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是城市的子單元,保證社區智慧化和智能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首要前提。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智慧社區建設視角、原則和內容必須有所轉變,以順應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更迭。本文通過對貴陽世紀城智慧社區建設實踐進行梳理,歸納智慧社區“1+1+4+8”的新型建設模式,并結合其積極經驗,初步構建“主體、內容、技術、載體、應用”五位一體的智慧社區標準模式,希望能為超大型智慧社區的打造提供有益的參考。同時,未來智慧社區建設還需在主體(政府、企業、居民)協同、平臺建設、宏觀環境保障等方面著力。
關鍵詞:大數據;智慧社區;世紀城社區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0 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接近8億人口成為城市常住人口,城市人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區域群體,這無疑給城市發展注入了活力和能量。但同時,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還滋生出諸多城市病。如何解決這些城市問題成為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任務的重中之重。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理念,希冀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智慧社區理念應運而生。以大數據技術為基本依托、以人本服務為宗旨目的的智慧社區已在家居服務、便民政務、交通樞紐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智慧社區逐漸成為政府、社會和市場關注的焦點。不論是應對城市化率不斷提高而滋生的城市病問題,還是順應大數據時代來臨的現實,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都是應然面向。
1 問題的提出
智慧社區作為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現有的管理和服務運行的關鍵信息,探求社會管理、社區服務、惠民興業的服務發展新模式,從而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社區公共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運行模式[1]。其主要包含智能家居系統、安全防范系統和物業管理系統3個層次[2]。在國內,智慧社區經歷了社區信息化、小區數字化、智慧城市子單元的發展過程,盡管在概念定義上智慧社區并沒有統一界定,但是在側面屬性上是相通的。以往研究中,智慧社區構建主要有3個視角:其一,信息技術嵌入社區服務與社區管理活動,通過統一的應用集合系統,將社區管理與社區服務融于一體,實現問題、服務一站式解決,由個體智慧與技術智能同構的智慧社區模式成為熱捧對象。其二,協同式的智慧社區打造。智慧社區多試點于超大型社區,無論是牽涉主體還是相互關系都較為復雜,在智慧社區建設上,小區業主、物業、居委會乃至政府作為獨立客體必須實現彼此之間的溝通合作,一個智慧社區的和諧良好狀態是在社區管理者(居委會)、社區服務者(物業、企業)和社區居民間呈現良好的互動局面,呈現“出鄰相友,守望相助”的社區風氣。治理和建設主體的多元性決定了除政府外其他有意愿且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務和社區管理服務的組織及個體均可參與到智慧社區建設中。其三,作為智慧城市子單元進行拓展性建設。智慧社區發展較晚,而智慧城市卻由來已久,囊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校園、智慧醫療、智慧工業”等內容的智慧城市建設已步入正軌。作為城市子單元的社區,因“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特征,逐漸承接智慧城市的部分功能,拓展改造自身應用,各項智慧社區項目逐漸落地,社區所散發的智慧活力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城市的秘訣。
