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國新媒體藝術人才培養目標為基準,將影響人才培養體系的人才框架因子作為主要研究途徑,具體從學生主體因子、基礎保障因子、育人途徑因子、人才輸出因子的角度,對該領域的人才需求情況、師資環境現狀、人才培養模式現狀、人才輸出現狀進行分析,并歸納現有問題及其成因,以應用型本科院校VR/AR/MR/XR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代表性教學實踐研究對象,探究并提出具備地域特征、院校特征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媒體藝術復合型人才定向培養創新路徑。
關鍵詞:人才框架因子;新媒體藝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新媒體藝術已發展成為包括電影電視、舞臺美術、移動多媒體、VR虛擬交互、數字出版、游戲動漫等具有連接性與互動性的新藝術表現形式,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促使我國信息化生活的新模式出現。2020年3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通過“5G+VR”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面對日益增長的信息化產業需求,新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缺口逐漸顯現。截止到2020年,我國已有超過8所本科院校開設了新媒體藝術專業,數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已將新媒體藝術列入新增專業計劃,與之培養目標相似的數字媒體藝術、多媒體設計等專業一同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傳統設計學專業轉型的發展目標。新媒體藝術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更新[1]。
VR/AR/MR/XR作為新媒體藝術專業專項能力的核心內容,具備新媒體藝術專業中藝術科技相融合、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知識特征,其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在新媒體藝術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中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將其作為實踐教學研究對象,從能夠影響人才培養體系框架的人才框架因子角度,科學分析問題成因并提出新的、可行的人才培養路徑,對新媒體藝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框架因子
根據人才培養體系框架的先行研究成果可知,能夠影響人才培養目標、導向、過程及效果的因素稱之為人才框架因子[2]。在企業、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技能培訓機構等不同的人才培養機構和體系中,人才框架因素有不同的組成與分類。本科院校可根據其培養主體、培養基礎、培養過程、培養成果將人才框架因子設定為主體因子、保障因子、途徑因子、輸出因子這四大因子。主體因子是指被培養的主體,即學生自身條件及特質;保障因子是指培養的基礎條件,即師資與教學環境;途徑因子是指培養過程、方法及育人模式;輸出因子是指教學成果與人才就業創業成果。四大因子構成了當下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體系,是人才培養路徑中重要的科學理論框架和依據[3]。
3 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人才培養現狀
3.1 學生自身專業素養及認識(主體因子)
我國大部分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所招生源大多為具備美術、設計等藝術技能的藝術類考生,其對VR行業涵蓋的計算機工程與技術、網絡技術等科學領域了解不夠,知識范疇與邏輯的改變是學生們需要突破的一大難點。此外,相較于單一學科,新媒體藝術專業涉獵的知識范圍較廣、發展方向多樣,極易導致學生出現“因難而懼”的學習心理,陷入“廣而不精”的迷茫處境。
3.2 師資與教學環境(保障因子)
為符合新媒體藝術多學科融合的專業特性,我國現有的新媒體藝術專業師資團隊基本通過多學科合作、外聘、現有師資進修培訓的形式,根據院校自身情況組建而成。單從VR設計與制作方向的教學來看,現有教師自身知識框架相對獨立、專業實踐經驗匱乏、觀念老舊,該現象導致教育陷入了知識融合度不佳、重理論輕實踐、重傳統弱創新的困境[4]。從新媒體藝術教學環境與基礎設施現狀來看,我國近年在實驗室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線上實驗教學平臺建設中投入了大量教育成本,但目前依舊存在使用率低、教學成效不佳、維護成本高等現狀,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時效。
3.3 教學育人模式(途徑因子)
對于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高校而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學術理論與實踐技能完美融合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5]。多數院校的項目化教學、實踐教學等教學模式如出一轍,而具備自身地域特色與院校特征優勢的教育模式還有待開發和升級。
3.4 教學成果與人才輸送(輸出因子)
《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我國傳統繪畫、音樂表演專業為就業紅牌專業,而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則為數字媒體藝術、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等專業,可見融合了新技術的新媒體藝術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熱門人才。融媒體建設發展的不足、高校對相關人才培養經驗的匱乏、大眾對復合型人才需求認識的不足等因素,皆為目前新媒體藝術人才缺口形成的要因[6]。調研可知,現階段各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成果主要以創新創業項目、作品參賽獲獎、專利軟著等學院派的形式輸出,成果的商業性轉化與人才的崗位對接仍存在一定間隙,且教學階段性成果并未得到良好的應用。
4 應用型高校新媒體藝術人才培養創新路徑
4.1 確立人才定向培養理論(主體因子)
首先,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深化課程思政。從學生自身思想教育出發,圍繞國防VR/AR/MR/XR案例、革命與黨建主題作品創作、思政與專業評價機制等方面將德育內容與專業認識相融合,使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從根源上提升學生對發展我國新興領域的認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并積極投身于我國未來發展建設。
其次,確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特征定位。應用型本科院校區別于學術型本科院校及應用技術型高職高專院校,其目標為培養“學術+技術”型高層次復合人才。良好的藝術理論修養與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新媒體藝術人才培養中缺一不可。同時,高校應精準把握地域特征和院校特征優勢,在新媒體藝術龐大的專業方向中選定自身具備優勢的領域著重發展,打造特色高校下的重點特色學科[7]。
最后,構建人才定向培養理論模型。以我國各地域VR/AR/MR/XR產業發展方向、主流工作流程、生源地、人才輸出地、人才需求情況、所在院校特色等為模型因子,按比例建立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的育人重點和理論模型框架。
4.2 實行師生共建機制(保障因子)
