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
在現代社會,相親涉及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們,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男女認識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一見鐘情、日久生情、經人介紹認識。相親是經人介紹認識的一部分。經人介紹有非正式和正式的情況,現代社會相親依然是雙方認識的主要方式。

但為什么相親和愛情的感覺相差甚遠?人們理想中的愛情是感性的,一旦相見就沒有理由地愛上對方,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是愛情超越其他功利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可在相親時,一定是條件和條件的匹配。
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說,過去是不存在相親的。人們一般會有一些隱隱約約的需求,但人們會去接觸不同的人,并不會直接陳述出來。可是在相親里,會發現人們必須標簽化,即一定要給自己貼一些標簽。搜索也好,匹配也好,都是通過這些標簽。過去是通過“門當戶對”來匹配,而現在更多的所謂門當戶對,則變成了教育背景、經濟收入、外表等是不是一致。
這些都是標簽,所以伊娃·易洛斯在研究里發現,人們在尋找愛情時,想要找一個獨特的人,那個獨特的人一下子打動自己,這是人們想要的愛情。可是一旦進入相親,就是條件和條件的匹配,是不斷地貼標簽。人們會發現,雖然人有獨特性,而一旦成為標簽,人就沒有獨特性了。比如人們說自己性格不可能陰郁或有功利心,人們肯定會說自己比較積極樂觀。所有人都選擇這種比較正面的標簽,人們會發現在相親里,一旦給自己標簽化,獨特性就沒有了。
在相親里愛情的感覺是往后退的,更嚴重的問題是一旦進入相親里,人們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得到充分體現,在這個過程中,當然希望找到比自己條件更好的。自己的條件到這個標準,一定希望找一個比自己條件更好的,對方也希望找條件更好的,所以永遠有錯位。
學會和不同的人建立朋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如何調整自己的認知能夠和更多人建立朋友關系,這才是走進愛情的第一步。在相親里把愛情這個概念先放一放,探索性地去交朋友,愛情才更有可能發生。
如果人們帶著目的性,一定要找到一個結婚對象,對方的條件一定要都很匹配,那么相親常常會讓人們失望。相親之所以成功就是需要心態開放,認識一個人,先做朋友,也沒覺得條件一定要完全匹配,這時反倒成功了。
人們并不覺得相親不好,相親就是一個擴大朋友圈、認識更多人的方式,但相親并不是人們想象中跟愛情本身的邏輯完全吻合。
如果人們想要一份好的愛情,收獲愛情的前提是:人們要對他人有好奇心,要知道自己的Mr.wrong是誰、怎么排除Mr.wrong、怎么跟別人交朋友!這幾部分都有了,便能在相親里找到愛情的基礎。
希望人們能走出困境,希望人們能有所改變,對愛情能夠打開想象力。感情的世界比人們想象的更重要,有時候物質條件可能沒那么重要。
在跟別人交朋友時,來自哪一家公司,畢業于哪一所學校,這些對人們來講并不是第一需要的信息。人們很想知道對方的愛好是什么、都喜歡聊些什么、日常生活是什么樣子、對哪一個專業領域更感興趣……這才是交朋友的基礎。
這個問題提出了對人們人生固有生活觀念的改變。當人們想要擁有一份好的愛情時,人們生活本身的豐富程度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除了學歷的標簽,除了職業的標簽,人們應該問問自己,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是自己值得向別人介紹的!
愛好是什么?最喜歡的東西是什么?最擅長的事情是什么?哪些話題是自己可以跟別人有共鳴的?這些問題其實是人們想要擁有一份好的愛情時,要問自己的問題。因為人們會發現這才是愛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