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卓

在濟南趵突泉南門斜對面的胡同里,有個看似尋常的院落——南新街58號,老舍在濟南時便曾居住在這里。整座房院的色調是白墻青瓦,古色古香,令人不禁回想當年的歲月,與這院子一下子親近起來。據說,整個院內布局都是按照老舍當年生活的模樣修繕的。
1930年7月,老舍受齊魯大學邀請來到濟南教書。到第二年夏天,老舍結婚后租住在這處院落內。老舍雖然只在濟南生活工作了4年有余的時光,其文學創作卻出現了一個高峰期,奠定了他在當時文壇的地位。
《大明湖》是老舍來濟南后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寫這部小說時,他放棄了以往的幽默筆調,文字顯得憤激悲愴,可惜的是投給《小說月報》后,在“一·二八”的炮火中被燒掉了。老舍幽默地說:“到濟南后,用新稿紙寫的第一部小說就遭了火劫,總算走了‘紅運!”
別說,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老舍結束了單身生活,搬進這座院內開始舉家過日子后,真應驗了自己說的話。以往老舍寫的小說都是在上海《小說月報》上發表連載,從這以后開始給別的刊物寫稿子,寫的第二部小說是《貓城記》,在《現代》上連載完之后,良友公司要放在《良友文學叢書》里出版,老舍便答應了。而現代書局不樂意,抓住不放,良友公司那邊也催著要小說。老舍沒有辦法,就答應給良友公司另寫一部,這部小說就是有名的《離婚》。
老舍是在暑假中開始寫這部小說的,寫得十分入迷,生怕汗水浸濕稿子,頭上纏著毛巾,肘腕子下墊著吸墨紙,以每天2000字左右的速度創作。他戲稱這種寫作生活是玩命。老舍寫這部小說時又發揮了以往的幽默特長,寫得很快樂,他說:“能寫入了迷是一種幸福。”《離婚》是老舍早期長篇創作中最成熟的作品,后來被翻譯成日本、俄國、英國、丹麥、瑞典等多個國家的文字。當年,張愛玲在雜志上讀了這部小說后,愛不釋手,視為自己最喜愛看的小說。
生活在濟南的這段歲月里,老舍不但收獲了長篇的成果,在短篇上也收獲頗豐。自從《大明湖》遭劫后,一些雜志社紛紛向老舍約稿。老舍文學起步就是從寫長篇小說開始的,沒有寫過短篇小說。不為難朋友、不失信朋友,從未有寫短篇習慣的老舍,在這個時候開始寫起了短篇小說,4年的時間寫了15個短篇,被收入《趕集》。1934年1月1日,是老舍豐收的日子。這一天有7家雜志發表了他的7篇文章。可想而知,這時的老舍處于創作高峰期,成為文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而此時,老舍產生了做一個職業作家的想法,并從此開始朝著這條路努力前行。


1934年夏天,濟南的天氣酷熱難耐,老舍終于完成了他的又一部作品《牛天賜傳》,這也是他寓居濟南、執教齊魯大學4年來的最后一部作品。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就打算放下教學,做一個“職業作家”,專事寫作。現在,他決心要實現自己的愿望了。
老舍在朋友的邀請下前往上海考察,“試試職業作家的味兒”。但是,當時的上海完全不是老舍想象中的樣子,法西斯文化專制的魔影籠罩著文藝界,社會政治環境使老舍“心中涼下去”,明白了“專仗寫東西吃不上飯”。
從上海回到濟南后,他打消了從事專業寫作的念頭,但這時,他已辭去了齊魯大學的教職,于是接受了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的聘請,于1934年9月離開濟南,到青島就任山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從此,老舍與青島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了一段新的生命歷程。
老舍初來青島時住在萊蕪一路(今登州路),1935年春又舉家搬到了金口路一座臨近海濱的小樓。1935年的暑假,國內的許多作家朋友相聚青島來避暑。老舍的好客是被大家公認的,家里的客人經常是來往不斷。特別是他到山東大學任教后,在老師與學生中間結識了許多終生不渝的朋友,像洪深、王統照、臧克家、吳伯簫、趙少侯、孟超、楊振聲、蕭滌非等人,都是在這時認識的。暑假期間,老舍的工作不是太緊張,可以有許多時間同朋友們相聚在一起。因此,他的家便成了大家聚集的中心,經常是高朋滿座,歡聲笑語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