首先,應提升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通過教育部“1+X”職教工作等形式提高在職教師與在校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其虛擬現實交互、交互體驗設計、三維數字建模的實踐能力與資質[8]。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專業技能院校的交流合作,在師資力量升級的過程中,可采用多學科、多院校相互聘用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基礎實驗基地的建設,實行師生共建制。將“VR+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平臺建設”“VR思政教育線上體驗館建設”等作為教學實踐內容,在強化學生技能實訓效果的同時,節約各類學科實驗室建設成本與學校思政教育場館建設成本,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共同進步。
4.3 實踐創新培養機制(途徑因子)
首先,全面啟動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科技的進步,虛擬現實設備的不斷升級,制作引擎與設計軟件的不斷更新,以及藝術設計與計算機語言邏輯存在的差異等因素,都為VR/AR/MR/XR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高了難度。高校根據教學特色與育人目標,選擇相應的企業建立聯合育人機制,不僅能對高校教師與行業專家的教學優勢進行有效的分配運用,而且能采用學分置換的形式使學術與技術有效結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戰經驗,為教師提供技能提升的機會,為企業人才孵化與人才引進提供一定的保障[9]。
其次,按照人才定向培養框架實行工作室分流教學制。VR/AR/MR/XR作為能夠解決現實高難問題的新媒體媒介,在醫學、材料學、軍事裝備學等眾多領域得到了良好的運用。學生可與導師成立工作室,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真實科研項目、商業項目、模擬創新項目,借此提升自身的理論基礎、腳本策劃、交互構架、美術制作、用戶體驗、合成調試等水平,達到人才定向培養的育人目的。
最后,以賽促學。提升師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積極性,通過比賽的形式將課程成果展現出來,不斷與同領域院校和相關企業進行成果交流,在了解新媒體藝術行業發展動態的同時,觸發多元化項目合作,增強學生自身的榮譽感與成就感,加快VR/AR/MR/XR產業的創新發展。
4.4 精準拓寬人才輸出途徑(輸出因子)
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果的輸出可分為價值輸出與人才輸出,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
價值輸出是指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教職工、學生、企業等相關主體產出的研究設計成果。這部分成果具備一定的社會價值、商業價值、學術價值,巧妙靈活地將這部分價值成果轉化并使其為社會服務,能為國家、學校學科建設、推動人才就業等提供相應的助力。例如,將在VR/AR/MR/XR教學過程中產出的各類VR虛擬展館、實驗平臺系統、技術專利、軟件著作、商業游戲模塊等成果,以公益或商業的形式投放市場,既檢驗了教學質量,又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基礎保障與個人才能展現機遇。
畢業生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就業是檢驗培養成效的重要指標。定向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人才定向輸出、定向服務的特質。在人才輸送過程中,可融入按地域產業特征劃分人才流動方向的新思維,結合高校自身專業優勢,為畢業生提供定向就業推薦,鼓勵畢業生挑戰自我,利用新媒體藝術專業優勢,運用所學新知識與新技能自主創新創業。在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下,校企協同育人、商業項目化教學等環節均能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途徑。在商業人才輸出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科的學術發展,提升新媒體藝術人才的學歷層次,為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學術+技術”型教育人才保障。
5 結語
當前,新媒體已成為影響國際藝術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推動著商業藝術綜合性的復興。為提高新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及認識,相關院校應堅持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確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征定位,構建合理的定向人才培養理論模型框架。在提高師資能力及優化教學環境的同時,融入師生共建共發展的創新思維。結合地方特色,加強與企業、高職高專院校的合作交流,構建項目化教學體系,實行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在育人成果的價值輸出和人才輸出方面,可融入定向輸出的新思維,將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區域內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更合理地輸出到相應崗位和地區,運用創新思維為我國新媒體藝術產業培養并輸送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喬延菊.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個體呈現與人才集聚分析——評《新媒體裝置:公共藝術中的科技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8):后插6.
[2] 焦小英.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理念與框架設計[J].大學教育,2016(5):10-12.
[3] 張亞麗.新媒體藝術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裝飾,2009(7):129-130.
[4] 湯正華,周澤民,張兵.要素融合:高質量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關鍵之策[J].江蘇高教,2020(5):77-81.
[5] 夏夢嬌.新時期高校傳媒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藝術科技,2020,33(6):113-117.
[6] 孫海燕.提升本科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研究——基于《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7-2018》的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20(12):34-39.
[7] 樂傳永,許日華.地方高校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緣由、方向與進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0(2):56-62.
[8] 趙志群,孫鈺林,羅喜娜.“1+X”證書制度建設對技術技能人才評價的挑戰——世界技能大賽試題的啟發[J].中國電化教育,2020(2):8-14.
[9] 張俊竹.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28):88-91.
作者簡介:李舒(1987—),女,遼寧沈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