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1938年,從緬甸仰光至云南昆明的滇緬公路開通。在這條被譽為“抗戰生命線”的公路上,3200余位南洋華僑機工舍棄了海外安逸舒適的生活,冒著烽煙戰火,夜以繼日地向抗日前線運送軍需輜重和兵員。其中,“當代花木蘭” 李月美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李月美,1918年生于馬來西亞檳城,是著名華僑商人李榮基之女。她排行老四,就讀于當地的華僑學校,從小就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大部分武器從國外購入,華僑籌集而來的大批急需品、棉紗、汽車等物資,以及國際上的援助,都急需運輸到前線,可是所有東南沿海口岸和碼頭都已被日軍封鎖,造成軍需物資供應嚴重短缺。為了保證國際援華物資能夠順利抵達,1937年年底,云南征集了近30個縣約20萬人趕修滇緬公路,僅用了10個月時間就完工了。
然而,滇緬公路修通后,國內卻缺乏有經驗的大卡車司機和汽車修理工。這時,愛國僑領陳嘉庚代表南僑總會向全體華僑發出緊急通告,招募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南洋各國青年華僑積極響應,踴躍報名。
李月美懂駕駛技術,也想報名,可是報名處只招收男機工。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李月美郁悶不已。回到家中,她突然想起在華僑學校里曾學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于是一狠心剃光了頭發,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裝,瞞著父母,趕到另一處再次報名。由于個子高、嗓門兒大、性格潑辣,改名成“李月眉”的李月美騙過了考官的眼睛,成功應征入選“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2月,由3200多名南洋熱血青年華僑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分9批踏上回國的輪船,奔赴滇緬公路。李月美瞞著父母離開了家,和弟弟李錦容一起,跟隨服務團到達昆明。在昆明,她接受了兩個月的軍事訓練,教官和戰友們都當她是男性機工,并未察覺到異樣。培訓結束后,她被分配到總部設在貴州的紅十字會擔任司機。
滇緬公路路況極差,道路崎嶇,地勢險惡,一不小心就會車毀人亡。每逢下雨更是泥濘不堪,碰到打滑陷輪時,機工們只好自己去動手砍樹、抬石頭,想辦法把車輪從坑中抬出來。他們沿途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橫斷山和怒山,要跨過水流湍急的瀾滄江和怒江,還要忍受炎熱,穿越蚊蟲猖獗、螞蟥成群,還有數十種毒蛇出沒的“煙瘴之地”。碰到塌方或者車子拋錨,就得停在荒山野嶺,食宿無著落,還得防止遭到野獸襲擊。
除了自然條件惡劣外,日軍為了切斷這條中國對外交通的動脈,經常派出飛機對滇緬公路進行轟炸和掃射。為了躲避日軍的轟炸,加緊運輸,機工們常常在晚上關燈夜馳疾行,難度極大。
女扮男裝的李月美膽大心細,她憑著嫻熟的駕駛技術,駕著滿載輜重、藥品和傷員的車輛,日夜奔波在崎嶇難行的滇緬公路上搶運藥品和軍用物資。
李月美在完成司機工作的同時,還擔當起了護士的責任。戰場上搶救傷病員,軍運線上搶運醫藥、器械,到處都有她的足跡。她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細心,在紅十字會里,不僅沒有人看出她的女兒身,反而都對“他”贊不絕口,覺得這個“小伙子”是他們的好“兄弟”、好幫手。
在李月美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成千上萬名傷病員得到良好的救治和護理,來自世界各地的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前線,無數經過培訓的戰時醫護人員從滇緬公路奔赴抗日戰場。
1939年到1942年,在滇緬公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和國內6000多名卡車司機,共向中國各抗日戰場輸送約50萬噸軍需物資、1.5萬余輛汽車,運送10萬名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搶修上千車輛。
1940年5月,李月美駕車行駛在滇緬公路山間一急轉彎處時不慎翻車,跌入了日軍炮彈炸出的大坑里,身負重傷昏了過去。緊跟其后的一輛車是楊維銓開的,他下車奮力搶救,把李月美從壓扁了的駕駛室中救了出來,送往醫院。治療時,醫生才發現這位“弟兄”竟然是一位女子。
楊維銓是個樸實的漢子,個子比李月美要矮一截,他本與李月美素不相識,但他決心救人救到底,留下來精心照料這位“兄弟”的飲食起居。
李月美對熱心仗義的楊維銓產生了好感,終于向他吐露自己女扮男裝的實情。得知真相的楊維銓驚訝之余,對李月美更多了一份敬佩之情。一個月后,李月美康復了,她和楊維銓相愛了。
當楊維銓帶著身穿“女兒裝”的李月美來到隊長面前時,隊長和南僑機工戰友們無不稱奇贊嘆。陳嘉庚知道這件事后,特意打來電話慰問。
而李月美女扮男裝、回國從戎的故事經媒體披露后,一時間轟動海內外,她被譽為“當代花木蘭”。廖仲愷夫人、著名社會活動家何香凝女士為她題寫了“巾幗英雄”4個大字。隨后,李月美和楊維銓結為伉儷,彼此相親相愛,相互扶持。他們的愛情故事,成了烽火歲月的滇緬公路上最浪漫、最感人的傳奇。
身體恢復后,李月美脫去軍裝,成為機工衛生所的一名護士。她以女性特有的溫柔細心護理、照料戰爭中負傷的抗日將士,并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以熱情的歌聲鼓舞大家的士氣和斗志。
1946年,李月美復員回到馬來西亞檳城與家人團聚。此后,李月美與丈夫楊維銓帶著孩子定居緬甸,并開了一間咖啡店。
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李月美作為華僑代表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周總理稱贊她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海外華僑的巾幗英雄,當代的‘花木蘭”。周總理還語重心長地叮囑她:“要注意培養下一代,讓孩子們回祖國讀書吧!”從此后,李月美把周總理的教導銘記在心。
為推動中緬兩國友好往來,李月美計劃將孩子培養成出色的翻譯人員,為中緬文化交流貢獻力量。于是,她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子女同時學習中、英、緬多種語言,接受中華傳統教育,培養愛國情懷。
1965年年初,李月美首先將4個較大的孩子送到廣州僑校補習。長子楊善國和六女楊玲美雙雙考上北京外國語學院。消息傳回緬甸,李月美非常高興,說服丈夫楊維銓,要將家中另外4個孩子也送回國讀書。
1965年11月,李月美帶著另外4個孩子回國,定居廣東,她親自照顧子女們的飲食起居,努力培養孩子們成才,只剩丈夫一人留在緬甸。不曾想,這一走竟是永別。1968年,李月美因病在廣東去世,夫妻再未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