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蓓蓓

在人群中,找到大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頂黑色帽子半遮住眼睛,魁梧的身材讓人一眼便辨得出。在濟南北部的黃河邊,大麥亮出一張采摘野生蒲菜的照片,講述起桑梓店鎮“采蒲人”祖祖輩輩傳承的“三留”“三不采”原則。村民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深深打動了這堂“無痕黃河河流生態課”的參與者。
真正參與到大麥的“生態課”中,才發現原來環境教育可以不用PPT、會議室,不用刻意灌輸,只需在一環扣一環的戶外游戲中,生態知識便“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參與者。這正是LNT理念的運用。LNT為英文“Leave?No? Trace”的縮寫,意為“人過無痕”,發端于1980年代的美國,為目前全球化的環境教育方式之一。大麥創立的環境教育機構“無痕中國”就是對這一理念的“本地化”再輸出。大麥認為,“無痕”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呼吁大家以友善和體面的方式,善待他人、善待環境。
2012年,一個名為“無痕中國”的LNT理念戶外網站悄然上線。2015年,國內第一個專業從事LNT環境教育的機構在濟南成立。這三年時間,大麥做了什么?
“當一個團隊真正有意愿且擅長解決問題,那推廣環境教育的道路上,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而‘決定開始最難。”大麥用三年時間來探索環境教育公益的可行之徑,“決定開始”不是頭腦發熱,而是由來已久的熱情被瞬間點燃。
大麥原名宿偉中,父母是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工作認真勤勉,生活簡樸務實,為人正直謙和,成為子女一生的楷模。“平安一生并不簡單,服務社會更不容易。如果參加工作以后,能有余力幫助更多人,你們就盡力去做吧。”父親的思想根植于大麥和姐姐幼小的心靈,成為影響他從事公益事業的起點。
1993年大學畢業后的十幾年時間里,大麥輾轉北京、成都、青島、濟南等城市,從新聞媒體到廣告行業,從公司高管到自己創辦文化公司和旅行社,不安于現狀是他最真實的寫照。但即便生活無憂,大麥也從未斷了心底那個推動公眾參與環保的念頭。
2000年在北京工作期間,大麥通過媒體報道了解到“自然之友”,工作之余成為“自然之友”志愿者。“從北京的沙灘北街搬到騎河樓以后,‘自然之友的辦公室離王府井大街只有一站地。當時我在世紀大廈工作,下班后最開心的是可以蹓跶著去‘自然之友。”大麥好像找到了人生最恰當的出口,樂此而不疲。
“自然之友”是由梁從誡創辦的中國最早的環保組織。季羨林曾表達過對梁從誡的欽佩:“寧愿丟一個歷史學家,也要多一個‘自然之友。”大麥慶幸自己在對的時間遇見了它,打開了全新的視野。這期間,大麥業余創立了網站、論壇和戶外自駕俱樂部,在5個城市建立了分站,不間斷組織各種公益活動。他發起了全國第一個“多背一公斤”公益旅行自駕活動,聯合發起了西南地區戶外觀鳥自然教育活動,發起并持續長達10年的救助街頭露宿者“送暖”活動。直到2012年,作為志愿者參加LNT培訓成為無痕高級講師,大麥才確定了未來的環保方向:推動公眾參與環境行動。
“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我們不求波瀾壯闊,但求用水滴石穿的耐心,一點一滴地堅持。”梁從誡的這段話,大麥銘記在心。“做環境公益,什么年齡開始都不晚。”2015年注冊公益教育機構,大麥43歲。在別人看來,事業有成何必折騰。而他卻停掉了所有工作,開啟新的人生。

2015年5月,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林汲泉被曝變成“垃圾溝”。大麥和伙伴們立刻動身,徒步清理林汲泉。大麥說,那次活動結束時,大家都已是大汗淋漓,清理的垃圾用一輛皮卡車才得以運走。
彼時,“無痕中國”環境教育機構才剛剛成立,大麥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只覺得這事應該有人去做,“怎么做也不會比現狀更差吧。”讓情懷落地,就要經得住現實的考驗。大麥曾目睹過太多民間公益組織因缺少資金無以為繼而默默“死去”。在眾人唱衰、不理解之際,他也偶曾懷疑過,以個人的微薄力量能支撐一個環境教育機構多久?
“答案是:25個月。”這期間,大麥將旅行、戶外、廣告和所有之前賺到的錢都投入“無痕中國”的運營中。“一年有四五十萬元就能支撐的話,個人辛苦點,機構應該能夠活下去。”直到2016年底無痕環境項目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大麥才終于松了一口氣。“無痕項目當年只獲得入選獎項和一萬元獎金,但我們仍開心得無以復加。”大麥說,因為默默耕耘25個月,舉辦了253場、12136人的線下無痕公益活動之后,不僅獲得了認可,還得到了項目支持。
“無痕中國”活下來,并非偶然。在無痕環境行動的實踐過程中,大麥不斷汲取國際先進環境教育理念的同時,沒有盲目地照搬國外方法和做法,在發現了LNT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種種“水土不服”后,他廣求良方,尋找國際環境教育與中國本土實踐結合的嘗試,逐漸完善了“無痕中國”的環境教育產品設計理念和系列教案。
“說起環境教育,誰又喜歡被教育呢?”大麥說,“無痕中國”是用“體驗式、游戲化、在地化”的無痕教育方式,來實現無痕環境的目的。其中“好玩”最為關鍵。
在綠草如茵的戶外,成員并排坐下,按照講師的要求,把雙腿并攏貼緊,所有人緊緊地貼在一起,從這邊第一個人開始用身體爬過所有成員的腿然后到達另一端。游戲過程中,成員都會在被碾過大腿的時候發出痛叫的聲音。游戲結束之后大麥跟學員們分享感想,“在巨大的壓力下,一個人兩個人走過草地沒事,如果更多人反復、長期地踐踏,足跡就會將下面的泥土踩實、板結,小草就會枯萎甚至死亡。”