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建設存在聯系,在特征上,二者均以信息技術為基本載體,通過大數據技術處理巨量、龐雜的數據,大數據本身就是一種數據的集合體,囊括海量數據,而智慧社區則包括政務、商業、娛樂、交通、醫療、家居、物業等諸多領域,其包含的數據內容十分龐大,二者在目的上需對數據進行優化、集合處理;在關系上,大數據本身作為一種信息處理系統和技術手段,可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技術條件,流程式的大數據技術不僅能實現數據集合——數據內化,更能在終端進行數據處理,這對于智慧社區的打造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二者的聯系和相互嵌入是必然。貴陽市世紀城社區作為全國超大型社區,其所擁有的智慧社區建設經驗無疑為全國同類型社區建設提供了參考。同時,貴陽作為全國大數據中心,大數據與智慧社區建設間的耦合關系無疑是信息技術與社區治理實踐有效融合的關鍵,探尋智慧社區標準化體系構建對于社區治理、城市治理乃至全球治理均有前瞻性意義。
2 大數據下的智慧社區打造:以貴陽世紀城社區為例
智慧社區打造主要涉及社區管理與社區服務兩個方面。在社會管理方面,主要集中于智慧門禁、智慧安防、智慧停車等方面。智慧門禁改變IC刷卡進入樓棟的傳統模式,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有效解決門禁卡復制、遺失等特殊情況,并且兼具密碼、二維碼開門等其他手段,應對人臉識別系統出錯的情況。智慧安防則有效彌補了傳統社區巡邏不到位、人員配備不足的情況,通過視頻監控、對講機交流等手段,有效銜接城市人口數據、犯罪分子檔案庫、社區監控視頻等數據資料,借助人臉識別技術對社區出現的危險人物進行識別,并向社區安保人員進行信息傳遞,降低社區風險指數。在社區服務方面,智慧社區不僅能實現政務服務,還可在家居、商務、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如在政務服務方面,社區居民可通過APP應用對所需辦理業務進行網上查詢、辦理(如網上繳費、家庭維修報備等),如需實地辦理也可進行網上預約,確保彼此對接精準,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的目的。
2.1 世紀城社區的智慧社區建設實踐
2016年5月,由華東軟件股份公司研發的貴陽市首個依托大數據技術的智慧社區試點平臺在世紀城社區上線,主要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使社區醫療、家政護理、老人養老、家居智能、監控設備等方面實現智能化與智慧化,從而更好地為居民提供政、商、娛、教、醫等諸多服務,構建戶戶聯網的全新社區形態。世紀城社區依托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構建“電視屏幕+居委會服務點+智能手機”的三維立體結構,為居民提供智慧醫療、社區電商、智慧養老、智慧教育等服務。如在智慧養老方面,可直接依托平臺手機呼叫服務為轄區老人提供送貨上門、快餐急送等服務。
2.2 世紀城智慧社區模式:“1+1+4+8”模式
世紀城社區的智慧社區打造建設盡管進步較晚,正處于探索解決問題階段,但是其在實踐基礎上構建的智慧社區模式已初具雛形,可歸納為“1+1+4+8”模式,即1個智慧社區服務平臺、1個實體服務站點,4個終端服務平臺、8項便民服務。
首先,1個智慧社區服務平臺以電視終端為基本載體,以有線電視作為涵蓋不同年齡段的綜合服務平臺,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和較高的社會認可與接受度。其具有3個基本特征:一是安全穩定,與紛繁復雜的互聯網相比,其可在政府部門把控下有效剔除不良輿論信息,避免社區居民被虛假信息煽動侵染。二是便于操作,世紀城社區盡管屬于新型社區,但社區中仍有大量居家老人,部分群體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不夠熟練,而有線電視終端則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只需通過方向鍵和確認鍵等較少按鈕即可享受相關服務,如電視購物、網絡呼叫等均可通過有線電視實現。三是精準定位,有線電視實名登記開戶可對樓棟居民基本情況進行立體定位把握,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可實現社區管理與社區服務的精準定位。
其次,1個實體服務站點是為彌補在線服務平臺使用不暢人群的需要,在線上服務平臺可以實現安全簽到、視頻問診、健康檔案、房屋租賃、社區特賣、政務宣傳、民意調查等服務功能,在實體服務站點可以提供送藥上門、社區食堂、票務代理、老年課堂、文娛活動、城市卡充值等服務。
再次,4個終端服務平臺是指電視、電腦、手機、社區顯示屏。其中,智慧社區的主要傾注對象是手機移動終端,手機移動終端的使用不僅可以通過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在日常社區活動中實現便民利民,智慧安防、智慧門禁、智慧停車、智慧政府、智慧家居等都可通過手機終端完成,并且手機與電視、電腦、顯示屏間也可實現互聯互通,為社區老人與子女間構建溝通的橋梁。
