓。
無論如何,換電現在是傍大腿的技術。換電站已經連續兩年被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意味著被官方視作新基建的重要組成,在政府支持下大力發展是必然的。去年多家車企迅速跟進,除了蔚來和最早入局的北汽,還有長安、吉利、東風等等。
雖然行業上依然存在這樣那樣的難點,比如標準難以統一、電動車保有量不高、盈利艱難等等,但是比起隨意猜測的趨勢,更要相信欽定的趨勢會篤定些。
有朋友或許會提出質疑,大腿認證代表技術先進嗎?我們很難下這個結論。
所以技術不是什么好論點,不要急于去給發展中的技術畫一條線性的進化軸。電動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一百年前被淘汰過一次的弱雞技術,結果今天又成為全球性的未來方向。
另一個問題焦點在于效率。
直觀來看,幾分鐘換電,總比十幾分鐘/幾十分鐘充電要更有效率。但是陶琳指出,決定換電站效率的不是換電池的速度,而是需要多久可以充滿電給下一個人使用。滿負荷運轉下,提升換電效率本質上還需提高充電速度。
這有些揭開現象看本質的意思,讓不少朋友又很激動。尤其喜歡舉例,看看蔚來換電站排隊的人數,想以此說明效率不行。這里頭或許也有不少誤會。
首先拋開效率,排隊不正說明換電需求旺盛么。在有充電選擇的前提下,還去排隊換電,說明換電的體驗足夠好。
其次換電是免費的,到去年10月蔚來才取消了首任車主終身免費,新用戶還能有6次免費換電的額度。免費始終是最有效的流量聚集手段。
一些凡爾賽人士認為,電動車主要補能手段是家樁,白給換電也不會繞路去用,這種想法不免脫離群眾。蔚來算是私樁比例最高的電動品牌之一,高峰時安裝比例在70%,很多公共站點的布局就是圍繞數據構建的。所以對于剩下30%乃至往后更大比例的用戶,這不是杠上開花的offer,而是必要的基礎補能手段。即便只有30%,也不是韭菜割了就跑。

再來現在的換電還不到可以和充電平等對線效率的階段,兩者商業化階段有代差。眼下與其說是效率低,不如說是數量少工作量過飽和。截至今年2月底蔚來換電站191座,特斯拉超充樁突破6000根。不只是鋪設面,還有技術和成本都有進步空間。
比如蔚來今年會開始部署二代換電站,相比一代,車主可以不下車了,電池容量會提升,換電速度會提升,服務效率會提升,成本則會大幅下降,一代成本約400萬元,二代則預估在150萬元。短期內換電還可以有粗放的大幅優化。
至于最重要的好處,其實是在立論中沒有提到的車電分離,在蔚來也就是BaaS。換電可以支持整車和電池分開付款,整車購買、電池租賃,一來能降低首次購車的成本;二來可以根據使用需要,靈活租用不同容量的電池包;三來剔除電池衰減影響,電動車的保值率大大提高,進一步降低購買的心理成本和門檻。
此外,還可以推動更便捷的電池升級。電池技術還沒到探底,至少目前每年都會有新的標桿出現,老車主一不小心就不如狗。蔚來車主升級到最新電池很容易,如果他需要的話。
特斯拉有類似服務,去年9月曾宣布推出電池回收,車主可以把車送到服務中心,進行拆卸更換,更換成本約7000美元。可操作未必等于體驗好。一個例子是去年特斯拉召回,敝司韋青青的特斯拉正好處在召回范圍內,當時說排隊等通知升級,到現在還在排隊等通知升級。
所有的差異,或許可以從雙方官方發言的“動機”看出個態度。
特斯拉說,大功率快充是解決用戶充電焦慮的最佳方案;蔚來說,換電為用戶提供全場景補能方式,保障用戶全生命周期的利益。我們要分清不同的提法,究竟是對誰說、為誰說的。
對用戶來說,對任何事來說,多一種選擇總好過沒有其他選擇。以效率為大旗閹割可行的選擇,到底是追求技術的效率,還是從商業考慮,追求企業決策的效率,值得細究。都是一種活法,都沒錯,別跟著瞎起哄。
說到底,如果真的堅決不干,為什么經營范圍要新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