從這一堂課中,學員們學習的是無痕環境原則中的“選擇可承受的地表行走與露營”。大麥說,“現實生活中,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背后,是由人的行為造成的。無痕環境教育開展的路徑,就是由建立正確的環境意識,進而改變公眾的破壞行為,最終改善生態環境。”
“在最初的4年時間里,1.0版本的無痕環境課程得到中國好公益平臺助力,在全國多個大城市落地并獲得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金獎。”大麥收獲了成功,卻沒停下創新的腳步。
“事實上,所謂的LNT,并不只是撿撿垃圾、不要在野外烤肉生火而已。從行前準備到露營方式,從戶外廢棄物處理到旅行中人際關系的處理,LNT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則。”大麥說,在野外遇到小動物,甚至也要遵循“一指原則”。“在眼前與動物之間豎起拇指三點成一線,如果你和野生動物之間的觀察能被拇指全部遮擋,那就是安全、適當的距離。”當然,不驚擾、不破壞、不投喂也是很重要的野外原則……
接觸到大麥的人,都會立刻感知到他的溫和與熱情。對于別人的提問,他總是積極主動、事無巨細地回復。他所傳播的環保知識也始終開放而自由,沒有邊界。
“做環境教育公益,最有成就感的是堅持。”從2015年6月開始的黑虎泉無痕環境公益課堂,已經連續312周不間斷開展。泉畔迎過風雨,遭遇疫情,經歷節假日,“無痕中國”和志愿者每個周六上午都準時出現在解放閣下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活動,已有近十萬名濟南市民和中小學生參與。大麥說,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每一次堅持都是有意義的。
翻開大麥的“朋友圈”,近兩年時間里,除了對無痕活動及時而詳細的記錄,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鳥”。“2.0版本的無痕環境課程里,公民十條生態文明工作坊和小小河長河流生態課堂分別獲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百強獎,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和開展。”大麥說,從2019年開始,他就在籌備3.0版本的無痕環境課程研發,主要是針對生物多樣性及自然教育方面的旗艦物種、生態賞鳥項目研發和試課。
除了常規公益教育的開展,每年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大麥和伙伴們一直在路上。“真正去發現、去感受,才能創造出更令人驚喜的無痕環境課程。”大麥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無痕環境課程的研發中,很多難題在與外界的交流碰撞中,總能迎刃而解。目前,“無痕環境教育課堂”在深圳、杭州、唐山、長沙、紹興、鄂爾多斯等9個城市落地,當地的合作伙伴長期開展實施,先后在云南昆明、新疆北屯等近20個城市舉辦過無痕行動。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公眾對環境和生態的重要性更加理解,對生物多樣性知識更加渴求,通過無痕行動等多種形式的參與,可以對山東生態文明建設有所助力。”從業多年,大麥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的生態環境正不斷改善。他認為,生態保護應從孩子抓起、從身邊開始,通過青少年參與環境教育和環保活動,可帶動提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生態文明水平,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郭曉娟
Damai: People Leave No Trace, but Life Does
“What provides the greatest s e n s e o f a c h i e v e m e n t i n p u b l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s t h e insistence”. Black Tiger Springs NoT r a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u b l i c C l a s s s t a r t e d i n J u n e 2 0 1 5 h a s b e e n c a r r i e d o u t f o r 3 1 2 c o n s e c u t i v e weeks.
Opening Damais “Moments”, in the past two years, “bird”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 except for the timely and detailed records of notrace activities. Damai said that, from 2019, he has been preparing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no-trace environment courses in Version 3.0, mainly aiming a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pilot class of flagship species and ecological bird appreciation projects in the aspects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education.
“As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 s s e t s h a s s p r e a d , t h e p u b l i c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more and are more eager for the knowledge o f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A f t e r y e a r s o f work, Damai can deeply feel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ies h a s i m p r o v e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H e thinks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h o u l d s t a r t f r o m c h i l d h o o d a n d t h e l i t t l e t h i n g s a r o u n d u s . B y t h e t e e n a g e r s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i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rotection activiti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vel of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can be improved, whi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