最后,8項便民服務包括政務服務、智慧商業、宣傳服務、社區醫療、智慧教育、綜合治理、智能停車、智慧門禁。政務服務通過網上平臺、手機APP、政務網站等方式,將計生、就業、社保、戶籍、民政、教育等相關服務數據化和網絡化,改變原有單一實體站點業務辦理方式,提高居民辦事效率;智慧商業通過手機終端進行付款下單,實現超市、餐飲、團購、娛樂、購票等商務服務的線上交易,并提供15分鐘送貨上門服務;宣傳服務則通過社區顯示屏、社區服務平臺信息推送等方式,將社區活動、社區資訊、日常管理等信息傳遞給社區居民,保證居民信息了解及時,推動社區管理,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社區醫療推出網絡問診、線上掛號、預約上門等服務,提供全方位社區康養服務;智慧教育以應用下載、家長微信群建立、網絡教育平臺打造等方式,將學校、家長和學生有效聯系起來,將教學、學習、管理等由校內拓展到家庭,實現家庭智慧教育;綜合治理是通過大數據和諸多信息手段技術的支撐,實現政府、居委會、物業、社區居民的良性互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智能停車依托大數據、移動網絡、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通過智能化手段對社區停車空位數據傳遞、停車路徑導航規劃、在線微信繳費、停車行為監控等進行高效處置,為車主提供全面的停車信息;智慧門禁指實時收集社區人員信息,鑒別人員身份,實現刷臉開門,切實解決流動人口多、管理難的問題。
3 標準化智慧社區的模式構建
標準化智慧社區模式除傳統智慧社區建設涵蓋的主體、原則和內容等方面,還需以大數據技術為基本依托,以互聯網為載體,以各類設備設置和APP研發應用為手段。智慧社區以政策標準保障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為基本前提,內含主體、內容、技術、載體、應用5個主要方面。其中,主體以協同治理為理念,強調多方參與合作,就智慧社區而言,涉及主體主要為政府管理部門、居委會、企業和居民,彼此間在大數據和諸多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下實現良性互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內容主要包括政務服務、社區管理、公共服務、家居服務、電子商務等方面,如世紀城社區所提供的8個便民服務并未全面涵蓋智慧社區內容,隨著技術更新和居民服務需求增加,各類智慧社區服務將逐步增加,因此社區需保證大數據和互聯網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融合,打造“大數據+N”的全新模式;技術由社區公共信息平臺主維度和社區公共信息應用服務平臺、社區公共信息資源數據中心、社區公共信息平臺基礎3個子維度構成,涵蓋信息收集整合、信息數據共享、數據應用的全過程;載體以3個信息發送端和接收端組成,包括電信網(手機移動端)、廣播電視網(廣播端)和電視網(在線電視固定端);應用則服務于智慧社區內容的需要,針對性安裝建設小區安防感知設備、樓宇安全感知設備、智能家居感知設備、社區環境感知設備等。
4 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雖然智慧社區建設已實現蓬勃發展,但是能在全國范圍內產生輻射效應的智慧社區標準模式還未形成。雖然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智慧社區標準模式,但根據影響范圍與折射效應,其并未獲得廣泛認可,這只是作為一種初步構想,智慧社區建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所構建的智慧社區模式來看,未來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從主體看,政府不應該大包大攬,而是要把一些社區管理職能下放給第三部門或城市的社會成員,讓市場和社會學會自我管理,而自身嚴守宏觀調控關卡,保證社區大環境的和諧與穩定。居民要增進對智慧社區的認識,努力成為智慧人群,不論是研發應用技術的專業人員,還是使用技術的普通居民,都需在“智慧”二字上下功夫。從平臺建設看,居民需求日益增加的客觀環境是難以逆轉的,因此需要平臺和服務模塊的不斷更新換代,兼顧社區管理與社區服務的普惠性以及特定人群的個性化需求,不求智慧社區服務的廣而全,而應打造自助餐式的按需服務模式。從宏觀環境看,智慧社區不僅需要宏觀決策層的政策支持,還需要從組織、人才、法律和資金等中微觀層面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智慧社區保障體系。綜合而言,智慧社區建設雖然可期,但仍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周潔,梁小明,黃海.我國智慧社區服務標準體系構建探析[J].中國標準化,2013(11):88-91.
[2] 何遙.智慧社區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公共安全,2014(Z2):70-75.
作者簡介:徐琳航(1995—),男,貴州甕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